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活岂能尽如人意,是枝裕和真是位神奇的导演

年纪越大,就越容易将漂泊的情感朝着家庭的方向靠拢,这种情感的再度回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思想成熟基础上慢慢升华出的生活新理解。
经历了才会明白,而当把这种浓烈的情感在电影中用最安静的手法呈现出来时,那些生活化的场景展示,总是能够给观众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这样,从荧幕内延伸到荧幕外的旁观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视角,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全新角度的思想认知。
大概,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作品便有着这样的艺术魅力。立足社会这个宏大的背景,深入到家庭生活细节的呈现上,琐碎却温暖,细小却深刻。
因为《小偷家族》这部电影,我便迷恋上了导演是枝裕和,他轻柔的画面拂过生活的每个角落,在饱满情感完全融入之际,又能够将思想及时抽离出来,不带有任何偏见的旁观故事的发生和结束。
顺着他执导的《海街日记》《如父如子》,我找到了《比海更深》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前两部电影那般阳光明媚,却在真实生活的展示下,将个人成长过程中自我身份的转化和自我思想的认知慢慢传递出来。

 生活|生活岂能尽如人意,是枝裕和真是位神奇的导演
文章图片
深刻的电影内容往往没有高深莫测的拍摄技巧,细腻的情感表达往往隐藏在各种细节的刻画当中,摆脱自以为是的道德审判,将个体作为故事推动的核心,即便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生活,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反感,因为你我早已成为电影中的一员,共同经历共同认识。
《比海更深》的创作时间几乎是和《步履不停》同步的,在内容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因为男主角良多拥有儿子、父亲和丈夫三重身份的设计,让这部电影在思想层面上更加深刻了一些。
故事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场台风一次重聚。抛开狗血的戏剧冲突以及强行的道德绑架,良多和响子在彼此心照不宣的情感晾晒中,开始试着放下以及面对。所以,电影除了对于亲情关系的审视,更多的焦点还在于自我身份的认知上。
是枝裕和知道自己的电影在讲些什么,所以,他并没有为了讨好观众而强行加入看起来美满的桥段,这也是让他的电影能够在诸多家庭伦理片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生活是什么,电影就是什么,平淡却真实。
我想,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过上理想的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实现梦想,正如良多的小说梦和真悟的棒球梦,那只是生活追逐中的一个动力而已。当我们在不断经历中,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转变并且接受这种转变时,或许就会明白,人生岂能尽如人意,成长就得懂得舍弃和放下。
1
电影整体采用的灰白色调,从一开始就营造着一种颇为压抑的氛围,只是,无论是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还是生活中的戏剧冲突,是枝裕和都做了最大的情绪克制。
所以,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站在即将到来的风雨中心,感受着闷热潮湿,可转瞬间又从乌云间投射出丝丝的光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改变的故事里,早就传递出了最为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体会。

 生活|生活岂能尽如人意,是枝裕和真是位神奇的导演
文章图片
良多是一个过气的小说家,可却依旧抱着所谓的自尊不肯承认生活的残酷真面目。作为儿子,他啃老,回家的唯一目的就是想要从母亲那里获取物质的帮助;作为丈夫,他不能挽留妻子离去的失败婚姻,让他彻底丧失掉了作为男人的勇气和尊严;作为父亲,他无法及时满足儿子愿望的尴尬,让自己的内心时刻处在愧疚不安的状态。
一个人却拥有来自家庭的三种身份,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在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中,不断平衡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身份代表责任,转换代表认知,可良多总是抱着儿子的角色不愿直面生活的真相。于是,依赖让他丧失掉正视自我的勇气,逃避让他无法面对身份转换带来的压力。

