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女子发现吃了3年的降压药突然发芽,医生一看揭开真相


3日 , 十堰市民张女士碰到一件稀奇事 , 她一直在吃的降压药 , 这两天竟然“发芽了”!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 不知能否继续服用 。
【|稀奇!女子发现吃了3年的降压药突然发芽,医生一看揭开真相】

|稀奇!女子发现吃了3年的降压药突然发芽,医生一看揭开真相
本文插图
当日 , 采访人员找到家住红卫家和苑的张女士 , 看到她所说的“长芽”药片呈粉色扁圆状 , 顶部中央有一个小孔 , 从中间冒出黄色条状物 。 今年65岁的张女士告诉采访人员 , 这种药名叫“欣然” , 她从2004年患高血压起 , 一直在张湾一家药房买这种药吃 , 每天吃一粒控制血压 。 张女士每次都提前准备好一个月的药量 , 放在专门的药盒中 , 然后放在家里通风避光的位置 。
“这药之前一直都吃得好好的!前天晚上 , 我吃药时突然发现药片有点黏手 , 就勉强挑了几片性状正常的药片吃 。 昨天一看 , 一下有20多颗都‘长芽’了 , 不敢再吃了 。 ”张女士十分紧张 , 怀疑买到的是假药 , 不敢再贸然服用余下的药片 。
为弄清药片“发芽”原因 , 采访人员将药片装好 , 联系国药东风总医院药学专家请教 , 并请张女士一同前往了解原因 。
国药东风总医院药学部主任李志浩 , 用刀片轻轻刮开药片表层 , 又把药片从中掰开 , 仔细观察研究一会 , 然后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不是假药 , 这种药片分为外面的包衣层和里面的片芯 , 可能是因为连日高温高湿环境 , 使得片芯里面的辅材受热受湿 , 导致辅材膨胀出来 。
那为什么不从其它位置膨胀 , 而是只从药片正中间膨胀出来呢?李志浩介绍说 , 因为药片中间有个激光打孔 , 患者服药后 , 正是通过药片中间这个孔 , 释放辅材 , 从而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效果 。 这种辅材的黏性 , 正是药片达到缓慢释放药物效果的关键所在 。
李志浩说 , “欣然”这个药本身是铝箔真空包装 , 如果打开后放在药盒里 , 受潮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 连日来十堰持续高热高湿天气 , 由于外界环境发生变化 , 导致药物性状发生改变 , 已经达不到缓慢释放药物或者控释药物的目的 , 所以这个药现在不能再吃了 。 他建议 , 张女士吃一粒、拆一粒 , 没吃完的药片就保留在原铝塑包装里 , 不要撕开包装后放进自己的药盒 , 否则容易导致吸潮变质 。
延伸阅读:
国家卫健委公布高血压知识要点 , 降压药不能被这些东西替代!
