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_本文原题: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文章转载自:谁最中国
一顶暗色棒球帽 , 一身黑白或蓝的素色衣衫 , 镜片后和善又幽微洞察的眼 , 微微上扬的带着神秘微笑的嘴角……
叶锦添的形象总是如此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 周身却又围绕着巨大的谜团 。
他自由地穿梭在艺术、摄影、服装、电影与舞台美术之间 , 像一个站在时空之上的魔术师 , 捡拾起被人类遗忘的记忆碎片 , 往往凝聚成令人惊艳的“新东方主义”美学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卧虎藏龙》中 , 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竞逐 , 轻盈飘逸的白浮动在无边绿意之上 , 不知定格成多少人记忆中的经典?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夜宴》中 , 黑色庞大的空间 , 兽形图腾的魅影 , 诡谲的面具 , 血红色的礼服 ,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 , 一种超现实的魅惑直戳向人的心灵;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大明宫词》里 , 绚丽而不失古雅的服装 , 与雅致的台词辉映 , 像是一场旖旎梦境;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橘子红了》 , 印象最深的是秀禾一身大红婚服 , 华美精致 , 从此中国女子的婚服便叫“秀禾服”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还有电视剧《红楼梦》 , 舞台剧《如梦之梦》等等 。 叶锦添似乎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 总是能凭借瑰丽的想象 , 构建出充满东方神韵的美学意象 。
面对这样一位视觉艺术家 , 不禁惊叹与好奇:他那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来自哪里?那缤纷奇想的灵感之源又来自何方?未来 , 他还会创作出什么样的奇迹?
我有些迫切地想要去“窥视”他的过往 , 循着他曾经走过的路 , 在那些苍茫茫求索的吉光片羽中 , 也许 , 我们能看到他如此站在这里的理由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叶锦添出生在60年代香港一个穷苦的家庭 。
上有懂事的大哥 , 下有活泼的小妹 , 童年的叶锦添并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注 。 个性自闭的他常常拿一支笔涂涂画画 , 在那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寻找一丝安慰与庇护 。
画画总是寂寞的 , 于是他又把兴趣投向了与人相关的摄影 , 用眼睛捕捉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表情 。
多年的殖民生涯 , 早已让香港变成了一座无根的城市 , 对西方文化的植入习以为常 。
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 叶锦添对中国传统几乎一无所知:既不懂随母亲去庙堂看到的玉皇大帝、观音、如来等神佛 , 也不认识供奉在家中的祖先画像 。
只是 , 他的心里永远涌动着一股探索与求知的冲动 。 “我的根在哪里?我居于这世界的何处?”当少年时期的迷茫如浪潮一样向他袭来时 , 他并不满足于西方的艺术片断带来的片刻安慰 。
求索 , 求索 , 躁动的心不断牵引着他向更远更深处求索 。 只是每每向下触摸 , 他抓到的都是一片虚无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远行的朋友带来大洋彼岸的信息 , 那个丰满的艺术世界敞开胸膛 , 向叶锦添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 。 于是少年背起行囊 , 像一个孤独的剑客 , 心怀伟大的梦想 , 踏上未知的旅途 。
晚上寄居在空旷的车站 , 在昏暗的小旅馆 , 在轰隆隆的火车上;白天便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和画廊穿梭 , 疯狂汲取着西方文化与艺术的甘露 。分页标题
在这个丰饶的艺术天地里 , 少年的心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满足:卢浮宫的“胜利女神像”以一种残酷又永恒的气魄震撼着他的心灵;“蒙娜丽莎的微笑”向他诉说着永恒的美丽与寂寞;堪称完美比例的画作与雕像带给他一次次隽永的感官盛宴……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多年后 , 因为艺术合作的缘故 , 叶锦添再次来到欧洲 。 这一次带给他巨大冲击的已不是视觉的惊喜 , 而是更为深刻的内心的震撼:他如此真实地感受到那里的人们对于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 , 那种发自内心的从容恬静与理所当然 , 却让他在反观自己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 。
他猛然惊觉:香港失去了一种文化的认同感 , 一直在无根的文化影响底下胡乱拼贴 , 却制造不出值得流传的东西 。
他的不安夹杂着难以名状的羞惭:那是在一种高贵面前建立自我的迫切期望 。 只是 , 他立足之上的文化背景混乱不堪 , 而且他对于这文化的知觉竟也是模糊不清的 。 那种感觉 , 大约就像周围人皆以家乡为自豪 , 而他 , 却说不清自己所来自何方 。
