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_本文原题: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 , 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关系中最具有毁灭性的元素 , 是替别人戴上“坏”或“错”的帽子;
然后评断、拒绝、处罚他们 , 这种情况随处可见:
婚姻、家庭、机构中的反目;国家间的战事;无法接受他人的相异性而产生的持续争斗 。
喂养我们的怨气——视我们的亲密伴侣为报复对象;
或者怨恨人生 , 这是一项自我毁灭的行动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 恨因爱而存在
当我们想伤害、排拒所憎恨的人或事 , 无意间也伤害、排拒了自己 。
这并不难明白:只须注意你跟人作对时 , 整个身体如何紧缩 。
这样一来 , 你摧毁了自己的生命——即安宁、开放和温暖 , 这些都是你的生命之血 。
我发现许多夫妻在“怪罪对方”上所花的精力远比“把事情做对”来得多 。
他们常投下许多怨言:你对我说了这个 , 你对我说了那个 , 你伤害了我 。
有些人和怨气融为一体 , 为了证明伴侣错和自己对 , 宁可叫感情关系和自身幸福告吹 。
他们将大部分的理性能量都投入怨气的战役 , 因此没多少精力可以往新方向挪动 。
这种对峙在婚姻和长期的人际关系中十分常见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有些人会说这种敌意的苦楚显示人类基本上是具侵略性的 , 或者在人类关系中 , 战争比爱更根深蒂固 。
但我持相反的看法 , 就像拳头握紧之前是一只张开的手 , 战争和侵略不是我们的本性;
它们不过是我们在关闭了敞开的本性、自觉受伤或产生不安全感时——也就是与爱隔绝时而采取的行动 。
同样的 , 就像天空可以拥抱云 , 云却不能拥抱广大的天空 , 所以爱比恨广大;
因为爱可以拥抱恨 , 但恨不能拥抱爱 。
爱可以无恨而存在 , 但恨是因为有爱才存在 , 是与爱失联而产生的痛苦症状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 不肯放手的怨气
大部分人都没有觉察到内心弥漫着多少怨气 , 怨气又是如何严重地操控生命 。
我们若要扭转情势 , 让爱在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 就需要用觉知来观照怨气;
我们需要辨识我们手上 , 紧抓着多少怨 , 以及为什么会紧抓这些怨气;
需要知道怨气怎样运作 , 有什么作用 。
如此我们才能将内在封闭的、黑暗的角落敞开 , 以解析怨气 。
这就开始扫除心窗上的尘垢 , 让清朗的爱之光全然照进来 。
每一怨气都植根于没有好好被爱的陈旧伤口 , 以及对之束手无策的陈年挫折感;
这种伤痛和挫折感一旦成形 , 就变成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潜伏的隐性病毒 , 准备在别人错待我们时大举进攻 。
伤害人际关系的情绪就是这样被引爆的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为什么我们要死死抓住侵略性行为下的怨气 , 不肯松手?
很清楚的是 , 心抓住过去的伤痛是一种求生机制 , 这样可以确保我们在万一松防时 , 伤痛不会不知不觉又爬上心头 。
抓住怨气的心是全时间工作的哨兵 , 专守望来自他人的威胁 。
简单地说 , 我们不想再受伤 , 像以前一样——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一次 。
大部分时间 , 哨兵都在安静巡守 , 但当有人惹恼、轻蔑、忽视或伤害我们 , 警铃就大作了 。
因为这警铃经由神经系统来运作 , 会引起饱涨的情绪高潮; 分页标题
于是我们就摆荡到侵略或自卫的策略——愤怒、责难、退缩、溃逃——来挡掉这威胁 。
有一种怨气症状不那么戏剧化 , 却更常发生 , 那就是“不停批判他人”的倾向 。
你曾注意过 , 一天中心头掠过几个批判或责怪的念头吗?
我们通常很难觉察到自己对他人有多少批判 , 除非放慢脚步更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念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批判念头?
因为站在批评的角度 , 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 可以感觉比人优越 。
然而我们到底又为什么要感觉优越?
莫非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处于劣势 , 想要补偿?
