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的“文死谏”
愚不可及的“文死谏”陈鲁民1360字“文死谏” , 是旧时文官的最高价值体现 , 即敢于冒死对皇帝阐述自己的不同政见和观点 , 并因此而丢了性命 。 “文死谏” , 彼时是为官场的美德佳话 , 今日看来 , 实在是有些愚不可及 。因为给皇帝提点建议和意见 , 就被他砍了脑袋 , 这皇帝确实够狠、够混蛋;可你早就知道他就是这个德行 , 干嘛还豁出性命去跟他废话呢 , 反过来说 , 你是不是也有点“二”呢?就像比干先生 , 白送了一条性命 , 也没挡住殷纣王照样胡作非为 , 自取灭亡 。一个不愿听取不同意见的帝王 , 你还和他白费口舌 , 据理力争 , 那就有点傻 。 你觉得自己是忠心耿耿 , 可昭日月 , 可他觉得你是没事找事 , 坏他兴致 , 他不收拾你收拾谁?譬如司马迁老师 , 汉武帝决心要严办李陵 , 诛灭三族 , 你却不知眉高眼低 , 要为李陵辩护 , 结果身受宫刑 , 生不如死 。一个糊涂颟顸只知吃喝玩乐的君主 , 你劝他远离酒色 , 不要玩物丧志 , 那就绝了他的生活乐趣 , 你和他讲尧舜之术 , 治国之道 , 更是对牛弹琴 , 他既听不进去 , 也不会照着去干 , 那就没必要为他白费唾沫 。 屈原大夫一厢情愿地给楚怀王提了那么多合理化建议 , 却被他一脚踢出朝廷 , 放逐荒野 , 最后殉国而亡 。一个刚愎自用自我感觉良好的天子 , 认为自己比谁都高明 , 离了我地球都不会转 , 你却说他也有缺点 , 有不足 , 那还不是找死 。 有一回 , 纪晓岚很热心地为朝廷提了一点小建议 , 没想到乾隆当场翻脸 , 恶毒地羞辱他说:“朕以汝文字尚优 , 故使领四库全书 , 实不过以倡优蓄之……”言外之意 , 别自作多情了 , 我养你不过是当一个能逗乐的戏子、小丑罢了 , 你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 醒醒吧你 , 别做春秋大梦了 。而且 , “文死谏”即便丢了性命 , 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 鸦片战争期间 , 军机大臣王鼎主战 , 然道光帝昏庸无能 , 一味退让 。 王鼎愤懑至极 , 最后上吊自杀 , 希望通过“尸谏”感动道光帝 , 然而 , 道光帝还是涛声依旧 , 割地赔款 。 而闹得最邪乎的是嘉靖时的“大议礼” , 一百多官员直言进谏 , 反对嘉靖帝朱厚熜将去世的生父抬升到与先帝同等的地位 , 结果遭到朱的集体“庭杖” , 一个个被打得皮开肉绽 , 哭爹叫娘 , 最后还是没挡住皇帝的一意孤行 。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个明白人 , 《论语·宪问》记载:“邦有道 , 危言危行;邦无道 , 危行言孙” 。 子思编著《中庸》一书将其阐述为“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 ”说的是国家有道 , 要正言正行 , 直言不讳;国家无道 , 还要正直 , 但说话要小心谨慎 , 正直的人可以装聋作哑 , 装疯卖傻 , 未必就要犯颜直谏 , 自取其戮 。所以 , 谏 , 也要看对象 , 如果是唐太宗那种肯听意见的贤君 , 臣子们就不妨做个敢于直谏的魏征;如果是纣王那种顽固到底的昏君 , 还是做个知难而退的箕子为好 。 宝贵的生命干嘛拿去殉那不知好歹的天子 , 死了也没有价值 。这个道理 , 元朝的丞相拜住也说过 。 元英宗问拜住:“今亦有如唐魏征之敢谏者乎?”拜住回答:“盘圆则水圆 , 盂方则水方 。 有太宗纳谏之君 , 则有魏征敢谏之臣 。 ” 意思是说 , 大臣敢不敢进谏 , 关键在于皇帝愿不愿意纳谏 。 有了从谏如流、闻过则改的唐太宗 , 才会有敢于冒犯龙颜的魏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