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还是“相重”?“魏晋风流”的魏晋时期文人相处之道分析
我国历代文人“相重”的事例有很多 。比如盛唐时代有着“诗仙”美誉的李白和有着“诗圣”美誉的杜甫 , 两人相识后一见如故 , 成为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 , 在文坛上传为佳话 。但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 “文人相轻 , 自古而然” , 并分析了“相轻”的两点原因 , “精神层面上看 , 文人们缺乏自知之明;文章创作上看 , 文人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 会以所长相轻所短” 。
看来 , 古代文人间“相轻”还是“相重” , 从自身角度看 , 主要和胸怀、情操、眼界有关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魏晋风流”美誉的魏晋时代的文人之间关系 , 除了自身因素影响外 , 时代环境也是文人间“相轻”还是“相重”的影响因素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宗教信仰环境让文人得以回归本真
首次 , 宗教信仰环境在改变 。魏晋时代是一个宗教信仰回归的时代 。其次 , 带动了文学创作环境的改变 。这样的时代背景 , 造就了文学自觉的氛围 。文人身处这样的时代 , 不用深受儒学的理性主义和务实导向影响 。鲁迅先生在谈论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时也提到 , 是个“吃人的宴席” , 带有旧文化的病态 。
魏晋时代 , 文人在措辞造句上可以摆脱了固有的束缚 , 在精神状态上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与激情 , 这让文人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 追求自由的境界 。魏晋时代的文人身上散发出洒脱不羁的浪漫主义色彩 , 所以有着“魏晋风流”的佳话 。最终 , 促使文人关系的改变 。这样的文学创作环境下 , 文人间不用追求所谓的和谐 , 不再崇尚粉饰太平的和谐 , 再也不用为了矫情 , 而要唇枪舌战 , 可以回归人与人相处的原始状态 , 所以文人间“相重”成了主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房玄龄
文人“相重” , 从魏晋文人日常活动、交流中就可以看出 。房玄龄的《晋书》中 , 这样记载着:一众朋友 , 相约聚会 , 刘伶在外与阮籍、嵇康相遇 , 三人心领神会 , 携手进入了竹林 。嵇康、阮籍、刘伶在竹林中畅饮起来 , 王戎这回又迟到了 , 姗姗而来 。阮籍调侃到 , “王戎你个世俗之物 , 前来使人扫兴” 。没曾想 , 被王戎怼了回去 , “谁有这么大的本事 , 能坏了你们这帮人的兴致啊” 。文人间的谈笑风生成了常态 , 是“相重”的直接表现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校释》中这样记录到:王仲宣喜欢驴叫 。他死后 , 魏文帝参加了他的葬礼 。魏文帝对出席葬礼的宾客说 , 既然王仲宣喜欢驴叫 , 大家可以学一声驴叫 , 为他送行 。出席葬礼的人都学了声驴叫 。文人间悼念故人的方式能够投其所好 , 也是“相重”的直接表现 。
二、政治环境让文人保持独立的审美人格
1、文人之间的交流没有掺杂着政治影响因素 。魏晋时期文人言行没有被整个政治环境所裹挟 , 这让文人之间的交流不受门第的影响 , 文人可以在政治之外保持独立的审美人格 。
2、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 。魏晋时期的文学并没有沦为朝廷、官场的工具 , 也没有被世家大族所垄断 , 文学可以不染尘世之俗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创作文学的文人 , 有着很大自由裁量权 。审美趣味没有受到极大限制的文人 , 眼界也不会局限在一处 , 大家可以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 , 竞放异彩 , 互相取长补短 , 扬长避短 , 各展才能 。重心不会放在对他人进行吹毛求疵上 , 文人“相轻”现象自然少了 , 文人“相重”现象自然成了相处之道中的常态 。分页标题
三、相互慰藉的人文需要 , 文人“相重”得以抱团取暖 。
当时多数文人都有着现代社会里所谓的“心理病” , 病因各不相同 。
1、文人有对生命易逝的焦虑感 。帝王朝代更替 , 战乱不断 , 身处这样时代环境下的文人 , 感到人命危浅 。
2、文人有对仕途迷茫的彷徨感 。魏晋时代 , 实行了严格的门阀制度 , “九品中正制”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 , 这样的制度体系让当时许多有真才实学 , 但出身寒门的文人们 , 没有了发展空间 , 求取官职无门 。文人在出仕和入仕的矛盾中 , 思虑过多 , 造成了焦虑、彷徨 。
有人选择了远离政治 , 变成纯粹的人文知识分子 , 但感到郁积着的孤独感久久不能散去 。有人想通过自己的才学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与政治局势发声 , 但又不想在进言中 , 表现出自己对仕途的兴趣 , 从而破坏了自身潇洒不羁的社会形象 , 而感到苦闷不已 。有人委身加入官僚阶级 , 压抑自己的个性 , 而感到痛苦不堪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文人有对现实不满的厌世感 。当时的生存状态 , 让文人感觉很悲剧 。世态变幻不定 , 想要与自己感到不满的世态抗衡 , 但又难以抗衡 , 心里受到折磨 , 人感到备受煎熬 。