国家卫健委向社会公布了“全国高血压日”知识要点 , 明确提出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 。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 目前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 。 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国民总死亡的40%以上 , 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
这次公布的知识要点中 , 国家卫健委明确了高血压诊断标准 , 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 , 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 可诊断为高血压 。 提倡使用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进行有规律的家庭血压测量 。 家庭血压测量值判断标准不同于诊室血压 , 家庭血压读数≥135/85mmHg被认定为高血压 。
同时 , 国家卫健委积极鼓励公众定期测量血压 , 提出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 , 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 , 关注血压变化;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等高血压高危人群和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80~89mmHg) , 要经常测量血压;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积极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开展自测血压和自我管理 , 血压达标且稳定者 , 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 , 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推荐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 。分页标题
在高血压预防方面 , 要坚持运动:经常性的身体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 如健走、游泳、太极拳、家务劳动等 , 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 , 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 , 限量使用烹调油 , 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 , 可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戒烟:吸烟有害健康 , 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
国家卫健委提醒广大公众 , 大部分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 , 一般不能根治 , 需要长期服药治疗 。 不要盲目相信非法广告或伪科学宣传 , 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 。 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 认真遵医嘱服药 , 经常测量血压和复诊 , 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风险 。
当心!降压药这么吃是错的!误会太深了……
误区一:“伤肝”“伤肾”不能吃
所有的药在正式上市之前 , 必须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的验证 , 在健康人及患者中充分观察其安全性和疗效 , 因此是有安全保障的 。
患者不要被药物说明书上所列的药物不良反应吓到 , 药物被允许上市 , 说明不良反应对人体影响小 , 或发生率极低 。 举例来说 , 1万个人里任何人出现任何一种不良反应都会被记录到说明书中 , 但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
药物要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出体内 , 但并非说明书上有伤肝伤肾的副作用就不能服用 。 如果患者的肝脏或肾脏本身有问题 , 医生会根据药物特点、患者肝脏和肾脏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
总体上看 , 吃高血压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害 , 远小于不吃高血压药引发心梗、脑梗等疾病的危害 。 因此 , 患者要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 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时 , 及时告知医生 , 调整用药 , 而不要自行停药 。
误区二:服药期间不用监测血压
有的患者仅在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时才服用降压药 , 一旦症状消失就停药 。 还有的患者能够坚持长期服药 , 但自己不按时监测血压 , 认为只要头不痛不晕就没事了 。 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 。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 , 因为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 但是血压升高对于心脑血管的危害却是持续存在的 , 不能根据有无症状决定是否服药 。 同时 ,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之一是长期平稳降压 , 如果一会儿吃药一会儿不吃 , 会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 。
因此建议首选长效药物 , 确保一天24小时体内药物都有一定的浓度 , 使血压平稳控制 。 但长效药物通常价格较贵 , 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 , 一些便宜的中长效药物也可以发挥平稳降压的作用 。 比如 , 尼群地平、阿替洛尔合用 , 每日早晚各一片 。
另外 , 降压治疗不是吃上药就万事大吉了 , 还要看所服用的药物是否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 也就是医生常提到的降压“达标” 。通常认为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以下 , 如果患者年纪比较大 , 比如超过80岁则收缩压可以放宽到150mmHg以下 。
因此 , 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 , 无论有没有症状 。 其目的是了解血压有没有达标 , 或有没有发生异常波动 , 以便及时调整用药 ,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误区三:长期服药就是一天都不能停
高血压用药的确是长期的 , 除非是有明确原因的高血压(比如肾血管狭窄) 。 原发性高血压不可能治愈 , 必须终身服药 , 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 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 这就是最好的治疗 。 但这不是“药物依赖”的意思 , 而是高血压这种慢性病的特点就要求坚持长期治疗 。
实事求是的说 , 降压药并不是一天都不能停 , 也不是停了就“完了” 。 比如 , 夏季天气热 , 人的血管舒张 , 再加上大量出汗、血容量下降 , 血压水平可能适当降低 , 降压药物就可以根据血压水平减量或停用一段时间 。 冬天天气寒冷 , 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时 , 要及时恢复原有药物剂量 。 因此 , 才需要患者注意监测血压 , 定期复诊 。分页标题
误区四:舌下含服“心痛定”快速降压
有的患者在偶尔出现突然的血压升高时(如收缩压超过200mmHg)会非常紧张 , 选择服用快速降压的药物让血压赶紧降下来 , 比如 , 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心痛定) 。
这样做容易给患者带来危险 , 应当禁止 。 原因是舌下含服心痛定时 , 药物经过舌下静脉直接吸收入血 , 血药浓度迅速增加 , 可能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 其结果是 , 有些患者会出现突然晕倒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
提醒广大患者注意 , 出现突然的急剧血压上升 , 特别是伴有明显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 因为当高血压患者合并了不同疾病时 , 降压治疗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 自行在家用药是不安全的 。
_本文原题:稀奇!常年服用的降压药突然“发芽了”听专家咋解释)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十堰晚报 北京晚报 健康明白人
流程编辑: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