 生活|生活岂能尽如人意,是枝裕和真是位神奇的导演
文章图片
说实话,影片里良多的这种处境,大概也是现实中很多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我们自以为是的将所谓的梦想当作生活的全部目标,可却并没有真正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梦想具有的实用价值,也没有理解家庭和社会在不同阶段所赋予我们不同身份的真正含义。
正如良多一直沉溺于处女作带来的荣誉里,后来再也没有更好的作品问世,他利用私家侦探身份安慰自己说是为了获取写作素材,其实,只是不愿意面对多重身份带来的认知危机,于是,掉入自欺欺人陷阱的后果,就是永远不敢正视自己的无能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在这部电影中,是枝裕和埋下了太多的失望和无奈,但他却并没有评判着婚姻的分崩离析和家庭的悲欢离合,而是更多的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借助良多母亲淑子的口说了出来。不过,是枝裕和的这种理解并没有要强加给任何人的意思,他的理解是他的理解,观众的理解是观众的理解。
说实话,淑子的婚姻其实也是不幸的,因为良多的父亲和良多一样,也是个赌徒,但是,淑子选择了舍弃个人幸福成全了家庭幸福,这与响子最终选择了个人幸福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两代人存在的选择差异,恰恰说明,时代发展中生活理念的变化对于个人思想成长存在的潜在影响。
站在女人的角度,淑子理解并尊重响子的选择,可站在母亲的角度,淑子却并不愿意接受响子的选择,不同身份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把淑子推到了一个极端的水平。分页标题
说实话,这种极端,不仅仅体现在淑子身上,在良多和响子身上同样存在着。家庭和社会随时都在给每个人分配不同身份,身份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此刻,多重身份的交杂难免会让人陷入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这便是生活压力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主旨。
作为儿子的良多对于母亲长期的依赖行为,让他的丈夫和父亲身份常常存在迷失,他没有勇气去承担后两种身份带来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仔细想一想,这种身份转变带来的无所适从,其实存在于很多的家庭成员当中,无论日本还是中国,这是具有普遍性的。所以,电影的关注点,除了亲情关系以及婚姻关系的探讨,还有就是社会赋予每个人不同身份的认知梳理和重建,这大概可以理解为自我思想的蜕变和成长。

 生活|生活岂能尽如人意,是枝裕和真是位神奇的导演
文章图片
是枝裕和曾说过:
我觉得家庭就是要有欠缺存在的。父母离世后,当意识到自己不是任何人的儿子之后,心里感觉到空落落的,而当自己成为了父亲后,虽然对父母的怀念依然存在,但人生的角色却发生了变化,以前是被父母引导着向前,现在自己必须变成引导着孩子向前的人。生活重心的变化以及人生角色的改变才是家庭的感觉。
我的理解是,家庭从来都是生活的避风港,但是,从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原生家庭到由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重组家庭转变时,及时摆正身份正确认识自我并承担责任,才是凝聚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关键。

 生活|生活岂能尽如人意,是枝裕和真是位神奇的导演
文章图片
2
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细腻温柔的,即便他大多数电影里讲述的家庭都不是完美的,但因为把真实情感浸润在现实的土壤中,所以,我们总是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子。
在这平常普通的生活讲述中,感受着最为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他只是在复述生活,并没有大讲道理,当观众因为情感的共鸣从旁观者完成了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时,也就能够引起更多的思考,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
《比海更深》的结尾略带伤感,响子和良多并没有复合,而是随着人流朝着相反的方向开始各自的生活。其实观众都知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完成自我不同身份的认知,并且让自己在思想能够有深刻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个雨夜,一家人蜷缩在水泥管里接受着风雨的洗礼,这似乎寓意着生活本就没有风平浪静,随时都在接受风雨考验,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选择逃避。
而当良多将从雨中捡拾回来的彩票全部交给真悟时,我想,他已经作出了自己选择,他选择了接受和放下,也选择了与幻想彻底交割,而他能够给予儿子的,就是希望真悟能够重建梦想,并且在现实的泥沼中认清梦想,然后再去进行选择。
上一代的苦口婆心,下一代的懵懂无知,夹杂在中间的这一代只能独自摸索,于是乎,一个原本涉及到家庭问题的电影,最终也就升华到了社会话题的探讨上。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理想的生活,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和睦温馨,这便是生活的苦,也是我们要努力的动力,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细心的经营,也需要及时调整自我身份的认知,横看成岭侧成峰,总得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生活去接受生活,才能看的更加透彻。
良多觉得妈妈淑子摆弄那些不开花的植物是多余的,而在淑子眼中“这棵树没开花也没结果,不过还是有用的”。
的确,不开花的植物也是可以为生活增添绿意的,就像我们的人生,即便婚姻不幸,即便家庭破碎,可这并不代表人生的结束,毕竟,所有的经历只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而所有的不幸只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
【 生活|生活岂能尽如人意,是枝裕和真是位神奇的导演】接受应该接受的,舍弃应该舍弃的,不同身份中的自我认知必须时刻清楚明了,扮演哪个角色就应该承担哪种责任,人生便是如此,痛并快乐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