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垦报社|【悦读】书香,从崑山飘来


_本文原题:【悦读】书香 , 从崑山飘来

海南农垦报社|【悦读】书香,从崑山飘来
本文插图
书香 , 从崑山飘来
■ 陆圣武
印象中的崑山 , 几株古榕 , 百众椰树 , 伴着密密匝匝的刺竹荆丛 , 形成绿色围子 , 包围着一片土灰色的瓦舍 。 这个古老的陆氏村庄就坐落在琼北东寨港红树滩和新阜大田洋的交接处 , 默默而立 , 沐风栉雨 , 似在静静地守望着什么 , 建村800余年 , 依然故我 。
直至21世纪的千禧年 , 绿围子的刺竹数日间全部扬花 , 荡起一派灰白 , 如云似梦 。 老人说 , 竹刺开花预示着死亡 。 果真 , 不久刺竹便枯死了 。 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吹起 , 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枯死的刺竹荆丛不见了 , 古榕绿叶婆娑 , 椰树更显挺拔俊秀 。 新开辟的环村大道宽阔平坦 , 两侧各色热带树木挺立竞秀 , 沿路是花丛兰草 , 蜂飞蝶舞 。 村前钓鱼台水塘 , 水碧如蓝 , 鱼戏清波 , 村里村外 , 还增添了不少平顶房和小洋楼 , 给土灰古板的瓦舍群增添了明丽时尚的色彩 。

海南农垦报社|【悦读】书香,从崑山飘来
本文插图
村道上 , 摩托车、电单车以及小轿车来来往往 。 晨昏时分 , 三三两两的行人 , 缓缓地趿拉趿拉的拖鞋声里 , 夹杂着高跟鞋的脆响 。
古村里自然有古迹 。 村前 , 椰树花树围绕掩映处有一古井 , 井围照壁前立着一小石屋 , 顶上是一对动物浮雕 , 似犬类猴 , 老人说那是井公(井神) 。 西侧是一个黝黑的大石盆和石墩 。 看水井 , 井壁枯苔层叠新藓绿 , 井口石板被踩得溜光 , 边沿是深深的勒痕 , 引发人们对悠久岁月的追思 。 “水龙时代”保留此古井 , 可见古村人的恋旧情结 。
村北偏僻处有两古墓 , 墓丘依稀 , 周围满是荒草 , 看得出经年未扫 。 别看其外形寒酸 , 其内葬的可是崑山村乃至全海南陆氏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海南陆氏十五世的陆普任夫妇. 。 据清嘉庆年间海南陆氏族谱记载 , 陆普任于明永乐年间高中二甲进士 , 先后任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六品)、南安知府(四品)、辰州府参理总镇(四品) , 其妻也被诰封四品恭人 。 普任自小聪明过人 , 耳闻则颂 , 学富五车 。 在南安知府任上 , 清风两袖 , 为民造福 , 深得百姓拥戴 。 后任辰州府参理总镇时 , 文韬武略 , 鞠躬尽瘁 , 功满辰州 。 因过度劳累 , 卒于任上 , 享年六十有五 。 先人评价:“其学业功业树先声于邱浚海瑞” 。
普任公死后葬于村北 , 解放后仍见有墓栏、石轿、墓碑、石人和石犬 。 后来 , 此墓被毁 , 不知是谁把一个原石劈成两半 , 立于此地 , 寄望此墓今后能得以重修 。
遗憾的是 ,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 修墓之事仍然未果 。 先前也有人提出将它迁至村前百步远的海南陆氏宗祠旁 , 再一起修缮它 。 但却有一事让村人止了步 。 啥事呢?原来 , 村前古榕下也有一墓 , 因墓上置一石轿 , 村人称之为“石轿墓” 。
此墓葬的是陆普任之父陆士选 。 说来陆士选也非等闲之辈 。 从族谱我们得知 , 陆士选年轻时就是个廪生秀才 , 满腹经纶 。 那年儿子普任高中二甲进士入朝为官时 , 他也被封朝议大夫入朝 , 后又升任辰州太守(四品) 。 他享寿八十一 , 葬于村南 。 上世纪90年代 , 村人为美化村庄 , 将石轿墓迁至宗祠旁安置 。 不料墓迁成后 , 迁墓人却患疾而亡 。 有人说 , 此坟里躺的是大官 , 准是迁坟犯了官威 , 故有此报 。 由此 , 其子之坟至今无人敢动 。
陆士选父子俩早已作古 , 但却成了村人永远的骄傲 。 村南石轿墓的那棵古榕 , 如今也成了村人谈天说地的好去处 。
其实 , 令村人骄傲的人和事还有很多 。 曾听村中老人说 , 宋元明清四朝 , 崑山除两位四品官外 , 还出过七品官五位 , 八、九品近二十位 , 学子除一进士外 , 还出贡生监生十多名 , 廪生、庠生一大批 。分页标题
崑山是个“读书盆” , 在外人看来这个“盆”是上天安放在此的 。 不然 , 在此曾经海水浸泡沼泽遍地的穷乡僻壤 , 怎么会出那么多秀才和达官呢?880年前 , 琼州陆氏始祖陆思圣奉朝廷之命 , 从福建莆田赴琼 , 头年任紫贝知事 , 次年转坐琼山正堂 , 携家眷落籍于此 , 从事农耕 。 从海南陆氏族谱首卷 , 我们读到“兴家为国必从读书”的祖训 。 思圣公的祖上出过状元 , 世代有人为官 , 他本人自小发奋 , 锲而不舍 ,47岁中举 , 57岁才仕途登高 , 由此推想他必属儒官志士 , 祖训代代薪火相传 。
在村东的古榕下 , 有着一堆残断的石柱石板 。 村人说那原来是清乾隆年间 , 众乡绅捐造表彰百岁寿星陆之瑛公的牌坊 。 之瑛公受乡人尊敬 , 不仅仅因他是个寿星 , 更主要的是他在教子成才上为乡人树立了典范 。 一个普通农民 , 竟执意让子孙们以读书谋出路 。 为积累学费 , 他昼挥汗种稻 , 夜挑灯织麻 , 农闲走村串巷卖麻布 , 磨破布鞋无数 。 至四世同堂时 , 寒舍陋室溢书香 , 子孙均有成才 , 一家出贡生一名 , 监生四名 , 庠生两名 , 共六名封官受爵 , 公本人也被敕封巡政厅文林郎(七品) 。
听崑山古人的故事 , 让人感受到有如浓浓的书香飘来……
令人欣慰的是 , 崑山之今人并不逊色古人 。 这个“读书盆”的佳话仍在继续 。 前几天 , 在那棵古榕下闲谈 , 大伙又聊起了村里屡出大学生话题 , 那个自豪劲儿无法言喻 。 把他们的话串连起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那时上大学难 , 可是有很多大学生出自崑山 。 如今 , 村里大学生多得都快数不过来了 , 还多是全国名校!这几年 , 乡亲们年年喝升学酒 。 瞧瞧 , 今年又出了7个大学生 , 又有酒喝了!
时光流转 , 这个古村并不寂寞 , 那份书香与守望也永远不会消逝 。
声明:转载或者引用本公众号新闻 , 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
图片 |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 卢雅楠
【海南农垦报社|【悦读】书香,从崑山飘来】值班主任 | 倪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