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江波专访:在理性的边疆,想象未来的更多可能


_本文原题:江波专访:在理性的边疆 , 想象未来的更多可能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 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正前所未有地紧密起来 。
电子眼、助听器、血液透析机、心脏起搏器……除了可以用四肢、用语音去操作机器 , 人类甚至与机器产生了生理上的联系 。 这些机器取代了人体的器官的部分功能,并显著地改善了人类生活 。
在享受着机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 大众对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好奇和思考与日俱增 , 早在几十年前上映的著名科幻影视《星际迷航》中 , 便出现了能够修复人体受损细胞的微型分子机器人 。
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 , “人机结合”仍是一个未来科幻情节 , 但谷歌公司资深专家雷·库兹韦尔却在日前声称 , “人机结合”并不只是艺术创作 , 而是正在加速实现的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机关系学时代 , 2029年将出现人机完美结合的‘超人’ 。 ”
在基于现实的可能下 , 人类的想象可以走得更远 。
就“人机结合”这一议题 , 被誉为中国“硬科幻”代表作者之一的江波便用丰沛的想象 , 在新作《机器之魂》中再次探讨了更多可能 。

科幻|江波专访:在理性的边疆,想象未来的更多可能
本文插图
《机器之魂》的前作《机器之门》曾获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中最重量级的奖项 , “最佳长篇小说”奖 。 银河奖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举办 , 被誉为中国科幻最高奖项 , 代表中国科幻的最高水平 。
有前作的珠玉在前 , 《机器之魂》自然更让人期待 。
“我在《机器之门》中提出的问题是人类是否会被机器取代 , 《机器之魂》在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同时 , 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机器是否具有灵魂?这也是我在写这两本书的时候一直思考的问题 。 ”
江波如此总结 。 在他看来 , 《机器之门》是一部宏大的未来战争史诗 , 描绘了一个一百年后的“人机结合”的奇异世界里 , 人类与机械之间的残酷争斗;而《机器之魂》则更像是一幅往下延展的壮阔画卷 , 它描绘了一场发生在近未来的毁灭战争 , 觉醒的超级人工智能为试图清除人类、控制地球 , 再次掀起的腥风血雨 。
宿命之争 , 荡气回肠 。 这样扣人心弦的情节不禁让人好奇 , 面对强大如神灵的人工智能 , 人类文明是否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甚至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当不得不直面最后的存亡之际 , 生存对人对机器的意义是什么?
而这也是江波隐藏在小说情节之下 , 最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
“我最想表达的一点 , 是存在的意义 。 对于能思考的存在来说 , 存在的意义 , 在于彼此的关爱和互动 , 在于记忆和回忆 。 在小说中 , 这一点以几个视点人物的思考表现出来 , 是他们行为的动机之一 。 ”
【科幻|江波专访:在理性的边疆,想象未来的更多可能】关于“存在”这一问题的思索 , 无疑是个富有哲思而宏大的探讨 。
而这在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的江波看来 , 中国的一些古朴的辩证法已经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 。 比如老子的“道可道 , 非常道” , 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 而佛家的许多思想 , 更是和现代宇宙观和科幻天然相合 , 有一段时间 , 江波甚至手抄了一遍《金刚经》 , 并将把很多《金刚经》的元素也用到了小说里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 很多东西都在新科技的诞生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 这给了我一些紧迫感 , 我们科幻作家再不抓紧时间写作 , 创意就要变成现实题材了 , 同时这也时常提醒我思考生存的意义 , 对我个人来说 , 科幻写作就是我的一种生存意义吧 。 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希望:一百年后还有人能读我的书 。 同时它也是我的一种自然状态 , 因为我并不是逼着自己在写 , 而是乐在其中 。 ” 分页标题

科幻|江波专访:在理性的边疆,想象未来的更多可能
本文插图
江波简介
籍贯浙江 , 定居于上海 。 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 , 2003年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生毕业 , 同年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最后的游戏》 , 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万余字 , 代表作品有《时空追缉》《湿婆之舞》《移魂有术》等 , 长篇科幻小说《银河之心》三部曲于2016年完结出版 , 《机器之门》于2018年出版 。 其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星云奖 。 他的小说技术含量较高 , 想象宏大而奇特 , 却又合理而令人信服 , 语言风格沉稳冷静 , 叙述准确干脆 , 深受资深科幻读者的喜爱 , 是我国“硬科幻”代表作家之一 。

科幻|江波专访:在理性的边疆,想象未来的更多可能
本文插图
P: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科幻感兴趣的?您还记得将您带入科幻世界的启蒙作品是什么吗?
J: 我从小就对科幻感兴趣 。 还记得读小学的时候 , 我的同学都想当老师、医生或者科学家 , 只有我一个人想当宇航员 , 这就是读了许多科幻小说的结果(笑) 。 至于我的启蒙作品 , 应该是我小学四年级读到的科幻小说集 。 那时的科幻小说有很强的科普性质 , 带有儿童小说的特点 , 比如叶永烈老师写的《飞向冥王星的人》 。 那本小说集里描述的内容我现在还记得 , 那些别开生面的的描写让当时的我很惊奇 , 对当时的我来说 , 有种推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 让我知道了除了当下生活的空间外 , 还有个更广阔的的宇宙存在 。 从此之后我开始大量阅读这样的科幻作品 , 我也非常幸运能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 , 那个时候有大量这种科普向的青少年科幻读物 , 是这些书籍让我能用想象开拓宇宙的边疆 。
P: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刊登在杂志上的“处女作”吗?
J:当然记得 , 是刊登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的《最后的游戏》 。 当时正临近研究生毕业 , 我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 , 那个时候我接到了《科幻世界》的电话 , 说我的作品被发表了 。 我也是由此开始了我的科幻写作道路 。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缘 , 因为我在清华大学读本科的时候 , 就陆陆续续在《科幻世界》水木清华的BBS上写了大约有十篇科幻小说 , 还参加过一次《科幻世界》在学校组织的征文比赛 , 这次的刊登也算是长久的坚持有了一个小小的结果吧 。 在那以后 , 我就一直以《科幻世界》为主要平台发表作品 , 科幻世界杂志社给我提供了长期写作的支持 , 帮助我在科幻之路上越走越远 。
P:随着科技的发展 , 您认为我们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会走到《机器之魂》中爆发大战的地步吗?您本人对人类的最终命运持悲观还是乐观态度?
J:我个人的态度比较客观吧 , 物竞天择 , 优胜劣汰是很正常的事情 。 2016年阿尔法狗在围棋这个领域战胜人类这件事 , 给我影响很大 , 带给我很多思考 。 我认为机器人如中国的道学和佛学所说 , 抛弃了七情六欲 , 没有人类才有的各种生物属性 , 没有感情的羁绊 , 他们相较于人类更容易达到“身心合一”的高层面 , 心智远远超过人类 , 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人类 , 成为一种新人类 , 这是一个大趋势 。 我们所能做的 , 无非是在这个趋势中 , 尽量减少痛苦 , 和平的过渡是最好的过渡 。
P:您最近有在构思新的作品吗?有没有出书的计划?
J:有的 , 我目前在构思两部作品 。 一个是《银河之心》的系列作品 , 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 内容暂时保密(笑) 。 另一个是科普向的少儿科幻作品 。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写作 , 科幻类作品的幻想是基于科学的 , 我希望这本少儿科幻作品能激发孩子们理性探索世界的兴趣 , 就像那些曾让我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作品一样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