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着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张松法
随着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西汉竹书等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 , 让我们看到了比传世本《老子》更为古老的西汉、战国的版本 , 通过这些出土文献 , 让我们纠正了不少传世本上的错误 , 比如第八十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原来应该是“使命重死而远徙”;还有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原来应该是“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
上善若水一词 , 出自传世本《老子》的第八章 , 对于上善若水一词的理解 , 已经见诸于书上网上 , 这里就不再一一引述了 。
为了真正弄清楚老子的本意是什么?我们先看经过《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等诸多学术专著整理后的校正版《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 居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矣 。
居善地 , 心善渊 , 予善天 , 言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 夫唯不争 , 故无忧 。
上善若水 , 帛书甲本作“上善治水” , 当同音假借为“似” , 帛书乙本、西汉竹书作“上善如水” , 传世本皆作“上善若水” 。现按照传统习惯统一写作“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 帛书甲本、帛书乙本、西汉竹书皆作“有争” , 而传世版本皆作“不争” , 意思似乎完全相反 。今按更古老的帛书甲乙本、西汉竹书改作“有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予善天 , 言善信 , 帛书甲本作“予善信” , 帛书乙本、西汉竹书皆作“予善天 , 言善信” , 疑是甲本漏抄了三个字 , 今按帛书乙本、西汉竹书、各传世本改作“予善天 , 言善信 。”
争 , 根据《说文》:引也 。《说文解字注》:凡言争者 , 皆谓引之使归于己 。《广韵》:争 , 竞也 , 引也 。《康熙字典》又引《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 , 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 , 天下莫与汝争功 。
可见 , 争就是争取 , 把东西归为己有的意思 。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 表示水能够滋润万物 , 但也有所争取 。
那么 , 水争取什么呢?很显然 , 水要争取的就是下一句“居众人之所恶” , 表示水争取处在众人最瞧不起的地方 。
水滋润了万物 , 却不争取处在受夸奖的位置 , 也不争取处在显赫的位置 , 反而争取处于“众人之可恶”的位置 。水的这种思想理念 , 似乎完全跟一般人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 , 老子认为 , 正因为水具备这样的思想理念 , 故最接近于道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按照上述的理解 , 应该是很通顺的 , 但傅奕、王弼、河上公等传世版本 , 又为什么会把“有争”改成了“不争”呢?
一 , 是因为在断句上 , 把“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断成了句号 , 而“有争”一词 , 人们在习惯上都会理解成争取利益 , 这样显然就觉得不符合老子的精神 , 于是把“有争”改成了“不争” 。
如果把“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断成逗号 , 则意思就完全清楚了 , 原来老子争取的是“居众人之所恶” , 或者说是自甘卑下 。
二 , 还因为本章最后一句“夫唯不争 , 故无忧” , 传世本根据这句话 , 更加相信《老子》的原文就是“不争” 。却不知道这一句“夫唯不争 , 故无忧” , 是连贯着“居善地 , 心善渊 , 予善天 , 言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而来的 , 若能达到这“七个善” , 也就是不争了 。分页标题
居善地 , 心善渊 , 予善天 , 言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 , 无非表示能够好好的挑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居住 , 能够好好的把内心修养到道的深度 , 能够好好的遵循天道并依道而行 , 能够好好的说话而取信于人 , 能够好好的处理好所有的公事私事 , 能够好好的事奉有才能的人 , 能够好好的在恰当的时候有所行动 。善 , 就是能够好好的做点什么的意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什么事情都能够好好的做好 , 也就是不争 。现在一般人 , 每做一样事情 , 几乎首先考虑的是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 而老子认为 , 只要能够把事情好好的做好就行 , 有没有好处是不用去考虑的 , 也不用去争的 。所以 , 《老子》紧接着就写了“夫唯不争 , 故无忧 。”
综上所述 , 前面所说的“有争” , 就是指争取处于让人瞧不起的位置;后面所说的“不争” , 就是不去跟别人争夺利益 。可见 ,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更加符合《老子》的本意 。
另外 , 《老子》第七十八章又提到了水:天下莫柔弱于水 ,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 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胜刚也 , 弱之胜强也 , 天下莫勿知也 , 而莫之能行也 。这一章的内容 , 各版本除了部分字句略有不同 , 意思完全一致 。
这一章的意思也非常简单 , 老子认为 , 水能够胜坚硬 , 柔弱能够胜刚强 。
那么 , 最关键的问题又来了 , 像水一样的柔弱真的能战胜刚强吗?像水一样的自甘卑下真的能给自己带来像老子自己所说的“求以得 , 有罪以免”吗?或者问 , 天道真的能损有余而补不足吗?
其实 , 这已经是第N遍的回答这个问题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老子》之所以称为《道德经》 , 因为《老子?道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 , 道的形体是虚无飘渺的 , 道的作用却是生生不息的 。所以《老子?德经》提出了 , 只要人能够像道体一样的无 , 道的生生不息的作用就会让人得到有;人若是拼命想要有 , 道就会让他变成无 , 这就是有无相生的原理 , 也就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无我、看清、做对、双赢 , 无就是让自己的心达到虚无 , 也就是抛开自我的情绪私欲 , 抛开老子所说的一切可欲和不知足 , 抛开自我的一切先入之见和主观成见 , 摘掉所有的有色眼镜 , 达到无我的境界 , 这样才能像旁观者清一样的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 , 看清了客观事物的真相 , 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而获得双赢 , 获得双赢就是让自己也得到利益 。
道家就是先让自己通过柔弱不足来达到无我 , 在无我的境界上 , 就会有一个空灵的心灵 , 在空灵的心灵中 , 就会像无中生有一样的产生灵感 , 这些灵感就会像旁观者清一样的看清 , 就会在灵机一动中产生奇思妙想 , 有了看清和奇思妙想 , 就能达到做对双赢 , 有了做对双赢 , 就能得到自己的利益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人若能像水一样的柔弱并自甘卑下 , 就是抛开自己的情绪私欲 , 使自己达到无我的境界 , 就是效法道体的虚无 , 在无我的境界上 , 才能产生智慧来看清做对 , 所以《老子》全篇不厌其烦的讲述了要上德若谷、知足、生而不有、大国以下小国、柔弱、不争等字眼 , 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效法道的虚无 , 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 。分页标题
运用无我境界上的智慧来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 , 再运用智慧来选择最合适的具体方法手段 , 有了这些具体的方法手段 , 才能把事情做对 , 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
千万不能把《老子》的道当成了具体的方法手段!《老子》绝对没有要求我们把柔弱、不争、自甘卑下等 , 当作方法手段去用!如果把道当成了方法手段来理解 , 真是对《老子》莫大的误解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着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义】《史记?老子列传》:良贾深藏若虚 ,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 态色与淫志;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他们所讲的 , 都是同一个道理 。
- 诸子百家|晏子,一句话帮两个人,这句话有什么玄机呢
- 先秦时代,西游记|封神之战西方教看似获利,太上老君只用一招,便让他们劳而无功?
- 先秦时代|是谁打破了中山国的和平?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时,赵括被白起围困后,蔺相如、廉颇和李牧在干嘛
- 商鞅|此人何德何能竟然与商鞅、屈原并称为战国三杰
- 先秦时代|秋风萧萧兮乌江水寒,穷途末路兮西楚霸王,可惜了这一代的英豪
- 先秦时代|春秋乱世,诸侯割据,天子跌落神坛
- 先秦时代|这个国家在战国时代称王称霸,在楚汉之争中却沦为炮灰
- 先秦时代|这位名将因得罪一个女人被杀后,其所在国家也随之灭亡!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公孙龙|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二千多年后被证实是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