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录取通知书骗父母,需要镇政府介入调查吗?|伪造录取通知书骗父母,需要镇政府介入调查吗?
时敢当
“广东一高考生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骗家长”事件,经过两天发酵后热度逐渐褪去 。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点,也从造假考生转移到了“假高校录取通知书的生意经” 。
【伪造录取通知书骗父母,需要镇政府介入调查吗?|伪造录取通知书骗父母,需要镇政府介入调查吗?】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了全村的希望,村里挂横幅,家里放鞭炮……实际却是买了个假的,只考了235分,这样的“故事”确实容易成为网络爆款 。但是,正如当地警方在回应中所说,“曹某某的行为属道德范畴,且没有造成社会危害,不属于违法行为”,外界根据相关信息及常识也很容易判断,当事人及其家庭本身并不牵涉公共利益,不具有太多的讨论的价值 。
仔细想想,过度深挖不具公共事件中的当事人,只能徒增其心理压力,除了增加围观者的谈资,并没有多少公共价值 。在这起事件中,最有公共讨论价值的,就是牵涉假证制售链条 。因此,在这起事件中牵涉的公共部门是公安部门 。雷州市公安部门在采访中回应,当事男生是为了向家人逞能,未涉及违法犯罪,一般伪造三份及以上的假录取通知书会构成犯罪;警方也将会追根溯源,找到伪造文书、私刻公章的始作俑者,按有关规定惩办 。
当地公安部门和舆论之间的互动是及时、适度的 。但当地另外一条舆情回应线,则有过度反应之嫌,至少是有可商榷之处 。有媒体报道称,当地针对此事,专门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小组,也多次表态“已介入调查” 。在积极应对舆情的主流趋势下,当地积极参与,回应中也并无明显失误,但其对负面舆情的过度反应倾向值得我们深思:一件事上了热搜,被全网围观,就一定需要当地政府回应吗?这起假录取通知书事件,公安部门回应就可以了,当地镇政府其实没有必要如此正式地“拿起话筒” 。
对地方政府来说,负面舆情当然要正视,但还是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全媒体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热搜、爆点,正视重视并不一定非要事事表态过度反应,只要做到坦诚开明,实事求是,不退避躲藏,也不急躁敷衍,不无动于衷,也不畏惧慌张,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
总之,每个人的媒介素养和应对负面舆情的能力有差别,但首先要做的,无疑是对“舆论过敏症”脱敏 。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脱敏了,才能按照具体情境决定是否需要回应,以及如何回应 。
- 郑博文|特别的缘分!浙江3个郑博文同时被川大录取
- 圆满结束|关注2020高招 本科一批录取圆满结束 共计录取82120人
- 通知书|父亲收到儿子录取通知书当街欢呼,南开回应→
- 考生可|希腊高考成绩正式发榜 近八万名考生被高校录取
- 考生|希腊高考成绩正式发榜 近八万名考生被高校录取
- 通知书|高校通知书真的送土!网友:好好种地
- 录取通知书,大学|新鲜!大学录取通知书竟然有这种“打开方式”
- 国际连连看|美国知名大学教授公开发声:要调查,特朗普被指控伪造入学考试
- 本科|本科二批录取正式开始
- 义务教育|山东:推进义务教育报名录取“零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