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属|看不够火爆海内外的当代鲁班阿木爷爷,这里还有更硬核的手艺
_本文原题:看不够火爆海内外的当代鲁班阿木爷爷 , 这里还有更硬核的手艺
你可能还不知道阿木爷爷是谁?
然而他早已火遍全网各大平台甚至海内外 , 连新闻联播也专门点名称赞 。
亲眼见证阿木爷爷在山林之间打造各种器具 , 围观群众都惊叹不已 。 不依靠钉子、螺丝等等现代工具 , 就制造出了结实耐用的“鲁班桌”、可爱有趣的小猪佩奇、童话故事里才有的竹蜻蜓等等 。
本文插图
对于榫卯工艺 , 中国人都大吃一惊 , 外国友人更是闻所未闻了 。 用眼看、用心算、用手量 , 竟然就能做到如同机器一般的分毫无差 , 不得不感叹老祖宗文化的博大精深 。
本文插图
然而在阿木爷爷看来 , 他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 做这些玩意儿的初衷 , 也只是为了逗孙子的开心 。
本文插图
尽管如此 , 随着不断地钻研和尝试 , 阿木爷爷竟然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个榫卯基和27道锁 , 完美复刻了世博会中国馆 。
本文插图
为此 , 网友一边感叹“阿木爷爷还缺孙子”吗?一边开始骄傲地为中国手艺“带盐” , 生怕被特朗普下令收购或是韩国冒领了去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阿木爷爷之所以能火 ,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自身精湛的技艺 ,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儿子王保成的拍摄和传播 。
本文插图
而在这片地大物博的华夏土地上 , 其实从来不缺像阿木爷爷这样的手艺人 , 他们与时间对抗、一生只做一件事 , 有的甚至是不可能带来任何收益的自娱自乐 , 即便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关注 , 依然持之以恒、乐此不疲 , 今天小北就带你看看 , 中国民间手艺能有多猎奇多硬核!
本文插图
01
阎小平 用一辈子的时间画棺材画
棺材高过头顶 , 威武的虎头、五颜六色的廊檐基座、惟妙惟肖的二十四孝图、灵动清隽的山水云石……从家到墓地 , 十里 。 棺材缓缓地经过 。 这是最后的告别 。
阎小平把土地看得重 , 把村庄的生老病死看得也重 。 于是 , 背着师傅传来的“蓝本” , 阎小平逐渐成了村庄远近闻名的棺材画匠 。
阎小平从来不宣扬自己 , 从来不推销自己 。 他画棺材完全是一副姜太公钓鱼的模样 , 有人请有人叫 , 就去 。 没人理 , 心不慌 , 人也不急 。
本文插图
阎小平在棺材侧面绘制二十四孝图
在每一口棺材的画法上 , 有一套师傅传授的关键原则需要牢牢把持和区分:主人生前的功业、家世、子孙是否孝道、家庭是否和睦 , 这些是决定棺材画法简繁的直接因素 。
超过60岁去世的人 , 所用棺材是寿材 , 画法必然要讲究一些;30岁以下少亡之人 , 就简单处理 。 60岁之后过世的先人 , 棺材上绘制《二十四孝》《山水风景》;60岁之前去世的人 , 一般绘画《男福女寿》;30岁之前非正常死亡的人 , 一般只着色不绘画 。分页标题
一般的画法 , 棺材头部画兽面(一般为虎头) , 虎头两侧立柱书写对联 。 虎头下方画灵位 , 书写生卒年月、生辰八字 。 灵位两侧画金童玉女 。 棺材尾部画西瓜、石榴等百子图 , 寓意老人去世后 , 家族兴旺、儿孙满堂 。 棺材两侧画《二十四孝》《山水风景》 , 意向人的生活起居 。 这种一般画法多用于儿孙满堂的寿星老人 。
本文插图
棺材头部 , 兽面虎头以示家有功名
较好一点的画法 , 是在一般画法的基础上 , 棺材头部虎头下方灵牌牌位两侧画螭龙螭虎 , 一种像龙又像虎的意向性动物 。
