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涨停到被ST 力帆汽车这些年错过了什么?

从股票涨停到被ST , 在短短几天时间力帆的股票像与“吉利收购力帆”的传闻一样飘忽不定 , 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从去年开始 , 由于企业运营状况不佳而被各种负面消息所困扰力帆汽车 ,2020年在A股市却迎来逆袭 , 原本低迷的股价以火箭般速度连续涨停 , 从2元多涨到5元多 。 而促成力帆股价非理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吉利控股计划向力帆控股注资 , 成为其最大股东”的传言 。
从涨停到被ST 力帆汽车这些年错过了什么?
当然 , 吉利收购力帆的传闻在双方没有官方宣布之前 , 一直都处于小道消息的猜测中 。 此前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 , 针对该传言也曾在微博上称“没有此事” 。 而力帆方面 , 也发布澄清公告进行否认 。尽管直到现在“吉利汽车收购力帆股份”传闻也没被官方证实 , 但止不住力帆股份已进入了司法重整阶段 。 即使从乐观方面来看:力帆真的被吉利收购 , 那么在实施过程中 , 力帆股票仍存在退市风险 。此外 , 不管吉利收购与否 , 这个在重庆人心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品牌最终避免不了消亡命运 。 从此车市江湖 , 再也不见“力帆汽车”了 。手握A股王牌 让人充满期待时间回溯10年前 , 作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上市的整车民营企业 , 力帆汽车成功地从造车“小字辈”搭上了资本运作的快车 , 完成一些实力车企多年也未能实现的目标 。
从涨停到被ST 力帆汽车这些年错过了什么?
在车市竞争还不似今天这般激烈的2010年 , 力帆汽车虽然尚属于后起之秀 , 但发展势头稳健 , 给人很多期待 。从当时来看 , 力帆可谓手攥一份好牌 。 首先 , 登陆A股后很好地解决了造车资金问题 , 在产品研发和产业布局 , 可以甩开膀子干 , 助力企业步入快速发展 。
从涨停到被ST 力帆汽车这些年错过了什么?
其次 , 行业同级产品差异化的缺乏 , 也留给力帆汽车一些生存机会 。 当时终端销售的车型虽然只有力帆520(参数丨图片)、620、320 , 但相比同级自主品牌 , 力帆汽车的产品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 。 同时占据着价格优势的力帆汽车 , 如鱼得水 。 在三四线市场拥有不错的市场基础 , 以性价比优势赢得70后、80后消费者青睐 。此外 , 力帆汽车苦心经营渠道网络 , 也是一笔不小财富 。 除了在国内打造完善的销售体系外 , 力帆的海外市场发展也如火如荼 。 成功进入俄罗斯、伊朗、埃塞俄比亚、乌拉圭等国家 , 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 。 在众多进军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中国品牌中 , 力帆汽车当年还曾创下稳居中国品牌第一的佳绩 。因此 , 从2010年到2013年 , 力帆汽车国内销量几乎都在5-6万辆徘徊 , 再加上海外市场的有力支撑 , 每年能有近20万销量——对于处于品牌爬坡期的力帆汽车 , 这样的业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内忧外患 错失品牌转型升级良机时间证明 , 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 市场已经给过力帆汽车机会了 , 可惜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登陆A股后 , 也正是实现品牌和产品战略升级最佳时期 。 ”在一些了解力帆汽车的业内资深人士看来:拥有A股这一资本运作的资源优势 , 又有国内外销量齐头并进 , 发展前景很被看好 。 此时 , 力帆汽车如果能加大在产品研发上投入以及品牌包装力度吗 , 那么在随后.几年的产业变革中 , 也不至于缺乏市场抗击力 。
从涨停到被ST 力帆汽车这些年错过了什么?