我批评别人 , 会感觉自己有理而且领先别人 , 因此可以挡掉别人对我的评断和排拒 , 同时也可以抵消别人加诸我的力量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所以我们再度看到创伤的运作:评断、责怪别人 , 以免因感受到没被爱而引起痛苦和恐惧 。
所以我们的批判念头像做怨气投资 , 不断自动收到“利息” 。
不幸的是 , 它们把我们从当下抽离 , 而当下是唯一有真爱和幸福的地方 。
心念若不断扫描环境中的威胁、侮辱、不喜欢的事 , 会让我们变得尖锐而紧张 , 不能开放心胸让爱进来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 可恶之人
若要从怨气的掌握中解脱出来 , 重要的是要知道生出怨气的关键是对“可恶之人”的固着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可恶之人是我们内心想象出来的不爱我们、对我们不好的人 。
我们提防来者不善 , 可恶之人的形象就发挥作用了 。
除非我们能把它端上意识层面 , 并且检视我们多么喜欢把别人当作潜在威胁;
否则这种倾向就在无意识中进行 , 不断毒害人我关系 。
让我们来看看可恶之人在心念中是怎么形成的 。
小时候我们一切依赖父母 , 接受母亲照顾 , 内心形成一个“好母亲”的形象;
但没有一个母亲可以和孩子步调完全一致;
因此我们同时也感受到一个会忽视、挫折、伤害我们的母亲 。
儿童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前一分钟是“好”的——欢愉和幸福的来源;
下一分钟又变成“坏”的——痛苦和挫折的来源 。
只有心理相当成熟的人 , 才能对他人维持一个平衡形象 , 将令人愉悦和令人痛苦的品质都包括在内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如果儿童有这种成熟度 , 他们就能对自己说:
“现在我被忽视 , 但我了解妈妈正在伤脑筋 , 她负担重、压力大、生活艰难 , 养育小孩会把她没解决的冲突和需要都引发出来;
所以她现在不能对我好 , 这并不代表她不好或者我不好 。 ”
当然啦 , 如果儿童能够做这种思考 , 心理治疗师就不必存在了!
因为儿童完全依赖父母 , 他们需要视父母是“好”的 , 若看父母是“坏”的 , 就会动摇他的安全感;
所以儿童通常在觉知里抹掉这令人挫折、伤人的母亲 , 这个形象便堕入无意识的阴影中 。
这是儿童用以保护他们和好母亲——喂养他们、照顾他们的人——的联系 , 并维持内心平衡的方法 。
任何经验一旦堕入无意识 , 就展开了自己的生命 , 犹如地下室的霉菌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扩散 。
因此 , 常常打击或冷落孩子的父母 , 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 , 这种感觉最终会概念化为可恶之人
——一个不爱你真实面目的人 , 威胁、伤害你或背叛你的人 , 万万不能信任 。
这样一来 , 可恶之人就在心念的阴影中占了永久席位 。分页标题
当可恶之人的形象和痛苦的联想突然浮上心头 , 投射在所爱的人身上 , 愤怒和责难就爆发了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 让防御溶解
怨气为什么那么难放下?因为怨气在心性中有强大的作用力 。
如果有怨气在手 , 我们不会觉得脆弱无助 , 我们可以避免重蹈以前被伤害的情境 。
在怨气中强硬起来 , 让我们理直气壮:“我要证明给你看 , 你最好别惹我 , 对我最好小心一点 。 ”
于是我们当下就有了立足之地 。
更有甚者 , 抓住怨气不仅可以使别人显得不好或错误 , 而且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好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这就是我母亲沉迷于抱怨那些她实际颇为喜爱的人的原因 。
她抱怨可恶之人 , 显出自己有理 , 提升自我感觉;
她批判别人的错处 , 更可以得到一些权力 , 来补偿内在的渺小和无助;
于是她在这茫然不知所措的世界里 , 赋予自己一丝重要性 。
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即使有人爱 , 也很难接受爱 , 因为要让爱进入 , 我们需要先融化——溶解我们硬化的防御 , 叫我们的守卫缴械 。
接收爱 , 比付出爱更具威胁 , 因为接收需要敞开心胸 , 这让人感觉毫不设防 。
所以即使我们疾呼需要爱 , 可是爱来临的时候 , 我们却常常破坏两人的关系;
在恐惧中关闭 , 或挑起冲突来使我们的怨气有理 , 然后才又感觉稳当了 。
如果从怨气心态出发 , 坚持我们的高洁 , 非难为亏待我们的人 , 我们便很难建设性地响应这些问题 , 走向真正的和平和公正 。
我的学生探索完他们个人的怨气后 , 我要求他们承认自己不想放下这怨气 , 然后看自己有什么感受 。
有些人严厉批评自己 , 但他们可以看得出来 , 这不过是另一种怨气——冲着自己的怨气;
多数人则感觉松了口气——因为看见了真理 。
当我们看到自己对怨气如此投入 , 知道自己需要如何具体改进十分重要 。
一旦懂得了这个 , 生命就开启了全新的可能 。
选自:《完美的爱 , 不完美的关系》
约翰·威尔伍德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渴望完美的爱 ,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 , 我们所经营的任何一份关系无不伤痕累累 。 这是几乎令每一个人都无可奈何的矛盾 。
本书意在为此开具特效药方 , 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说理以及丰富的案例故事 , 指导人们如何改善亲密关系 。
作者约翰·威尔伍德(John Welwood)为临床心理学家 , 也是执业心理治疗师 。 自20世纪80年代起 , 他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前驱 , 又引领风潮 , 整合东方灵修传统与西方心理治疗 。

她释|当我们伤害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了自己
本文插图
如果您喜欢本文 , 欢迎分享、评论互动、点赞
您的支持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欢迎关注她释 , 一起走进内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