特别好的画法 , 棺材头部的虎头不是绘制的 , 而是泥胎雕塑出来的 , 更具立体感 。 虎头下面灵位两侧还要画龙和虎 。 阎小平说他从未见过这种画法 , 只听师傅讲过 , 自己更从未画过 。 龙和虎必须要给达官显贵的人才能画 。
本文插图
在雇主家中作画 , 老人看着给自己绘制的棺材 , 一脸轻松安然 , 仿佛看淡生死
画法上的区别 , 主要在棺材的头部体现 。 而棺材的顶盖和底座部分 , 基本都是一致的画法 。 顶盖一般都画北斗七星 , 象征天;底座基部画山水石 , 代表大地 。 色彩搭配上 , 大户人家的自然调色复杂、光鲜亮丽 。 而一般人家的就色彩单调、色泽暗淡一些 。 这和原材料的档次也有直接关系 。
02
王继属 让人闻所未闻的烙画
王继属出生在通渭县北城乡一个小村子的木匠世家 , 但自己从没有认真学习过木匠手艺 。 祖上干木匠 , 自己从小却热爱工艺美术 , “1960年上小学 , 别的课程差强人意 , 美术次次100分 。 ”
小时候 , 王继属曾见过 , 一些烟杆、笔杆上有烙烫过的花纹 。 受了这个启发 , 他用捅炉火的火扦子烫出一些图案 , 形成装饰性花纹 。 单调呆板的家具上 , 顿时有了丝丝缕缕的活气 。
本文插图
王继属烙画作品:《桃源仙境图》
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 , 古朴典雅 , 清晰秀丽 , 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 , 别具一格 。
起初 , 画笔是火扦子 , 但烟熏火燎 , 不太清洁 。 王继属改用电烙铁 , 效果出奇地好 。 他根据烙画需要 , 做了一组烙铁 , 从15瓦到1000瓦 , 接近10个 。
“焦、浓、重、淡、清”“勾、勒、点、染、擦、白描” 。 水墨画的创作技法、成像原理、虚实规则 , 全在经验和手法中显现 。 细小者如针尖、粗大者如錾子 , 十来把烙铁在他手里应用自如 。
本文插图
2017年初夏 , 王继属在场院创作烙画作品《竹》
创作载体一开始是三合板、胶合板 , 但运输着实不方便 。 王继属尝试在宣纸上烙画 , 但宣纸下笔重了容易一烧就透、下笔轻了难以着色 。 他又将宣纸进行裱糊 , 增加厚度 , 然后开烙 , 但浆糊遇热 , 容易燃烧 。 试验再次失败 。 不断思考 , 王继属发明了一种掺上蜂蜜的浆糊 , 用这样的浆糊裱糊好的宣纸 , 烙画既不会燃烧也容易着色 , 这个实验大获成功 。 浓墨重彩、轻描淡写 , 烙起来轻松自如 。
“烙画作品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 , 要做好 , 天赋和性格很要紧 。 发热的烙铁和物体挨到一起 , 考验的是手风 , 下手要快 。 必须稳、准、狠 。 ”王继属的要领独白显得自信满满 。
前后搞了三十多年烙画 , 街坊邻居来观看 , 怕影响到他 。 王继属说热烈欢迎大家看 , 你们看着 , 更好 。 大家说 , 你是表演呢?王继属说 , 人都希望有成就感 , 你们看了我烙得更来劲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王继属说自己创作时 , 有人观看 , 会格外起劲 。 显然 , 面对小孩子也不例外
“烙画现在一年能挣几万元 , 有时候守十天半月 , 也接不到一单生意 。 ”但王继属每天坚守在店里 , 坚信烙画是高雅的艺术 。
【王继属|看不够火爆海内外的当代鲁班阿木爷爷,这里还有更硬核的手艺】
本文插图
王继属在自己的工作室里
03
刘发俊 无人问津的五匠之首
铁、瓦、木、石、画 , 过去的乡间社会 , 铁匠位居五艺之首 。 如今 , 铁匠退到了五艺之末 。
刘发俊生在一个铁匠世家 , 他是第三代传人 。 四爷爷在民国年代学成铁匠 , 手艺传给大伯和父亲 , 大伯和父亲的手艺又传给了大哥和自己 。 大哥2005年去世 , 手艺失传 。 铁匠世家 , 现在只有刘发俊一个人还打铁 。
