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海外网评:中国攻下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来之不易


扶贫|海外网评:中国攻下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来之不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新民居 。图源:新华社 。
【扶贫|海外网评:中国攻下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来之不易】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消息称 , 截至目前 , 全国已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 , 建成安置住房266万多套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和配套设施扫尾工程已全部完成 , 建档立卡贫困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全部入住 。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 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就振奋人心、也来之不易 。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 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成良表示 , 易地扶贫搬迁是拔掉“穷根”的关键 。一些地区之所以长期落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 就是因为当地生存条件相对恶劣 , 比如“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自然灾害高发等 。恶劣封闭的自然环境不仅会造成农民收入少且不稳定 , 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较为落后 , 还容易导致更为保守的思想 , 提升人力资本的难度可想而知 。而搬迁后生活环境的改善 , 一方面有助于政府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 , 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民改变以往相对封闭的视野 , 逐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诸多规则 。
易地扶贫搬迁难度大、投入多、工作链条长 , 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 。刘成良认为 , 易地扶贫搬迁的难点首先体现在解决搬迁意愿问题上 。尽管当地因环境特殊无法就地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极高 , 但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老年人安土重迁 , 如何做通其思想工作存在一定困难 。而在搬迁之后 , 如何解决农民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及生计问题 , 是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又一难题 。当前的搬迁方式主要分为整村搬迁和部分搬迁 , 其中有的是“插花”安置在其他适合居住的地方 , 如何帮助农民尽快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建构社会关系 , 以及助其找到能够满足家庭生活和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等 , 都是地方政府需要统筹考虑的大事 。
克服种种困难 , 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入6000亿元的资金 , 五年内搬迁1000万贫困人口 ,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 以如此大的力度 , 搬迁如此大规模的人口 , 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前所未有 。
3个月前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不仅成为国内舆论热点 , 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广泛关注 。自5月12日起 , 位于四川凉山的“悬崖村”80多户村民告别道路艰险的大山 , 搬迁到山下的昭觉县城的新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表文章称 , 200年以来 , 这些村民都住在2600英尺高的悬崖上 , 现在他们要搬入新房了 。报道评论称 , 对村民们来说 , “云雾中的生活已经过去了”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 , 这次搬迁是中国2020年脱贫计划的一部分 。文章援引《中国日报》报道称 , 此次搬迁计划中 , 平均每人需为新房支付3000元人民币 , 一个四口之家搬入100平米的新房 , 总共只需支付1万元人民币 , 而当地房屋的市场价为每平米3000至6000元 。
可以说 , 在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过程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 。国家通过分解贫困治理任务、签署责任状 , 确保将各项任务落到明确的责任主体;通过政治动员 , 让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成对口帮扶单位 , 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输入力度;通过行政动员等手段 , 让体制内干部下沉到基层 , 参与一线反贫困工作 , 强化基层治理能力;通过广泛社会动员 , 企业、社会组织等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农村反贫困……中国的精准扶贫 , 不仅点亮了中国人恒久的小康梦想 , 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 。(栾雨石)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