10年前的力帆 , 不缺时间和资金 , 也正是品牌突围的最好时期 。 “市场至少给了力帆汽车三次翻盘机会 , 满可以顺势而上 , 成功转型” 。但事实上 , 力帆汽车在品牌和产品方面的短板 , 一直被长时间搁置 。 在2010年之后 , 在产品上仍走的低价战略 , 产品设计、技术和品质方面都没有大的改观 。最终导致一溃千里 , 如今再无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另一个机会就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 。 早在10年前 , 在大家还不知道电动汽车是何物时 , 力帆汽车就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上海中科力帆电动车有限公司 , 生产出来的620纯电动车曾作为警用车服务当年的上海世博会 , 并取得出色表现 。“起个大早 , 赶个晚集”这是力帆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真实写照 。 作为最早涉足国内纯电动汽车的企业 , 不可谓没用心和投入 。 只是毫无经验可循 , 走了不少弯道 。除了在电池驱动方式上受“充电”还是“换电”技术困扰外 , 在车辆载体上 , 使用力帆320、力帆620等老款车型 , 显然缺乏前瞻意识和产品积淀 。 因此 , 在新能车用户群中 , 造成不佳的形象标签 。近几年 , 在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时 , 各种设计时尚的电动车争相上市 。 跟这些新颖产品相比 , 力帆电动车完全没有竞争力 , 惨败在所难免 。口碑下滑 渠道成抛弃品牌最后稻草尽管在力帆汽车内销上 , 走马观花地更替职业经理人 。 但按在岗时间长短 , 力帆汽车国内营销基本可分为“廖雄辉时代”和“马可时代” 。从2009年到2013年 , 力帆汽车内销处于稳健上升时期 。 与对手相比 , 力帆产品在这个阶段并不是有多强 。 但产品定位和营销构建方面可以说很精准、到位 。 除了遍及全国二三四线销售渠道外 , 力帆汽车在一线城市比如上海、广州的商家年零售量也达到2000台左右 , 在当地市场位居自主品牌排行前三——这搁在现在想都不敢想 。分页标题
从涨停到被ST 力帆汽车这些年错过了什么?
也就是在那几年 , 当时销售公司未雨绸缪花费数月时间整理出一套“力帆汽车品牌提升方案” , 其中涉及车型换标和企业品牌口号、产品定位和梳理 。 不过 , 这些建议在向老板汇报时 , 被一票否决 。算起来2015年左右 , 力帆汽车再次迎来一次翻身机会 。 力帆迈威的上市 , 让力帆汽车成功抢占7座SUV市场份额 , 刺激国内销量 。而7座SUV的推广成功 , 也让力帆汽车盲目自信 , 将未产品定位为7座多功能家用SUV , 而忽视了正在形成中的汽车智能化技术 。“7座SUV的热销 , 让力帆汽车咸鱼翻身 , 也为企业大厦倾倒埋下伏笔 。 ”正如一些知情人透露:为争取利润最大化 , 迈威上市后销司并没有充分发挥老经销商渠道销售作用 , 而是通过招商重新迎来一批全新的迈威销售网络 。此情此景 , 让那些跟随力帆汽车多年 , 一直没有拳头产品而苦苦打拼的经销商十分失望 。 “好容易盼到能在市场中走量的差异化车型 , 结果被告知跟他们没关系” 。 可想而知 , 对经销商失落的心情影响有多大 。
从涨停到被ST 力帆汽车这些年错过了什么?
事实上 , 10余年前力帆产品上与现在相比劣势更加明显 。 不过 , 正因为多年营造的网络基础和一些忠诚商家对这个品牌看好 , 即使产品缺乏亮点还是能在在终端实现销售 。而如今力帆曾经响当当的三件宝“创新、出口、信誉好”早如旧日黄花 , 缺乏产品竞争力 , 朝令夕改的渠道政策 , 让心冷的经销商不再谈感情 。 如今 , 他们除了索回力帆汽车拖欠迟迟不还的保证金外 , 对这个品牌已不抱任何希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