《天工开物·锤煅篇》有“万器以钳为祖”的表述 。 曾经的铁匠行业如同今天的装备制造业一样 , 承担着匠艺器具开发的总成任务 。 “那时候铁匠威望高 , 事主都要巴结铁匠 。 ”
铁匠的荣耀随着手工工业的衰败而陷落 。 关于铁匠行业 , 刃具活最检验技艺水准 。锻打刃口 , 是高难度动作 。
本文插图
老式手拉风箱
刘发俊说 , 刃具的打制 , 必须根据钢的含碳量 , 刃口的薄厚大小 , 来决定淬火入水的深浅和时间长短 , “只有熟悉了材料的性格 , 才能保证淬火的成功 。 ”
没有制造过大的刃具 , 刘发俊的技艺主要服务于周边农民的农业生产 。 锄头、铲子等家家必用农具 , 刘发俊锻打起来样样拿手 。 除了锻打新铲子 , 刘发俊还为农民提供抹生服务 。 在铁匠行当非常不景气的状态下 , 抹生成了刘发俊利用铁匠手艺谋求零花钱的最后途经 。
本文插图
刘发俊的简易打铁工棚
抹生 , 也称擦生 。 在《天工开物·锤煅篇》中 , 对抹生有详细记述 。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等地多有应用 。 抹生是一种独特的表面渗碳技艺:在熟铁农具刃口上 , 用熔融的生铁淋注并刮擦 , 从而使刃口获得碳元素 , 变得更加锋利 , 且经久耐磨 。
“铲子烧红 , 把烧热的锅铁抹上去 , 能看见像油一样漂浮在上面 , 乘机砸下去 , 就互相融合了 。 抹生不能抹太多 , 太多了也不行 。 ”刘发俊说的锅铁 , 是指废了的铁锅 。 铁锅材质是铸铁 , 含碳高 , 通常被刘发俊用来抹生 。
“抹生时 , 铲子的温度和铸铁的温度都需控制好 , 铸铁过火温度太高 , 容易化在铁铲上 , 搞不好铲子就和铸铁融到一起 , 铲子也破坏了 。 ”
农民务农所用的铲子、镰刀等农具 , 经年累月地用 , 容易变钝 。 变钝的刃口都得抹生 。 尽管现代化的机械大生产能产出比铁匠制作技艺高超数倍的产品 , 但刘发俊对老手艺制作的刃具产品充满信心 , “卖的铲子很便宜 , 看起来很锋利 , 但是锄田两天就变钝 , 天天打磨天天老 。 我抹生的铲子越用越快当 , 根本不用磨 。 ”
04
刘三虎 “下九流”的人才去吹唢呐
相传 , 旧社会学“吹匠”的人并不多 , 因为“吹匠”与“戏子”一样 , 属于低贱职业 ,归“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 。 但事实上 , 这只是过去的传言 , 真实性难以考究 。
即使过去“吹匠”的地位真的很低贱 ,近代以来他们的社会地位着实是提高了 。 深入民间的匠艺 , 一直是乡村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 “吹匠”自然也因为社区共同体的原因而备受推崇 。分页标题
近现代 , 陇中农民对待“吹匠”是十分尊重的 。“吹匠”在红白事中 , 都是尊客 , 往往与主人最尊敬的娘舅一起接受礼宴 , 是响当当的座上宾 。
在当下 , 由于从事人员越来越少 , “吹匠”已经成了稀有匠门 。 陇中乡村 , 目前一个乡镇里能吹奏的班子只有两三台 。 而早前 , 至少都在五台以上 。
一个“吹匠”班子一般四个人 , 一个人打鼓 , 一个人敲锣 , 两个人吹唢呐 。 这算是标配 。 如果人多一点 , 再增加两杆唢呐 , 吹起来必然热闹 。 但是人多了 , 主人负担也就增加了 。 很多人请不起太多匠人 , 所以唢呐班子基本以四人为宜 。 上世纪70年代 , “吹匠”走一堂事 , 一般收入8元 , 一个人获2元 。
本文插图
吹匠刘三虎7岁时就开始跟父亲学艺 。 四年后 , 他的技艺大有长进 , 在父亲吹奏繁忙的季节 , 他开始和师兄组班子走艺了 。 然而1984年 , 刘三虎只有13岁时 , 父亲去世了 , 生活的重担压向他 。 他一边忙农活一边吹奏营生 。到16岁时 , 他已经成了老匠人 , 并开始带徒弟了 。
