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内地财富密码:捂盘

【文/陈辰 董佳宁】说说李嘉诚在内地的发展 。近四十年时间 , 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李嘉诚在投资内地的过程中 , 个人资产也番了几番 , 甚至做了连续16年全球华人首富 。 但是 , 他却从最初的“爱国商人”、“拓荒者” , 变成了所谓“无良奸商”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反差?李嘉诚做了什么?他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我就来介绍一下 。早在1950年 ,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时 , 就很重视和内地的商业关系 。 但受时局影响 , 生意一直没有扩展到这里 。 直到1978年初 , 中央领导意识到:要发展经济 , 就要利用外商投资 , 而香港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 。 于是中央政府邀请一批香港地产大佬 , 北上参加国庆典礼 , 其中包括霍英东、李嘉诚、胡应湘和冯景禧 。 当港澳代表团听到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时 , 所有人都举双手拥护 。
李嘉诚内地财富密码:捂盘
他们明白 , 这次建立的关系 , 就是未来几十年的机会 。 李嘉诚的感受尤为深切 , 他在香港的几次大动作 , 几乎都与内地有关系 。 60年代末 , 内地有一波移民香港潮 , 李嘉诚趁机大举收购廉价地产 , 后来房价攀升 , 他一跃成为四大地产家族之一;70年代末 , 华人资本家开始崛起 , 英资财团信心动摇 , 李嘉诚一举收购百年洋行和记黄埔 , 名震香江 。 正值事业高点 , 他又在内地看到了事业的第二春 。1979年 , 国务院批准香港招商局 , 在蛇口建立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 。 香港招商局 , 不是港资企业 , 而是一家低调运营的国企 。 在开发项目时 , 一批香港大佬受邀考察蛇口 。 李嘉诚走在霍英东、包玉刚等人中间 , 是最年轻 , 也是最活跃的一位 。 他大胆提出 , 能否让港商参与蛇口的建设 。 项目负责人哈哈一笑 , 搪塞了过去 。 这笑声背后 , 透露出改开初期 , 深圳人还非常谨慎 , 没有那么大胆 。港商大佬们也看得明白 , 双方都在试探 。 因此港商在内地的投资 , 大多聚焦于公益:邵逸夫造教学楼 , 包玉刚修游泳馆 , 霍英东建宾馆 。 此外 , 在胡应湘牵头下 , 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陈启宗 , 还共同出资10亿建设广东第一家五星酒店 , 中国大酒店 。 大酒店运营十年回本后 , 他们上交给了国家 。这时李嘉诚也回到阔别39年的家乡 , 首先捐建了汕头大学和附属医院 。 1984年 , 汕头大学建成时 , 李嘉诚受到中央领导的单独会见和高度肯定 。 也是在这一年 , 中英发布联合声明 , 李嘉诚积极靠拢 , 拥护香港回归和一国两制 。 与此同时 , 他高调入资中信信托 , 还趁机一举收购了英资香港电灯 。1992年 , 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成为当务之急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 十分需要稳固和加强 。 于是 , 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新战略 。这时 , 李嘉诚也开始对内地勇猛进击 。 比如在汕头开发了50万平米的商住楼“汕头第一城”;在广州 , 筹建最高的摩天大厦——国际金融中心;在福州 , 改建整个老城区的“三坊七巷”;在上海 , 投建金山标准集装箱码头 , 国际深水港码头;在北京 , 入股顺义中央别墅区的誉天下项目等等 。李嘉诚在深圳曾经吃的“闭门羹” , 也变成“开门红” 。 1993年 , 他与盐田港集团组建盐田国际 , 共同投资60亿元 , 建设集装箱码头 。 这是深圳当年度最大的外资引进项目 。 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 , 是盐田港集团的董事兼副总经理 , 他也是这项合作的重要推动者 。比起盐田港 , 李嘉诚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投资 , 是北京东方广场 。 这是一块宝地 , 位于长安街以北 , 故宫东侧 , 王府井和东单之间 。 李嘉诚要投资100亿 , 建造亚洲最大的建筑群 。 不过他很快就碰到了规划、审批等问题 。 首先 , 14位院士联名反对 , 理由是破坏城市规划;其次 , 计划楼高80多米 , 但北京旧城限高45米;另外 , 需要移走十多家机关单位和1800余户居民 , 还有一些文物 。因此 , 东方广场建设过程中 , 几次更改了规划 , 比如把一到三期高度降低为48米、58米、68米 , 同时总投资额增加到200亿 , 建设周期也长达十年 。 2004年完全落成后 , 迅速成为内地总租金收入最高的综合体 。 李嘉诚虽然只获得收租权 , 但也赚得盆满钵满 。
