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8000年前的渔民这样利用海洋资源(考古进行时)


中国沿海8000年前的渔民这样利用海洋资源(考古进行时)
文章图片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桨 。

中国沿海8000年前的渔民这样利用海洋资源(考古进行时)
文章图片

井头山遗址高达两米厚的贝壳堆积文化层 。

中国沿海8000年前的渔民这样利用海洋资源(考古进行时)
文章图片

井头山遗址的地理位置图 。

中国沿海8000年前的渔民这样利用海洋资源(考古进行时)
文章图片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海贝壳 。

中国沿海8000年前的渔民这样利用海洋资源(考古进行时)
文章图片

井头山遗址发掘基坑 。
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 。 最新的考古表明 , 这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 , 丰富的遗存和环境信息将为解决许多学术问题提供线索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东部三七市镇一个叫井头山(海拔72米 , 属四明山余脉)的小山头南麓 。 2013年下半年 , 在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发掘过程中 , 考古工作者偶然获得附近地下深处透露出的贝丘信息 。 经过深入调查 , 饱含大量海生贝类动物壳体的文化层埋藏深度竟达6至10米 , 经碳十四测定 , 年代距今达8000多年 , 足足早于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余姚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 , 考古工作者在古滩涂的淤泥环境里营建了一个钢结构围护基坑 , 它的平面面积有750平方米 , 插入基岩最深处 , 距地表10多米 , 方便了考古工作人员持续开展工作 。 这是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的首创 , 值得借鉴 。 经过6年复杂和艰难的准备 , 包括学术上的准备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2019年9月至今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发掘 ,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重大收获 。
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标本 , 提供了最早利用海洋的证据 
考古发掘中 , 在清理挖掉厚达六七米的黏软淤泥之后 , 最先暴露出来的很像是铺满各种贝壳的海边沙滩 。 细看海贝的种类有大小牡蛎、粗壮的蚶子、海螺和蛤蜊 , 还有几乎全部已成为贝壳碎屑的蛏子 。 其实 , 从分散、混杂的出土情形就不难辨认 , 它们都是被人吃过后丢弃的 。 动物的碎骨头 , 陶器碎片、石器、骨器等人工器物的陆续出土 , 更能证明它们是古人废弃的生活垃圾 。
在密集的贝壳堆积外侧 , 靠近更外边的淤泥滩涂的地段 , 淤泥堆积中贝壳明显少了 , 更多的是通常很难在土层中保存下来的大量碎木条、小木棍还有色泽鲜黄、造型独特、加工古朴而又灵巧的各种木器 , 其中有木桨、木矛形器、刀形和“7”字形木柄、木碗、双头尖编织工具、带销钉木器等 , 以及筐子、篓子、席子等用芦苇、细竹子为原料加工编织的生活器具 , 甚至还有跟现代浅水滩涂上渔民仍在抓鱼用的鱼罩非常相像的用芦苇编织的捕鱼工具 , 以及用直径约一两毫米的细绳编织的渔网残块 。
这里特别要介绍一件加工精细、保存完好、器形略显独特的木桨 , 环首短柄、弧形桨叶、背部中段带有两个方形突块 , 从这些造型特征来看 , 是井头山人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有力实证 。 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的碳十四实验室对20多个相关地层测年样品的数据 , 均在距今8300至7800年之间 , 无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用于近海航行划船的木桨 。 分页标题
在发掘出土的各类遗存中 , 除陶器、木器、骨器、异常丰富的海洋贝壳和划船航海、捕鱼工具以外 , 还有反映早期稻作农业的遗存 。 夹杂在陶釜支脚中的稻谷壳印痕清晰可见 , 文化层泥土中也发现了几颗形状瘦长、形态较原始的炭化米粒 , 还有泥土淘洗后从显微镜下挑选出的大量稻谷小穗轴 。 专家认为 , 这些稻作农业经济因素能够在这么早的沿海贝丘遗址中出现 , 已明显超越了中国已有的早期海岸贝丘遗址的生业特征 , 蕴含的学术意义意味深长 。
为成熟精彩、部分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河姆渡文化找到了来源
1973年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和发掘之后 , 当时拥有欧亚大陆东部中段海岸线的中国沿海地区被发现和考古确认的沿海贝丘遗址已达上百处 , 但年代大多在距今5000年左右 , 很少有超过距今7000年的 。 以东亚大陆腹地作为主要生存空间 , 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古代中国先民 ,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抵达东部沿海 , 并依托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的江苏、上海、浙江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为何没有发现任何贝丘遗址?还有 , 成熟精彩的具有部分海洋文化特征的河姆渡文化来自于哪里?
远古的一切淹没于地下 , 离开遗址发现和考古手段 , 我们无从知晓 。 考古学家一直期待有些线索可以浮出水面为我们提供启示 。 井头山遗址出土遗存表明 , 它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 , 以及迄今发现的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 。 井头山遗址把这里的人文历史源头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
井头山遗址对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来说 , 也是非常重要的 。 从遗址堆积物尤其是海生贝类堆积来看 , 这个聚落规模较大 , 而且延续时间长 , 这里生活的先民应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 。 原本以稻作农业作为主要生业方式的河姆渡文化 , 如今或者可以置身于广阔的中国沿海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量 。
从8000年前的井头山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 , 实现了从海洋渔捞向稻作农业的转变
专家认为 , 井头山遗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全新世(1.2万年前开始的地质时代)海平面上升过程中被海水淹没、被浅海沉积物掩埋的史前遗址 , 为解决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线索 , 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 特别是海洋文化考古的又一突破 。 这或许意味着在杭州湾、钱塘江下游甚至包括宁绍平原西部靠山的区域 , 有可能发现跟井头山同时代的被海水淹没的遗址 。
从井头山到河姆渡的1000年 , 咸水环境变成了淡水环境 , 这是一个沧海桑田式的变化 。 这样的环境信息 , 是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生产、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宝贵案例 。
与井头山遗址同处一个地理单元的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 , 虽然也出土了不少与海洋有关的遗存 , 如鲨鱼、金枪鱼、石斑鱼、鲷鱼、黄花鱼、鲸鱼等海鱼的鱼脊椎骨、肋骨 , 以及大小和形态不一的数十件船桨 , 还有很多可作叉鱼工具的长体骨锥 , 但与海鱼骨骸的数量相比 , 鲤鱼、鲫鱼、黑鱼、黄刺鱼等淡水鱼的骨头数量多得惊人 。 而且稻作农业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超井头山遗址中的稻作遗存 , 不过贝类遗存的数量则完全相反 。 因此 , 从8000年前的井头山人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 , 他们的生计方式实现了从海洋渔捞经济为主向以稻作农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 从全国沿海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来看 , 发生在古宁波湾的这一生计方式的转变过程 , 具有一定的领先和深远的影响 。
四明山麓的“古宁波湾”区域 , 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 , 海洋、溪流、河湖、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均有分布 , 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这三个重要的遗址集中于此 , 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 专家建议对文化层之上的淤积层做完整的微环境研究 , 并进一步开展台地发掘 , 密切注意居住区、墓葬区、作坊区的存在 。 相信随着井头山遗址考古与研究的深入 , 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史前文化区对于中国古代海洋文化起源发展的重要意义 。 分页标题
【中国沿海8000年前的渔民这样利用海洋资源(考古进行时)】(作者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