“ 我是真的爱 , 吹起来就不烦了 , 感觉有意思 , 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 ”尽管吹唢呐不是生活的全部 , 但绝对是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 。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艺 , 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 , 刘三虎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 。
和任何音乐一样 , 唢呐演奏的基础是曲牌 。刘三虎不识字 , 更不识谱 。 但他依靠口背心记 , 掌握了90支曲子的演奏技巧 。
“《大开门》《小开门》《汉中三》是红事上吹的曲子 。 《早三堂》《晚三堂》是红白事都能吹的曲子 。 《百灵儿》《宴贺礼》是吃饭的时候吹的曲子 。 《太子游四门》是死了人吹的 。 ” 刘三虎说这些曲子的名字到底咋写自己不知道 , 还有一些曲子自己甚至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 但是只要起个头自己却能吹出来 。
当年跟着父亲学艺学来的就是这些 , 一辈子忘不了 。 “我不识字 , 也不懂原理 , 但90多支曲子都在我心里装着呢!”
本文插图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 , 社会分工细化 , 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乡村 , 手作品逐渐被代替 , 手艺人的世界渐趋“宁静” 。 乡下人追逐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 , 乡村的很多手作、仪式、表演变得不再拥有“独一性” 。
城市文明所向披靡 , 乡村文明不攻自破 。 人们对老手艺的抛弃 , 是文明的转场 。 机器和规则更多地代替人力和人情 , 我们没有拒阻时代的能力 , 但我们也不能丢失“好奇心” 。
今日活动
榫卯、棺材画、烙画、吹匠、铁匠……你还听过或者了解过哪些独特的民间技艺呢?在留言区随便聊聊吧 , 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陇中手艺》 。
本文插图
-End-
编辑: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陇中手艺》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大师身边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
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手艺
本文插图
- 小孟说车车|嫌CR-V不够漂亮就买它,轴距2720,配14.6英寸屏,动力强过威兰达
- 味姨|“三十而已”同款,火爆时尚圈的百元级包包,百搭还显贵!
- 烹饪|快手宴客菜,成本不到10元,味美营养,一大碗上桌不够吃
- 旅游|北京又一网红公园火爆,面积远超地坛公园,距市区仅30分钟车程
- 摩羯座|为人刚强,做事情直爽,脾气也特别火爆的三大星座
-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火爆景点,《千与千寻》同款海上火车,仿佛进入童话世界
- |游记:朝天门一天看不够
- 豪华车|柴油作弊还不够,保时捷因汽油引擎涉嫌作弊遭调查
- 骑士分享|感觉扭力充足但功率不够,改变链轮速比,能提升功率表现吗?
- 装修|担心储物空间不够用?这样在墙上挖个洞,实用又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