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贫困率从10.66%降至0.89%,淅川县如何在绿水青山中走出生态富民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春 通讯员 孙双涵 杨振辉

脱贫攻坚|贫困率从10.66%降至0.89%,淅川县如何在绿水青山中走出生态富民路?
文章图片
8月26日 , 记者从南阳市召开的“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淅川县专场上获悉 , 淅川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道路上抓好“两业”增收 , 守牢保障底线 , 聚焦党建引领 , 在绿水青山中逐步走出乡村振兴富民路 。
截至目前 , 淅川县取得了怎样的脱贫攻坚成果?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级贫困县和河南省深度贫困县 , 受移民搬迁、水质保护、偏僻区位等因素影响 , 贫困群体大、程度深 , 脱贫路径窄、难度大 。 近年来 , 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 积极走好水源区绿色脱贫路 。 截至2019年底 , 全县1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 ,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97110人减至5537人 , 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10.66%降至0.89% , 脱贫攻坚综合成效连续四年位居省市前列 , 今年2月份已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
【脱贫攻坚|贫困率从10.66%降至0.89% , 淅川县如何在绿水青山中走出生态富民路?】
脱贫攻坚|贫困率从10.66%降至0.89%,淅川县如何在绿水青山中走出生态富民路?
文章图片
在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中 , 淅川县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达成脱贫摘帽?
抓好“两业”增收 , 巩固脱贫成效 。 淅川县立足特殊县情 , 围绕水清民富双赢 , 探索出“短中长”三线产业扶贫模式 , 短线重抓食用菌、中药材、小龙虾等短平快项目 , 实现当期能脱贫;中线抓杏李、软籽石榴等生态林果业 ,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长线重点发展乡村旅游 , 实现长远可持续 。 在就业扶贫上 , 该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通过“劳务输出、产业基地务工、公益岗位安置”三个途径 , 实现每个贫困户至少1人有工资性收入 。 针对农产品卖难问题 , 率先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 深度对接央企平台 , 使全县林果未来两年产品实现签约预售 。
守牢保障底线 , 筑牢脱贫根基 。 该县把“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 全力保证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困有所济” 。 围绕住房安全 , 分类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修缮整治“三个一批” , 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放心房;围绕健康扶贫 , 采取财政补贴参保、推行“政康保”、做实“先诊疗后付费”等措施 , 全方位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围绕教育扶贫 , 打好资助政策、财政投入、爱心助学、德育教育等组合拳 , 确保所有家庭困难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围绕饮水安全 , 建成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安全饮水项目 , 建立健全后期管护长效机制 , 让农民都能吃上方便水、安全水 。
聚焦党建引领 , 激活脱贫动力 。 该县坚持“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 , 全域党建就跟进到哪里” , 把支部建到产业链上 , 实现所有扶贫产业全链条覆盖;创新开展“两弘扬一争做”、“三亮三比三评”、“三清理一公开”等活动 , 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 。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 , 用好县内外资源 , 构建大扶贫、大帮扶格局 , 共选派176支工作队、安排近5000名公职人员、组织237家企业开展帮扶 , 同时 , 创新开展“五一个”活动 ,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 激活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能动性 。
筑梦脱贫攻坚 , 逐梦乡村振兴 。 为了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 该县围绕已形成的特色产业 , 打造“一村一品” , 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 。 并拉长链条 , 促进农旅融合 , 健全冷储物流系统 , 上马深加工项目 , 打响“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 , 让产业强起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 大力实施森林村庄、森林人家创建工程 , 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 , 改造提升一批特色村庄 ,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 让乡村美起来;深入开展“两弘扬一争做”活动 , 发挥好“五好家庭”、“最美乡贤”等先进典型的激励效应 , 醇化文明乡风 。 建强基层组织 , 加强基层治理 , 营造基层的清风正气 , 让民风好起来 。分页标题
“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上 , 我们坚守生态底线 , 成功实践了以生态资源涵养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 , 使老百姓栽下‘摇钱树’、打牢‘致富业’、端上‘金饭碗’ , 在绿水青山中走上生态富民路 。 ”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