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体育课变形:初中搞“应试”,高中走“形式”

当前 , 一些地方的初中体育课完全围绕中考项目开设 , 以至于学生在体测结束后 , 再也不想运动;到了高中 , 体育课流于“放羊” , 学业水平测试走过场 , 学生体质下滑严重 。
初中搞“应试” , 高中走“形式” 。 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怎样做 , 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效果?
“等中考体育测试结束 , 我再也不运动了”
800米、立定跳远、跳绳 , 从初一开始 , 刘媛(化名)的体育课就围绕这3项中考体育项目进行 。 尽管体质在提升 , 但她的运动兴趣不断消减:“太枯燥了 , 等中考体育测试结束 , 我再也不运动了 。 ”
中部某省一所中学的初中体育老师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在初一初二时 , 学校还会开展一些别的体育项目 , 但到了初三 , 就完全进入中考体育项目的训练日程 , 一些家长还利用寒暑假给孩子报体育课外补习班 。
“中考体育是刚需 , 没有兴趣可言 。 ”一名体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说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毛振明说 , 当初设计中考体育主要想以考试的方法来强迫学校重视体育 , 从而提高学生体质 。 现在看来 , 虽起到一定作用 , 但弊端也明显:沦为应试教育的体育课 , 不仅扼杀了部分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 对学生体质提升也“只能管用一阵子 , 不能管用一辈子” 。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实施、上海体育学院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显示 ,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整体呈现向好趋势 , 但存在健身效果随年级提高明显“逆减”等问题 。
毛振明说 , 多项研究数据表明 , 中考体育开始实行后 , 初三学生的体质是初中各个年级中最好的 , 高一学生的体质也是高中各个年级中最好的 。
这些数据和老师们的感受也较为吻合 。 不少高中体育老师说 , 明显感觉学生高一时的体质比较好 , 到了高三 , 体质明显下滑 。 高中体育测试基本就是走过场 , 学校一般不会因为体育不合格而不让学生毕业 , 学生因此越发不重视体育 。
中部某省一名高二学生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上初中时 , 学校将每周一节的体育课增加到两节 , 老师会鼓励学生在下午活动课时参加体育锻炼 。 “那时体质确实好 。 ”他说 , 上高中后体育课抓得不紧 , 每天下午的活动课基本被作业取代 , “除了有些篮球爱好者还坚持运动外 , 很多同学都不锻炼了” 。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
专家认为 ,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存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不良现象 , 这些现象与应试体育结合起来 , 导致体育课异化 , 体育课从让人享受乐趣、能够去竞争表现的运动文化 , 变成了没有乐趣只有功利的体育“考试任务” 。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要让我们觉得运动是件快乐的事 , 而不是完成一项任务 。 ”太原市一名初二学生说 。 还有一些学生说 , 他们其实很喜欢一些运动项目 , 比如篮球、排球 , 但是考试不会考 , 学校开课就少了 。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长凝小学不一样 。 这所山区寄宿制学校提出 , 每个学生都要掌握一项体育技能 。 一年级的孩子学会呼啦圈、二年级孩子学篮球操、三四五六年级主攻跳绳和霸王鞭 。 如今 , 花样跳绳已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
该校六年级学生小杰原本比较自卑 , 接触花样跳绳后变得不一样了 。 老师发现小杰跳得特别好 , 于是鼓励他好好练 。 倒立跳、侧翻跳……小杰创造了不少自己的独家花样跳绳法 。 经常一下课 , 同学们就围着小杰请教个不停 。 “现在我每天都很开心 , 交了很多朋友 ,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 ”小杰说 。
“在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在中小学 , 体育课不以养成某项运动技能、培养某种运动兴趣为目的 。 ”山西省体育局原局长、华舰体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晓春说 , 这也许就是不少孩子上了那么多年体育课 , 做了那么多年广播体操 , 毕业之后却不再运动的原因 。 分页标题
建立走班制体育教学模式
毛振明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 , 走班制教学或是破解当前体育教育问题的一剂良方 。 走班制教学是指在中小学推进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 , 将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 , 上课时按学生事先自选的运动项目重新组班进行上课的形式 。
毛振明认为 , 这种形式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学习 , 并有较长时间进行专项化练习 , 从而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等要求 。 赵晓春也认为 ,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兴趣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 ,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体育课程都是围绕一个项目来展开 , 他就很可能会一辈子热爱这个项目 。
然而 , 实现走班制体育教学 , 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
体育老师素质问题亟待解决 。 “体育项目的门类区别非常大 , 一个教体操的老师肯定教不了足球 ,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学校 , 尚未有意识地像文化课那样将体育课按项目分科 , 对体育老师也没有专业化技能要求 。 ”赵晓春说 。
还有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问题 。 “每天有18个班同时上体育课 , 一个班活动的地方只有篮球场那么大 。 ”中部某省一名任职于私立学校的初中体育老师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影响着体育课的开展 。
针对这些问题 , 毛振明、赵晓春等人建议 , 首先 , 各地区和各学校要进行长远规划、综合布局 , 盘点现有资源 , 尽快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走班制体育教学模式 。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形成‘一校多品’ , 条件不足的也可建立‘一校一品’ , 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 。 ”毛振明说 。
其次 , 提高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 , 加强技能培训 。 毛振明说 , 体育老师不能做万金油 , 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到入职后的培训体系 , 要突出“一师一专” 。 太原市第四十八中体育老师王娟建议 , 中小学校要提高体育教师招收的专业门槛 , 加强实践培训 , 尽量让每个老师能撑起一个项目课程 。
【半月谈|体育课变形:初中搞“应试”,高中走“形式”】第三 , 加大对校园体育场所、器材的建设投入力度 。 同时 , 各地可大力开展各类运动的市级、区级、校级联赛 , 让学生在持续学习、深度参与中培养运动技能与兴趣 。 (采访人员 王菲菲 刘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