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心理学科普:为什么我们不会害怕亲人的尸体?


第一心理|心理学科普:为什么我们不会害怕亲人的尸体?
文章图片

第一心理|心理学科普:为什么我们不会害怕亲人的尸体?
文章图片

第一心理|心理学科普:为什么我们不会害怕亲人的尸体?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们害怕死亡 , 因此害怕那些与死亡有关的东西 , 例如骷髅、棺材、花圈、灵堂以及尸体等等 。 这些东西是恐怖片的重要元素 , 在无数个夜晚唤起了人们对死亡深深的恐惧 。
人们对死的恐惧是深入灵魂的 , 对生的渴望是浸入骨髓的 。
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 , 人们就有着对食物和水的需要 , 那一声声的啼哭是生理需要 , 也是对生存的追求 。
很多人都想过自己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 , 自己是安静祥和 , 还是恐惧不甘?
这个问题或许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回答 , 这与临死前人们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评价密不可分 。
那如果你很亲的人去世了 , 你会害怕他们的尸体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 人们是矛盾的 。
不害怕 , 是假的 , 即使是父母的去世 , 浓烈的感情也无法战胜对死亡本身最原始的恐惧 。
害怕 , 也是假的 , 重要他人的离世 , 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 , 以至于内心除了悲痛和回忆之外一无所有 。
对于儿童来说 , 对死亡的恐惧比对亲人的怀念更加深刻 。
很多儿童年幼无知 , 对于亲人的去世 , 他们的反应往往不会特别大 , 除非是与他们直接相关并生活在一起的亲人 , 例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
他们意识不到亲人是什么 , 对亲人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 也无法理解和评价他们对自己的关心 。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 他们逐渐意识到亲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 除了父母 , 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 他们或许并没有父母那样关心自己 , 但他们对自己的爱也是无私且伟大的 。
到那个时候 , 他们就会开始在记忆里寻找以前的生活碎片 , 并试图将它们完整拼凑起来 , 然而亲人已逝 , 注定阴阳两隔 。
对于成年人来说 , 他们的感情更加炽烈、浓厚与真实 , 他们清楚地知道 , 亲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 , 当他们遇到困难之后 , 反应最大的往往不是朋友 , 而是亲人 。
于情于理 , 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亲人 , 当他们去世之后 , 悲伤如洪水一般袭来 , 在强大的负面情绪的驱使下 , 别说是尸体 。
相信就算对方变成了可怕的怪物 , 人们都控制不了自己内心深刻且炽热的情感 , 害怕早已被抛之脑后 。
当亲人不复存在 , 人们的反应如何?
日本漫画《寄生兽》或许能够完美地诠释 。
当新一的母亲被寄生兽杀死并占领大脑后 , 新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温柔美丽的母亲 , 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语调 。
面对变成怪物的母亲 , 新一回忆起小时候的画面 , 为了保护自己 , 母亲奋不顾身地扑过来护住自己幼小的身体 , 自己被烫伤却毫无感觉 。
他泪如泉涌 , 面对着随时可能取自己性命的怪物 , 面对着外表依然是母亲的怪物 , 他忘记了逃跑 , 对亲人至深的感情如同海浪一般侵袭着他的心灵 。
这是新一面对母亲死亡的反应 , 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正常反应 , 在亲情面前 , 恐惧已然算不上什么 。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一男子刚离开几分钟 , 就收到妻子和女儿发生车祸的噩耗 , 他迅速赶到事发现场 , 跪坐在地上 , 抱着女儿 , 他泣不成声 。
人的情绪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 , 心理学家对其发生和变化的规律至今仍各执一词 。
阿诺德和拉扎鲁斯提出了认知评价情绪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of emotion):人产生情绪有两个步骤 , 第一步是受到外界刺激从而产生生理反应 , 例如大笑、发抖等 , 第二步是对这些反应进行认知标定 。
以发抖为例 , 如果大脑认为身体是由于积极的事件而发抖 , 则产生的情绪为兴奋、开心、激动 , 如果认为身体是由于消极的事件而发抖 , 则产生的情绪为恐惧 。
他们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 对自身生理反应的标定不同 , 产生的情绪则不同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反应 , 却能对应不同的情绪 。
例如大笑 , 却很愤怒 , 即怒笑;哭泣 , 却很开心 , 即喜极而泣 。
总之 , 那些能够引起恐惧的事物不一定真的能够引起人们恐惧的情绪反应 , 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标定它 。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第一心理|心理学科普:为什么我们不会害怕亲人的尸体?】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