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00后是怎么享受生活的

我儿子小学毕业了 。 小学的最后这个学期 , 他大概只到学校上了四周课 。 毕业班会是在网上开的 , 按要求 , 他在班会上展示了自己居家自学的成果 。 展示的最后一项 , 是介绍说自己为了管理好时间 , 给自己列了一个时间表 。
时间表是按我们大人的反复要求才列出来的 , 疫情期间大人上班也不很正常 , 三口人常常一起窝在家里 , 他就很容易被看不顺眼 。 我们总是觉得他在无所事事 , 我们就是在提醒他应该去读教材、刷题 , 或者课外阅读 。 而且 , 老师和公众号里的文章都强调 , 要帮孩子做好时间管理 。 所以 , 有了时间表 , 于儿子而言 , 是应该少听许多唠叨的 。
时间表列成后 , 我们两个大人一起过了目 , 在下午两点至三点这个时间段 , 他赫然写的是“发呆” 。 他妈妈十分吃惊 , 问他:“发什么呆 , 你想啥啊 , 啥都不想啊?”“谁说啥都不想 。 享受生活啊 。 ”他说 。 我们都震惊了 。 因为我们都没有学会享受生活 , 至少没有学会那样享受生活 。 他又接着说:“我就喜欢躺在那里 , 啥都不想 , 特别享受 。 ”
当然 , 这个时间表并没有执行太久 。 他甚至从未有发呆超过一个小时 。 如果发呆超过十分钟 , 他就要着急 , 这里走走那里转转 , 然后装作很自然地去拿手机 。 你盯着他 , 他就立即切换成英语单词App , 把静音解除 , 让手机叽哩呱啦地念英语 。 如果你拆穿他 , 他就装出一副很委屈、很无奈的样子 , 把手机放下 , 叹息一声 , 继续无所事事 。
有一回我说:“怎么不去发呆 , 这不是你享受生活的时间吗?”他总是装着没有听见 , 把目光瞄向窗外 , 似乎百感交集 。
【中国新闻周刊|00后是怎么享受生活的】那天下班 , 路过佟麟阁路一家小饭馆的门口 , 周围响起断断续续的笛子声 , 扭头一看 , 一个送餐的快递员 , 正骑在电动车的车座上吹奏 , 眼睛盯着导航用的手机 , 可能在看乐谱 。 应该是在等着取餐 。 这样的场景偶尔会出现在短视频网站里出现 , 看过几次后 , 就觉得不新鲜了 。 但是第一次真正的见到 , 还是很生感叹 。
回家后 , 我对儿子说:“人家那才叫享受生活 , 不管多忙 , 总能挤出时间来 , 亲近自己喜欢的艺术 。 ”“那是享受艺术 。 ”我儿子想了一会儿 , 反驳说 。 然后他又开始絮絮叨叨 , 大意是:享受就是享受 , 啥也不干 。 我知道他是嫌我们烦 , 但是又离不开我们 。 他真的没有能力像自己计划的那样享受生活 。 那其实是一种对孤独的享受 。 其实 , 我们大人也和他一样 。
施罗姆说过 , “个体化过程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增加的孤独” 。 我们越是觉得自己需要自由 , 越是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孤独 。 吹笛子的那位 , 吹的也许是孤独 , 也许是等人喝彩 。 我儿子偷偷地玩游戏 , 玩儿的既是与虚拟世界的对话 , 也不排除与我们的斗智斗勇 。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31期
文/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