中企应备战中东“第二波疫情”暴发

本报驻埃及特派采访人员 曲翔宇
出于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 , 中东地区多国相继于6月底7月初 , 结束长达近3个月的“封城”、宵禁、停航等严厉疫情防控措施 , 实施有条件地放宽政策 。 然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 新冠疫情在该地区近期仍呈持续蔓延之势 。 专业人士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多名公共卫生专家预测的秋冬季疫情“第二波”暴发点很可能即将到来 , 中东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 中企可针对性地关注一次性用品生产设备生产等领域 。
“综合目前公开信息 , ‘第二波’疫情的暴发恐难避免 。 ”中东呼吸综合征“零号病人”发现者、埃及病毒学家阿里·穆罕默德·扎基近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人员采访时分析说 , 阿尔及利亚、伊拉克、黎巴嫩、阿曼、摩洛哥等国官方公布的单日新增病例数近日一直不断攀升 , 甚至创疫情暴发以来新高 。 中东多国确诊病例已超过或接近10万量级 , 现存病患数量占据相当比例 , 病毒具备进一步指数扩散的基础 。
【中企应备战中东“第二波疫情”暴发】从商业角度看 , 中东国家应对“第二波”疫情需求短板 , 与今年二三月份“第一波”暴发有着显著区别 。 长期在中东工作的阿中之门(北京)商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强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分析说 , 最大差异在于“第一波”来袭是突然的、猝不及防的 , “第二波”物质和心理准备要充足得多 , 但投资某些领域的防疫物资 , 很难有所作为 。
“尤其是投资口罩 , 本身就是‘叫好不叫座’的生意 , 现在更难再赚到钱 。 ”中国宁波嘉尚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晓君直言不讳道 , 以埃及为代表 , 中东国家已因第一波疫情 , 加大生产和进口力度 , 物资储备达到一定水平 , 日常佩戴用口罩已能满足需求 , 只是N95等医用专业口罩还存在缺口 。 胡晓君与埃方合作的口罩厂 , 今年4月已在开罗市郊投入生产 , 虽一直向前推进 , 但过程没想象中顺利 。 胡晓君坦言 , 一般性口罩对于埃及这样有一定工业能力的国家并非难事 , 成本更低的当地竞争对手林立 , 含熔喷布的专业医用口罩不仅常面临原材料进口问题 , 还容易超出一些国家采购能力和最高限价 。
相较而言 , 一次性用品生产设备、防疫产品标准认证、大数据疫情追踪等疫情周边细分市场存在大片空白 。 据《环球时报》采访人员在埃及观察 , 疫情期间公共场合口罩强制令等措施 , 已改变埃及等国民众的消费习惯 , 逐步解封后餐馆、咖啡店、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一次性杯盘用量大幅增加 , 继续用小玻璃杯喝茶喝咖啡的人明显减少 。 一些高档餐厅更多提供一次性餐具 , 非一次性餐具一般都用塑封显示已经过高温消毒 。 采访人员邻居、埃及某大型连锁超市部门经理艾哈迈德透露说 , 埃及市面上的一次性餐具几乎全从中国及沙特、阿联酋等周边国家进口 , 因为缺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设备 。 如果能利用埃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 在当地生产此类设备 , 相信会有可观的回报 。
进入解封阶段后 , 中东多国政府要求餐厅、商场等公共设施管理者对所有进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消毒 , 几乎所有人员聚集的场所都配备数把额温枪 。 然而 , 据《环球时报》采访人员了解 , 中东多数国家不具备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 ,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此前不常出现 , 相关设备的行业标准不完善 , 中国作为工业制造大国有着明显优势 。 同时 , 区内航空运输逐步恢复后 , 各航空公司基本都要求乘客持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登机 , 试剂盒、实验室建设等需求与日俱增 。 未来新冠疫苗投入市场流通后 , 大范围接种将是大势所趋 。 目前 , 中国国药集团在阿联酋等国展开的三期临床试验 , 已在当地获得欢迎 。
具体到经济较为富裕的海湾国家 , 疫情暴发以来 , 一直将大规模检测与疫情溯源追踪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 , 高度重视大数据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为追踪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避免交叉感染 , 多国批准启用甚至鼓励安装手机追踪应用程序 , 而中国在这方面拥有经验 。 目前 , 中国与阿联酋等国已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 具备相当好的基础 。 不过 , 张强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提醒道 , 相关企业在完善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 , 一定不能忽视隐私解决备案 , 尽最大努力确保经营活动的合规性 。 对现有法规的空白之处 , 不应有“钻空子”心态 , 而应主动沟通公共机构 , 协商建立行业标准供未来立法参考 。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