李嘉诚内地财富密码:捂盘
投资家乡 , 本来是很正常的操作 , 对双方都好 。 不过 , 为了避嫌 , 李嘉诚曾公开表示:不在潮汕地区做任何投资 , 不想赚家乡人的钱 。 但1992年之后 , 他突然开始在潮汕地区密集投资 , 项目包括高速公路、货柜码头、海湾大桥、安居工程、电厂等等 。他对每一个项目 , 都有清晰定位和计算 , 对投资回报率更是锱铢必较 , 甚至因此引起许多矛盾 。 比如在投资汕头的三家电厂时 , 由于后期回报率没有达标 , 他差点与政府对簿公堂 。李嘉诚争议最大的还是捂盘 , 而九十年代大量拿地 , 是他捂盘的基础 。 1997年 , 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总额已达500亿港元 , 项目包括地产、港口、交通、金融、能源、通讯等等 。 另外 , 他对医疗、教育、公益机构及社会捐款 , 也超过23亿港元 。进入21世纪 ,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 经贸迅速发展 。 同时 , 内地与港澳签订CEPA , 进一步向港资开放房地产 。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示下 , 全国多地政府都对李嘉诚发出邀请 , 条件一个比一个优越 , 只为请他过去投资 ,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 很多地方官员 , 甚至需要动用上层关系才能请到他 。他加快了拿地步伐 。 凭借各地政策支持 , 他手握重金、一路攻城略地 , 低价拿下许多城市的核心地段 。 为了最大化攫取利益 , 他将预售制、公摊面积引入了内地 , 同时大面积捂盘 。 其中的玩法也很简单:低价拿地、缓慢开发、坐等升值、出售获利 。北京的誉天下别墅群项目 , 是一个经典案例 。 早在1993年 , 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就拿下了这个项目 , 楼板单价两千块 。 这个地方在东北五环外 , 距离机场近 , 升值潜力很大 。 楼盘光第一期 , 就开发了15年 , 剩下的再分为三期开发 。 直到2018年 , 这个项目建成 , 总面积80万平米 。 历经25年开发 , 项目房价也涨到了四万 , 升值20倍 。经过时间的检验 , 李嘉诚的“捂盘”的财富密码逐渐为人所知 , 而且引起了高层注意 。 2004年 , 国土资源部出台文件 , 从当年8月31日起 , 所有经营性的土地一律都要公开竞价出让 。 这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产商 , 利用政商关系“私下”拿地 。 李嘉诚在“8·31大限”的最后一天 , 拿下北京朝阳区姚家园的两幅地块 。 后来 , 他计划在2021年底完成开发 。 也就是说 , 这个项目需要开发17年 。要公开竞价出让 , 对李嘉诚的影响也并不大 。 他反而凭借充裕的资本 , 在全国大举拿地” 。2005年 , 是李嘉诚在全国拿地最多的年份 。 其中 , 上海唯一的四线换乘大站 , 浦东世纪大道土地上盖招标时 , 长实击败新鸿基 , 获得一半开发权 , 代价是32亿元 。 这个项目开发历时十一年 , 好不容易在2016年建成 , 取名世纪汇广场 。 随后 , 李嘉诚迅速转手 , 200亿卖给中国人寿 。 减去成本 , 他净赚了一百多亿 。除了世纪汇广场 , 李嘉诚在上海多个项目上 , 都是这样 , 比如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 , 拿地13年开盘;古北新区项目 , 拿地7年开盘;世纪盛荟广场 , 拿地15年至今没有启用 。类似的案例 , 在全国其他省市更是屡见不鲜 , 比如大连西岗黑嘴子项目 , 捂盘8年转手;成都南城都汇项目 , 捂盘16年转手;广州西城都荟 , 拿地至少10年才开盘 。 其中 , 东莞海逸豪庭项目 , 拿地21年 , 至今仍未完工 , 当地政府曾罚了李嘉诚8000万元土地闲置费 , 开发速度也丝毫没有改进 。有调研显示 , 李嘉诚的地产开发周期最少7年 。 地方政府本来希望引入他的资本 , 带动周边开发、拉动经济发展 , 没想到他却自己做着打算 , 等到周边配套都开发好了 , 地产升值了再动工 。 我们不生产楼盘 , 我们只是土地的保管工 。这样肆无忌惮地囤地 , 就没有法律监管吗?早在1999年 , 国土资源部就通过了一个办法, 规定土地闲置时间超过两年 , 将被有关部门收回 。 但对开工后的进度 , 却没有明确时间规定 。对内地地产商来说 , 两年时间都已经太久了 。 尤其2012年后 , 融资通路收紧 , 房地产大佬集体推崇“高周转” , 从拿地到开盘的平均周期 , 只有八个月左右 。 碧桂园更是发挥的极致 , 缔造出“456”模式 , 就是拿地4个月开盘 , 5个月资金回笼 , 6个月资金再周转 。分页标题
李嘉诚内地财富密码:捂盘
