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满清入关前不用太监,入关后对太监下一死规定,一旦触犯千刀万剐

太监本为官名 , 到了唐高宗时 , 改殿中省为中御府 , 以宦官充任太监 , 少监 , 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被称为"太监" , 自此以后 , 宦官亦被通称为太监了 。
满人入关以前 , 统治者的营帐里连个太监都没有 。 倘若 , 我们能在荧幕上看到努尔哈赤或皇太极的身边 , 出现了轻声细语的公公 , 那一定是编剧的异想天开了 。 之所以太监会出现在满清皇宫中 , 还要得益于入关后清统治者沿袭了明朝旧制的政策 。

宦官|满清入关前不用太监,入关后对太监下一死规定,一旦触犯千刀万剐
文章图片
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 , 太监是一个危险的服务阶级 。 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 自然需要奴隶服务宫闱 , 然而 , 前朝的"宦官之祸"给清朝统治者提了个醒 。 所以 , 在使用宦官之初 , 清朝皇帝从未放松过对这一群体的戒备 。
从人数上来看 , 明朝时期朝廷的宦官数量起码在两万以上 , 多的时候这个数字还得翻倍 。 然而 , 在顺治时期 , 皇宫里在职的宦官仅有一千多人 , 而且 , 他们的言行会受到极大的约束 。
平日里 , 宦官只能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 , 也就是一些重体力劳动和杂务 。 此外 , 除了四品以上的宦官(如太监、中门正)之外 , 其余低等级的宦官根本没有资格出宫居住 。 而且 , 所有宦官均不能将宫里的信息泄露出去 , 否则 , 必遭杀身之祸 。

宦官|满清入关前不用太监,入关后对太监下一死规定,一旦触犯千刀万剐
文章图片
顺治十二年 , 顺治帝发现了宦官参政的苗头 ,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 , 他命人制作了一块铁制的警示牌 , 并将警示牌放在宫门口 。 这就是为了警告太监不能僭越 , 但凡触及政务或结交官员 , 一律凌迟处死 。
然而 , 事实上顺治所做的这些只是表面功夫罢了 。 虽然 , 顺治明令禁止宦官干预政务 , 但却保留了明朝时期的宦官机构"十三衙门" 。 故此 , 顺治在位期间 , 后宫的经济情况一团乱麻 。 等到康熙继承大统时 , 立即解散了影响甚大的十三衙门 。
康熙是清朝设立宦官以来 , 使用宦官最少的皇帝 。 据统计 , 在康熙在位期间 , 皇宫里的宦官人数仅有七百人 。 然而 , 在其子雍正继位时 , 宦官的数量暴涨 , 上升到两千多人 。 而且 , 宦官在外廷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 虽未涉政但已有了趋势 。

宦官|满清入关前不用太监,入关后对太监下一死规定,一旦触犯千刀万剐
文章图片
可以说 , 雍正朝太监的崛起 , 与皇帝的纵容不无关系 。
早在雍正还未登基时 , 诸子夺嫡的矛盾十分严重 。 身为皇子的雍正必须寻找一种渠道从皇宫中获取消息 , 而太监正是"小道消息"的最佳来源 。 为此 , 雍正与皇宫里的宦官有着频繁的沟通 , 在他登基后那些曾帮助过他的宦官都得到了提拔和赏赐 。
不过 , 雍正在位的时间并不长 , 宦官的好日子没能持续太久 。 等到乾隆上台后 , 这些太监就没那么吃香了 。 乾隆在当皇子时 , 就已敏锐地发现宦官的权力已经超出控制 。 所以 , 乾隆干脆将雍正朝名声比较响亮的大太监全都干掉 , 并用"秦"、"赵"、"高"三个姓氏为宦官改名 , 这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秦朝时期的大宦官赵高 。
乾隆对宦官的态度可谓非常严厉 , 倘若 , 在乾隆朝有太监僭越职权犯了某些忌讳 ,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严刑峻法 。 即便是最轻的处罚 , 也要扣掉三年的俸禄 , 并流放到东北不毛之地(当时的东北地区乃龙兴之地 , 并未得到朝廷的开发) 。 乾隆时期有个宦官名为高云从 , 此人因故没有向乾隆汇报黄河地区的水患情况 。 乾隆从其他渠道听说了治理水患的消息后 , 当即将高云从千刀万剐以儆效尤 。

宦官|满清入关前不用太监,入关后对太监下一死规定,一旦触犯千刀万剐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到了国力全面下降的晚清时期 , 皇帝自顾不暇 , 自然没有精力控制宦官问题 。 所以 , 在此期间宦官日渐崛起 , 朝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权宦 。 道光年间有个大太监曹进喜 , 此人不但服侍过乾隆爷 , 还服侍过嘉庆 。 在宦官这一领域 , 曹进喜可谓"三朝元老" 。 不仅是宫里的宫女太监 , 连皇帝本人都对这位老太监十分尊重 。 故此 , 逢年过节从地方官乃至京官 , 文武大臣都会向曹进喜孝敬礼物 , 以期他能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
至于同治、光绪时期 , 宦官的问题更加严重 。
众所周知 , 慈禧是个刚愎自用的统治者 , 这个女人十分宠信宦官 。 清朝权力最大的安德海、李莲英都是慈禧亲手栽培的大太监 。

宦官|满清入关前不用太监,入关后对太监下一死规定,一旦触犯千刀万剐
文章图片
这里 , 我们着重说一下李莲英 。
据李连英死后的墓志碑文中记载:
"公姓李氏 , 讳连英 , 字灵杰 。 平舒世家也 。 "
近百年来 , 史家著述及民间传说中都将李连英的名字误写成"莲英" , 却不知这个舛误源于何时何处 。
碑文继续说:
"年九岁入内廷充役使 , 循守规矩 , 有若成人 。 "
无论是九岁 , 还是十三岁 , 都还是一个纯真活泼的孩子的欢乐时光 。 但他已经没有了幸福的童年 , 当他被送上手术台 , 接受"净身"手术的那一瞬间 , 他所面对的是"净身师"--一个冷若冰霜的陌生男子 , 他所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 , 他已经永远告别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和童年的欢乐 , 和千百个太监一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宦官|满清入关前不用太监,入关后对太监下一死规定,一旦触犯千刀万剐
文章图片
当然 , 即便如此 , 清朝的宦官之祸也远没有其他朝代来得严重 。
相比于东汉、唐、明三朝 , 清代的宦官只能算作"小巫见大巫" 。 至少 , 清朝的宦官没有搞出祸乱江山社稷的祸事 , 即便是权力最大的大太监李莲英 , 也不曾有过 。 可以说 , 这一切都是因为顺治、康熙汲取了前车之鉴 , 这才使这一时期的太监不敢太过放肆 。
参考资料:
【宦官|满清入关前不用太监,入关后对太监下一死规定,一旦触犯千刀万剐】【《宦官干政》、《清史稿》】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