文人的心理病态、病因不同 , 但渴望医治的心理是一样 , 可当时并没有心理医生 。文人只能通过“相重”的方式 , 将脆弱的单个个体凝聚成一个个强大的生命集群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就有了当时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等文人合伙人 , 大家一起抱团取暖 , 排遣忧愁、烦恼、苦闷 。
四、“说好话”流行正当时 , 文人“相重”成了社会风尚 。
1、“说好话”的起因 。说好话在当时流行起来 , 先是从官场上开始的 。当时人才选拔实行的是九品正中制 , 中正官就有了一项主要职责 , 就是品第人物 。
2、“说好话”的流行雏形---品藻文学 。官场的一些小举动 , 在当时社会会有风向标的意义 。官场上有了这么一项任务后 , 品藻就在文人中流行起来 。文人喜爱的诗、棋、书、画 , 都流行起评品风 。比如讲 , 当时有钟嵘的《诗品》 , 以诗为中心 , 把诗人分成了上中下三品 , 对诗和诗人都如数家珍 。当时还有沈约的《棋品》 , 记录着当时棋手的品级 。当时还有庾肩吾的《书品》 , 对历代书法家的特色进行了评论 。当时还有谢赫的《画品》 , 对27位画家分品以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说好话的流行 。渐渐地 , 文人间在日常交流中 , 也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点评 , 以赞扬、美誉为主 。这些赞扬 , 并不是一味地、庸俗地表扬 , 溢美之词乱用 。文人间的赞扬 , 是恰到好处的 , 也是名副其实的 , 在措辞上也是言简意赅的 。这样的互相点评 , 受到了世人推崇 , 让文人间的关系融洽 , 文人“相重”成了社会风尚 。
《世说新语·赏誉》中有这么两段记载:一段是对话 。王太尉问孙兴公 , “郭象怎么样?”孙兴公答到 , “他的辞清雅 , 但又光彩闪亮 , 说话口若悬河 , 出口成章 , 辞气奔放” 。
一段是品论人物的话 。王戎在谈起王太尉时 , 如是说 , 太尉的风度仪态高雅 , 犹如晶莹的玉树 , 好似尘世之外的人物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世说新语·赏誉》收录了品评士大夫的评语 , 截取了两小段 , 可以看出当时评语都些简练和恰当的话 。士大夫阶层盛行“说好话” , 整个文人社会也受到了传染、感染 , 文人间互相点赞成了时尚 , 文人“相重”成了相处文化中的常态 。分页标题
五、文人爱酒成痴 , 寄情山水 , 远离世俗纷争
魏晋时期的文人 , 善饮酒 , 而且嗜酒 , 并把饮酒作为自己风流潇洒的标志 。喜欢喝酒的文人们 , 在酒精的刺激下 , 在酒文化的作用下 , 培养出了豁达的志趣 。魏晋时期的文人 , 纵情于山水 , 发展出玄学 , 心胸不再狭隘 。有些文人聚在一起 , 可以只谈老庄 , 不谈论政事 , 远离了世俗纷争 , 豪爽成了文人的标签 , 文人间“相重”成了主流 。
结语
古代文人“相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魏晋时期 , 有着良好的土壤 , 让文人“相重”的相处之道得以萌芽、生长 。
这其中离不开外在的政治环境影响 。魏晋时期是一个信仰回归的年代 , 政治环境相对开明 , 造就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 促进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生成 。在这样一个文学的开明盛世 , 可以让文人在措辞造句上、在为人处世上摆脱政治因素的束缚 , 文人“相重”成为主旋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其中也有文人心理因素的作用 。魏晋时代也是一个文人加官进爵的乱世 , 上升通道变得很狭小 , 让文人们喜爱抱团取暖 , 文人“相重”成为主流 。
这其中也受到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引导 。士大夫阶层盛行开来的“说好话”风气 , 让文人“相重”成为那个时代的美好情操 。文人间爱酒成痴 , 寄情于山水的文化氛围 , 让文人“相重”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
【文人|“相轻”还是“相重”?“魏晋风流”的魏晋时期文人相处之道分析】文/趣史研究社
- 星座|心里只想着结婚的四个星座,是没有大追求,还是想尽快完成使命?
- 娱圈小萌|学姐杜鹃的男朋友,终于还是让工作室受到重要损失,李尖尖的反击漂亮
- 思丝如针|你觉得在一段感情中,最重要的是取悦对方,还是取悦自己?
- 人类|人类究竟是由进化而来还是外星文明带来?看完这些,瞬间不淡定了
- 燕儿侃星座|反套路招数很多的星座女,想要套路她们,还是省省力气
- 有格|唐嫣产后1年复出被嘲“过气”:嫁给罗晋,她还是后悔了?
- 辣椒|吃辣椒是能致癌还是能防癌呢?
- 烹饪|不管什么蔬菜,炒点肉,味道还是完全不同的呢
- 穿搭|裙控看过来,半身裙让你可劲儿美
- 伊人时尚穿搭|时尚穿搭:世间美女各不同,还是她“真实”又“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