不过 , 李嘉诚的地产经营法则截然不同 。 他的特点是财力雄厚 , 现金流充沛 , 所以能大搞捂盘升值 。 面对检查 , 反正只要开工了就可以么 , 来查的时候 , 开一开工 , 一走就停 。 另外 , 他还会采取多种方式 , 变相囤地 , 比如调整项目规划方案、延缓施工时间 , 或者寻找政府政策的漏洞等等 。 因此 , 2012年 , 新《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出台后 , 李嘉诚的地产开发速度仍然没有大幅提高 。在内地囤地捂盘近二十年后 , 2013年 , 长实在内地的营收占比 , 已经提升到了一半 , 但李嘉诚这时却有点慌了 , 相继出售长实与和黄的核心资产 , 包括广州西城都荟广场 , 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 , 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 以及香港的天水围嘉湖银座商场、百佳超市和电能实业 , 金额近500亿港元 。民间猜测很多 , 有人说他是为了避税 , 有人说他是为了绕开监管 , 有人说他是为了家族继承问题做准备 。 甚至还有人说 , 李嘉诚是绕道欧洲 , 伺机重返内地 。 眼看舆论环境十分不利 , 李嘉诚出来澄清了 。 他说 , 自己爱国爱港 , 旗下公司是“有买亦有卖” , 而且绝不会将注册地迁往别处 , 相信多年后也仍会屹立于香港 。可是他的抛售一直没有停下来 。 2014年 , 他接连抛售北京盈科中心 , 上海盛邦国际大厦 , 重庆大都会 , 还有香港的屈臣氏、和记港陆、亚洲货柜码头大量股权 。 2013年至2019年 , 李嘉诚在内地和香港一共卖出20多处资产 , 其中大部分是房地产 , 金额少则数十亿 , 多则上百亿 , 累计获得现金近2000亿 。2015年 , 他又再次食言 , 宣布长实、和黄重组 , 新成立长江和记、长江实业 , 而且选择英属开曼群岛为注册地 。 紧接着 , 他通过一系列大规模资产腾挪 , 最终完成旗下10余家上市公司全部外迁 。 开曼群岛是全球第四大离岸金融中心 , 是有名的避税天堂 。那么 , 大笔撤走的资金去哪了?主要是英国 。 李嘉诚早在抛售内地和香港资产之前 , 已不断加大对英国的投资 。 从2010年至今 , 李家在英国累计已投入近4000亿港币 , 掌控英国约1/4 电力、三成天然气供应、7%的供水以及四成电信市场 。 此外 , 还有英国的三成以上码头 , 超50万平米的土地资源 。除了英国 , 李嘉诚还在加拿大 , 荷兰、葡萄牙 , 澳大利亚、新西兰 , 大规模收购一众能源领域的公司 , 领域涵盖废物转化、风力发电、输油管道、天然气、供暖和制冷 , 涉及金额1500亿港元以上 。 此外 , 他还投资了美国的互联网企业 , 比如Facebook、Airbnb 。进军欧美市场 , 李嘉诚还是用他最拿手的“趁乱抄底” 。 2008年金融危机后 , 欧美企业的资产大幅缩水 。 他意识到这是展开并购的时机 , 于是抓紧时间布局 。 另外 , 英国要脱欧 , 导致经济前景不乐观 , 李嘉诚逢低购入基础设施项目 , 也是一场豪赌 。 这些投资多数取得了成功 , 当然也有一些失败 。经过近十年的腾挪 , 长和系全球业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移 。 2018年 , 长和一半销售额来自欧洲 , 其中英国占16% 。 另外 , 加拿大占11% , 中国内地和香港都不到十分之一 。 但是 , 李嘉诚在国内仍然囤有大量土地 。 2018年 , 长实土地储备1150万平米 , 其中内地占比九成 。这些年 , “李嘉诚跑了”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 。 对此 , 他曾公开回应: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 , 更不是什么阴谋家、政治家 , 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 。 正常的商业是不需要经过政治选择的 , 而是相对纯粹的经济考量 。 他还强调 , 有正常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商业环境 , 就不会存在谁跑不跑的问题 。在一般的国家里 , 人们会期望这样量级的人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 比如兼顾民生 , 多做善事 , 甚至对地方的稳定做出贡献 。 可是李嘉诚的态度也很明确 , 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 , 低买高卖 , 使用各种规则让自己在商业上壮大 。除此之外 , 他对于外界寄予的期待 , 并没有很关心 , 甚至在主动剥离那些标签 , 如果有人非要给他加 , 在他眼里也是一厢情愿 。 他愿意成为资本本人 , 升值是自己的唯一目的和使命 , 其它的都不重要 , 都可以忽略 。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说出“摘瓜论”的时候 , 外界舆论这么强烈 , 可他仍然可以从容应对的原因 。
李嘉诚内地财富密码:捂盘
有人说他撤资是对内地经济没有信心 , 可是从整体来看 , 中国内地仍然是全球最强劲的引擎 , 不单单是一个利益性市场 , 也是战略性市场 。 我想 , 这一点 , 其它资本已经做出了与李嘉诚不同的选择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