“为什么他们的文化竟能如此深厚?那个永恒不息的东方文化的源头究竟在何方?”这是叶锦添的新命题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1993年 , 拍完电影《诱僧》不久 , 叶锦添就提着一只皮箱 , 带着一台缝纫机去了台湾 。 对于他来说 , 香港的商业氛围太重了 , 很多超现实主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实现 。
“香港人是很实际的 , 连艺术都很实际 , 不会有虚的 , 他们不会支持你 。 ”
相比之下 , 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 , 可触可感、高手如云的艺术丛林” 。
那个时候 , 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正流行;罗大佑、李宗盛、齐秦的音乐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传唱;翻译自国外的艺术信息自由地传播流淌;如果有时间 , 还可以在诚品书店喝一杯咖啡 , 同时阅读世界各地最新的书籍与杂志……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在这里 , 叶锦添感到一种心灵的松弛与舒畅 。 台湾无处不在的深厚人文气息包裹着他 。 他就像一块饥渴的海绵 , 伸展每个细胞 , 疯狂地吸收着这片土地奉献的文化养分 。
与此同时 , 他也快速投入到一种几乎忘我的工作状态中 , 每一次的剧场项目他都像是拼命一般 , 去燃烧全部的能量:地毯式地搜集资料 , 疯狂地做笔记 。
刚到台湾做《楼兰女》时 , 他带着裁缝几乎是不眠不休工作了三个月 , 用很少的钱做出了让人惊艳的作品 。
“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机会都是唯一的 , 它们不会再来 。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尽管精神世界如此丰饶 , 现实生活却时刻捉襟见肘 。 开始他借住在剧场一位朋友家中 , 两人常常三更半夜在并不宽敞的房间里讨论着可能的造型;后来冒着极大的艰难 , 他才搬到了一个木板隔间的破房子 。
在那个墙壁浸满水渍的房间里 , 我常常想象叶锦添是如何沉浸在看书、冥想、写作与创作中的 。 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摆 , 雨点啪啪打在屋顶之上 , 而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美学世界正在创建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我努力去寻找世界上所有文化的根源 , 脱离狭隘的民族情结……”当他放下自我 , 开放地面对世界的时候 , 无限的元素与意象似乎都朝他涌过来 , 它们汇成一条五彩斑斓的河流 , 等待碰撞出新的艺术、新的语言…… 分页标题
站在开放世界的路口 , 叶锦添仍需要底色来消化承载它们 。 于是 , 他试图重新深潜到自身的文化底蕴中 , 寻找一种融合的可能 。
“我又一步步走回来 , 开始设身处地地注意中国人的身体、意念 , 我们的内在所隐隐呈现的美感 。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在香港时 , 叶锦添曾偶然见过一张梅兰芳的剧照 。 那是《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 , 半睡半醒间媚态十足 , 仿佛在梦中流连、销魂 。
那一瞬的震撼从此成为他的魂牵梦萦 。 “那美的力量来自何方?在那里 , 我朦胧地感知到一个无形的源泉浮在某个深邃的所在 , 一直邀请我去发现 。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时机来了 。 在朋友的推荐下 , 叶锦添得以参与昆曲《长生殿》的舞台与服装设计工作 。
如何呈现出更传统、更古朴的精神来?怎样通过服装造型和舞台回到那个时代?又如何呈现在现代观众面前?循着这些问题 , 叶锦添走进了昆曲艺术的源流中 。
他发现昆剧的调子连绵迂回 , 并不适用以往华丽鲜艳的服装 , 于是重新调整了服装的色彩与造型 , 化繁为简 , 以古雅取代鲜艳 。
为了做出精致效果 , 他和工作人员走遍了苏州 , 找寻符合要求的刺绣工匠 , 加班加点 , 将服饰完美呈现 。 为了在舞台上找到传统戏曲的氛围 , 他还找来专门的木雕师傅 , 依场景制作出无比精致的花架木雕……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叶锦添曾说:“只要你足够疯 , 把所有细节都弄对了 , 就可以找回一个时代 。 ”当所有细节到位 , 气场就有了 , 仪式感就来了 , 演员置身其中 , 引领观众走向剧情中的浪漫世界 。
梅兰芳那一刻美的凝固 , 从昆曲的深处走来 , 也从他所在的时代走来 , 刹那交汇 , 让叶锦添觉一刻感动 , 从而沿着美的线索又往前行去 。 至《长生殿》 , 这线索落地成诗 , 为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美学提供了一个例证 。
“中国传统逐渐成为我的一个创作基础 , 而且在这个基础的支持下 , 我不断发现更多在艺术内穿梭的线条 。 ……我慢慢拾起一块又一块的瓦片 , 希望总有一天 , 可以组织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叶锦添在台湾七年 , 在跟剧团密集的合作中 , 积累了丰富的舞台与服装设计经验 。 那些曾经失落的文化也渐渐在他的心中繁茂起来 。
“虽然我当时已经在欧洲开始有名气了 , 但问题又出现了 , 在这个体系中我没法有进展 , 可能做十年连一个助理都请不了 。 ”他需要更大的舞台 。
这时 , 《卧虎藏龙》来了 。 他再一次义无反顾 , 来到北京 。
