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清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木兰秋狝”?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打猎娱乐

“木兰秋狝”是清朝特有的一项大型围猎活动 。“木兰”本系满语 , 意为捕鹿 。“秋狝”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对帝王在秋季打猎的专属称呼(春季打猎为“春蒐” , 夏季打猎为“夏苗” , 冬季打猎为“冬狩”) 。“木兰秋狝”的举办地点设在清朝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 , 它位于今承德以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 整个围场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

木兰|清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木兰秋狝”?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打猎娱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围 , 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嘉庆皇帝最后出围 , 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庆 , 雍正在位期间没有举办)共在木兰围场行围打猎八十八次 , 每次动用人数都在一万以上 。能参加“木兰秋狝”的人员除了王公大臣外 , 还有从全国各地征调的精通骑射的官兵 。此外 , “木兰秋狝”还要征调大量车马、往来邮驿、后勤保障等等 。
【木兰|清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木兰秋狝”?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打猎娱乐】“木兰秋狝”有一套繁杂的流程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撒围、待围、合围、撤围这四步 。

木兰|清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木兰秋狝”?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打猎娱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撒围:在行围之日的五更十分开始 , 八旗将士、虎枪营士卒、以及蒙古各部参与“秋狝”的队伍分成左右两翼出发 。两翼队伍从相隔数十里的距离迂回包抄 , 逐渐收拢 , 将包围圈中的各种野兽向中心驱赶 。
二、待围:两翼队伍包围圈的最中心是提前选定好的平缓空旷地带 , 这里会临时搭建一处由黄色帐幕围成的“看城” 。在日出之前 , 皇帝会到“看城”中亲自烹煮汤饭、肉食 , 并将这些饭食赏赐给王公大臣 。之后便是与众人一起等待两翼包围圈的合围 。

木兰|清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木兰秋狝”?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打猎娱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合围:当左右两翼队伍的包围圈逐渐缩小的时候 , 大批野兽自然就被驱赶到指定的中心区域 。此时皇帝就会亲自策马上阵 , 在合围圈中射杀猎物 。皇子皇孙、王公大臣、以及其他参与围猎的扈从也会随之展开猎杀行动 。这是整个“木兰秋狝”的最高潮部分 。
四、撤围:当打猎进行到差不多的时候 , 皇帝会下令合围的队伍开出一缺口 , 让幸存的野兽从这个缺口中逃出生天 , 以彰显皇帝的仁德 。
在撒围、待围、合围、撤围完成后 , “木兰秋狝”的打猎行动就算圆满完成 。之后便是检验众人的猎获 , 并依照猎获成绩论功行赏 , 举办庆功宴 。

木兰|清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木兰秋狝”?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打猎娱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木兰秋狝”从开始到结束大约一个月时间 , 整个活动下来耗资非常巨大 。那么问题来了 , 清朝皇帝如此热衷于“木兰秋狝” , 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打猎娱乐的需求吗?答案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
事实上 , 每次“木兰秋狝”都是一次规模庞大的准军事行动 ,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事演习 。皇帝通过亲自参与其中来检验帝国最精锐部队的战斗水平 。“撒围、待围、合围、撤围”这一套围猎过程与战时迂回包抄敌军的方式如出一辙 。在打猎过程中 , 部队的指挥能力、协调能力都将展现的一览无余 。皇帝也通过亲自指挥围猎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威和对军队的控制力 。

木兰|清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木兰秋狝”?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打猎娱乐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持续一个月的“木兰秋狝”中 , 上至帝王将相 , 下至八旗士卒 , 都将共同体验围场的艰苦自然环境 , 将士们还得直面林中猛兽的威胁 。这些情况虽然与真正的战场无法相比 , 但对于操练军队 , 保持八旗子弟尚武本色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