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无人机|宏亮瞻局|大国战略竞争需求下的无人机转型(上)

无人机是本次俄罗斯“军队2020”国际军事技术论坛的一大亮点 , 俄版“忠诚僚机”首次亮相 , 刚服役不久的“猎户座”-E长航时无人机也对外展示 。
俄罗斯媒体25日报道称 , 俄罗斯国防部在“军队-2020”论坛期间签署了41份武器装备采购和现代化升级合同 , 总金额超过1.16万亿卢布(约合1065亿元人民币、154亿美元) 。
无人机作为无人装备发展的一个重点 , 各国投入了不少精力进行研发 。随着无人机的扩散 , 其身影也越来越多在战场上出现 , 深度参与实战也影响着大国无人机发展和转型 。

军用无人机|宏亮瞻局|大国战略竞争需求下的无人机转型(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俄罗斯“猎户座”无人机 , 属于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 。被“团灭”的无人机
7月 ,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爆发军事冲突 , 在本轮冲突结束之后 , 亚美尼亚国防部举办了一个小型防空部队战果展览会 , 主要是展示冲突期间击落和缴获的军用无人机 。
从现场满地的无人机残骸来看 , 亚美尼亚防空部队表现比较出色 , 不仅击落数量不少 , 型号也很丰富 , 且基本都是以色列生产的新锐产品 。如“轨道”2/3与“雷鸣”B小型侦察无人机、“赫尔墨斯”200中型侦察无人机、“哈比”及“天空袭击者”自杀无人机等 。据土耳其媒体报道 , 亚美尼亚至少击落或俘获了28架阿军无人机 , 除亚方公开展出型号外 , 还很可能包括一架没有拿到残骸但有视频佐证的“赫尔墨斯”900大型侦察无人机 。
纵观本轮冲突 , 在具体作战上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双方步兵之间的直接交火极少发生 , 两军普遍采用在无人机指挥引导下的远程炮击和狙击手“点杀”战术 , 并由此进一步反衬出现代战场反无人机能力的重要性 。显然 , 阿塞拜疆很想通过此战检验一下近些年大量引进以色列无人机的作战效能 , 以及由此给本国军事力量带来的战术升级成果 。但亚美尼亚毫不示弱 , 可以看到其最重要的战果(击毙阿方少将)正是在无人机侦查引导下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 , 阿塞拜疆无人机遭遇了比较大的损失 , 据土耳其媒体报道 , 在冲突期间俄罗斯向亚美尼亚紧急空运大量军需物资 , 其中就包括专用于对抗无人机的先进电子战系统 。

军用无人机|宏亮瞻局|大国战略竞争需求下的无人机转型(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亚美尼亚展示被击落的阿塞拜疆无人机 。此前在伊朗 , 俄方的反无人机系统已有过成功捕获或击落西方无人机的战绩 , 其中甚至包括美国最先进的隐身战略侦查无人机RQ-170“哨兵” , 也很可能包括最新型高空长航时战略无人侦察机MQ-4C“人鱼海神”(很难相信伊朗拥有独立击落该机的技术) 。在本轮冲突中 , 俄方近年来针对西方无人机优势的反制能力建设毫无疑问又得到了一次完美展示 。
在叙利亚 , 驻叙俄军也曾多次成功拦截蜂群般来袭的反对派武装无人机 , 不过这些战果大多为简陋的民用改进型自杀无人机 , 俄军防空系统应付此类威胁游刃有余 。不过叙利亚战场最近发生的一起反无人机案例却颇为诡异:据叙利亚当地媒体报道 , 8月18日美军一架价值1500万美元的MQ-9“死神”察打一体型无人机在伊德利卜省上空被击落 。起初 , 盘踞该地的反对派武装坚称他们击落了一架俄军“奥兰”10无人侦察机 , 但随后出现在社交媒体的照片显示这是一架“死神”残骸 。另据Thedrive网站《战争地带》专栏8月18日报道 , 当天坠落的MQ-9不是一架而是两架 , 尽管美国军方宣称这两架无人机是相撞坠落 , 但来自当地自媒体的视频证明两架无人机坠落地点相距甚远 , 没有相撞可能 , 应是被防空火力击落 。

军用无人机|宏亮瞻局|大国战略竞争需求下的无人机转型(上)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被击落的阿塞拜疆“轨道”3无人机 。黄金时代
大家应该还记得 , 2020年初 , 袭杀伊朗传奇英雄卡西姆·苏莱曼尼将军的正是MQ-9“死神” 。该战例是一次非常典型且成功的无人机察打一体行动 , 从情报支持、行动策划、任务执行、实际造成的战术效果 , 以及由此带来的战略影响来看 , 对苏莱曼尼的教科书式空中刺杀都足以成为“察打一体”型无人机作战的巅峰而载入史册 。
虽然无人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出现 , 比有人机并不落后多少年 , 且军用无人靶机在二战时即已投入使用 , 但无人机真正大规模用于战场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 , 自此无人机作为重要的侦查平台逐渐确立了的现代军队中的地位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 作为无人机作战能力的惯性延展 , 最早可用于火力打击的无人机MQ-1“捕食者”在新世纪初诞生 , 2001年10月的阿富汗 , 一架“捕食者”首次在实战中发射导弹摧毁一辆塔利班坦克 , “察打一体”型无人机正式登上战争舞台 。此后由美国、以色列 , 以及中国制造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迅速在军事热点国家扩散 , 并已成功执行数千次火力打击任务 。
毫无疑问 , 新科技成就了性能更为先进、功能更为强大的无人机 , 但如果将无人机在冷战后的井喷式发展归因于科技进步 , 恐怕有失偏颇 。推动各国加大无人机领域投入的原动力主要来自战场实际需求 , 在冷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 大国之间爆发高强度对称性战争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 军事大国的无人机足以胜任绝大多数非对称性的“压制”型武装冲突 。随着军费削减 , 以及美国、以色列等国对人员伤亡的愈发敏感 , 人们发现大量采用无人机取代有人机执行该类任务更为划算 , 无人机由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
在科索沃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 , 以及其他一系列低烈度武装冲突 , 甚至和平时期的情报搜集中 , 无人机已几乎无处不在 , 各种型号的无人机活跃在从高空长航时的战略侦查到单兵级战术侦察 , 以及战役战术级的“察打一体”等多频段作战任务中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在爬上第一个高峰后 , 无人机的下一步发展似乎也在今天遭遇瓶颈 。(未完待续)
【军用无人机|宏亮瞻局|大国战略竞争需求下的无人机转型(上)】(“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 , 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 , 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