导演李安要求呈现“写实与历史性” 。 叶锦添仔细揣摩“实”的含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主义 , 而是要“虚而行实” , 虚是意境 , 御虚而行实 。 至此 , 创作的线索呼之欲出 。
这是一个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故事 。 清朝元素繁杂艳俗 , 拿掉 , 只保留一种简约的环境氛围 , 置入古城墙、竹林、大漠、灰瓦 , 便勾勒出一个理想中的江湖世界 。
服装需要衬托人物之灵气 , 于是去掉繁琐艳丽 , 突出布料的线条与质感 , 动时像舞者 , 美 。
整个影片如一幕幕舞台呈现 , 流淌着缓慢的诗意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 。 有一场戏 , 是玉娇龙偷青冥剑 。 原本武术指导设计了一个从窗户跳进去的动作 , 一个镜头就完成了 。分页标题
但叶锦添说:不行 , 以前王府的建筑 , 北方风沙很大 , 所以有两个窗户 , 只能上面的打开 , 而且往外打开 。 所以不可能这样跳进去的 。
当时摄影师、武术指导都吵起来了 , 觉得没必要 , 要罢工 , 怒气冲冲地走了 。 李安等大家走完了 , 平静地问叶锦添:是不是真的?叶锦添回:清朝王府就是这样子 。
第二天拍戏 , 李安不知用什么方法说服了大家 , 最后是这样拍成:玉娇龙跳到梁上 , 把上面的窗户用脚勾起 , 潜入 , 然后再悄然关上 。 一个场景用了三个镜头才拍完 。 也因此 , 玉娇龙偷剑的心理细节被塑造出来了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1999年 , 《卧虎藏龙》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并提名最佳服装设计 。 这是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创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叶锦添“新东方主义”美学的征途就此在走得更远:《赤壁》《夜宴》 , 无不呈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融合了东方意象与世界大观的审美 。
为什么是“新东方主义”?
巴勒斯坦批评家萨义德于1978年在其名著《东方学》中提出 , “东方主义”是西方世界抱着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 , 对东方文化及人文带有偏见 。
所谓“东方主义”其实是从西方人角度观察、解读的中国 。 19世纪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 , 慢慢取得了全球文化的话语权 , 他们将自己理解的、定义的东方重新输入到中国 。 而在自我的文化断层中 , 中国人已经全盘接受了这样的定义 , 以为 , 这就是我们自己 。
叶锦添说“新东方主义” , “一部分是源于愤怒 , 在文化上 , 我们很多话讲不出来 。 ”
“当越深入书本的时候 , 我发现西方世界就越强 , 因为所有的书都是依据西方的视角归纳整理 。 那些我很感兴趣的地方 , 如果不存在于西方系统里 , 就没有书可供参考 。 ”
在被别人咀嚼过、筛选过的文化碎片中 , 叶锦添中感觉到了一种迷失与无力 。 他渴望走到东方文化的源头去 , 让一切在生发之地自然流淌 , 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东方的美学世界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是什么?
“新东方主义”关于溯源 , 也关于创造 , 最后归于失去时间与空间概念的自在生发 。 如叶锦添所说“要认识现在 , 不了解古典是没有意义的 。 但认识古典 , 不理解未来也一样没用 。 ”
在西方肢解过的文化碎片中 , 我们领悟的只是只言片语 , 是有限的、不生动、形式化的 。 只有当你深入文化的渊源之地 , 才真正理解 , 才体验到创意的涌动 , “那是一个充满养分的空间 , 有无限创造的可能 。 ”
这是溯源的意义 , 但到这里还远远不够 , “我们只有脱离这个怀抱 , 才能进入未来 。 ”走进古典不是去重新塑造中国的古典 , 而是“掌握中国的原创能 , 去诠释世界” 。
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创造的源头 , 它是一种语言 , 一种结构 , 一个结合点 。 在这个世界里 , 所有新的、旧的、东方的、西方的信息无限流动 , 然后被理解 , 被包容 , 被重新树立 , 形成新东方主义的美学创造 。
这作品呈现东方的气韵 , 但同时它也是世界的 , 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间的;而因为它来自人类全体记忆的底层 , 也更容易唤起共鸣 。

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插图
叶锦添与其艺术作品:Lili
这条路该如何走?
“新东方主义”的过去与现在 , 叶锦添已经由暗处走来并验证成果 , 而它的未来 , 依然等待着更多的人上路:“东方美学是需要沉淀的 , 新人应该努力寻找东方美学千年文化的源头 , 这无关乎手法或者材质 , 或是语汇表现 , 又或是符号再造等 , 唯有努力去追寻这些源头 , 才能找到新的东方美学文化 。 ” 分页标题
在那自由之境 , “最悲哀的故事与最动人的喜悦 , 全流于这个咫尺万里、万里咫尺的世界 。 ”
编辑丨倾何
图片丨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繁花》 叶锦添
《神思陌路》 叶锦添
《神行陌路》叶锦添

点击“【叶锦添|中國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马上开启探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