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唐宪宗李纯是中唐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 其在位的十五年间 , 任用李吉甫、杜黄裳、李绛、裴度等几位贤相 , 力主革除弊制、养兵削藩 , 讨刘辟、除李琦、收魏博、平淮西、灭李师道 , 李愬雪夜入蔡州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
随着唐廷权威的再度树立 , 沉疴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几乎一扫而空 , 各地藩镇都开始重新上缴赋税 , 接受朝廷任命的官吏 。如果不是之后穆宗、文宗等几位皇帝实在不堪 , 唐朝的国祚尚有逆转的可能 。
正因于此 , 目前史学界多将目光专注于“元和中兴”时期 , “两税制”推行和“削除藩镇”之上 , 少有人关注宪宗在位期间唐蕃两国的博弈 。今天就来说说双方在外交和军事上的博弈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德宗朝“平凉劫盟”爆发后 , 两国关系全面进入冰冻期 。在此期间 , 德宗接受了李泌“北和回纥、西联大食、南通南诏”的连横之策 , 在东亚构建了一个“反吐蕃联盟” , 史称“贞元之盟” 。
应该说“贞元之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 回纥在与唐朝结盟后 , 同吐蕃在天山南北爆发了多次血腥的战争 , 极大消耗了吐蕃的军力 。唐德宗贞元十年6月(794年) , 南诏国也与唐朝重归盟好 , 并与吐蕃兵戎相见 。面对南诏国的背离 , 吐蕃朝廷极为愤怒 , 称南诏为“两头蛮” , 以斥其“首鼠两端” 。
身在多国围攻之中 , 吐蕃也有点招架不住 , 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开始谋求同唐朝缓和关系 , 以便集中军力同回鹘死磕 。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五月 , 吐蕃首先向唐朝伸出了橄榄枝 , “五月二十六日 , 吐蕃遣其臣论颊热入贡” , 商讨和谈会盟之事 。这次 , 德宗没有执行他著名的对蕃“三不政策”(不许入境、不接盟书、不见使臣) , 不但接待了蕃使 , 还在“六月十三日 , 唐遣右龙武大将军薛抷使于吐蕃 。” 。这次十七年间的首次互访 , 意味着两国冰冻期的结束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德宗态度的转变 , 有可能基于上年唐军在维州大胜吐蕃 , 生擒了吐蕃内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大使论莽热 。这让他觉得 , 有底气开始和吐蕃恢复接触 。
两国之间的关系 , 就是这么充满悖论 , 有时“接触反倒需要更多勇气 , 而封锁却源于怯懦” 。这种情况 , 直到今天依旧反复出现 。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德宗李适驾崩 , 长子李诵继位 , 是为唐顺宗 , 改国号“永贞” 。但顺宗李诵只干了八个月皇帝 , 便禅位其子李纯 , 自己做了太上皇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纯继位后 , 唐蕃关系继续缓和 , 两国会盟之论不断发酵 。但朝堂上使臣往返的热络局面 , 并没有映射在边疆地区 , 吐蕃军队依旧岁岁寇边 , 唐军也在随时谋求反击 。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 , 古代王朝文武之间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 , 军功是武将晋升的唯一途径 , 所以发动战争变成了一件可以获利的买卖 。而吐蕃则更为严重 , 由于吐蕃军队的战果是分账制 , 赞普和边将各得其利 。导致战争成了边将及其家族 , 获取财货的最佳手段 , 会盟就意味着断了豪门的财路 , 边疆节度当然不愿意了 。
对此 , 中原史料里有几条很有意思的记载 。《册府元龟·将帅部》和《全唐文拾遗》元和三年(808年)条目里记载:“有青石岭 , 岭多美土 , 每军人耕获 , 屡为蕃寇掠夺 。”“今每秋戎入塞寇泾 , 驱其井闾父子 , 与马牛杂畜 , 焚积聚 , 残庐室 , 边人耗尽 。”《资治通鉴》记载:“陇州地与吐蕃接 , 旧常朝夕相伺,更入攻抄,人不得息 。惟简以为边将当谨守备 , 蓄财谷以待寇 , 不当睹小利 , 起事盗恩 , 禁不得妄入其地;益市耕牛 , 铸农器以给农之不能自具者 , 增垦田数十万亩 。”分页标题
由此可见 , 唐蕃国境线两侧的主战者都不少 , 因此 , 唐蕃两国的关系始终在战和间左右摇摆 , 多次发生和谈使臣刚刚到达 , 边境却已大打出手的情况 。
李纯
例如元和十三年(818年)十月 , 吐蕃使臣论矩立刚到长安 , 次月吐蕃边军便入寇河曲、夏州大肆掠夺 , 引得宪宗下旨斥责:“昨者蕃使奉章 , 又至京辇 , 将君长之命 , 陈和好之诚 。临轩召见 , 馆气加厚 , 复以信币 , 谕之简书 。亦既言旋 , 才及近甸 , 遽闻蚁聚 , 来犯封陲 , 河曲之间 , 颇为暴扰 。背惠弃约 , 斯谓无名 , 公议物情 , 咸请诛绝 。”当时 , 往来奔走的使臣是个很有风险的工作 , 唐蕃两国都发生过君主暴怒 , 扣留使臣的事情发生 , 有些甚至一直囚禁致死 。元和十三年(818年)这次 , 宪宗便直接扣了论矩立 。
但元和年间 , 两国和好已是大势所趋 , 吐蕃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西域 , “吐蕃岁西师 , 故鲜盗边” 。而对于唐朝来说 , 缓和西部边防的压力 , 全力以赴搞定国内割据的藩镇更为重要 。
正是基于两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 虽然边境依旧烽火不熄 , 但整个元和十五年间 , 决定性、转折性的大战几乎没有 。这也是史学界 , 一直不太关宪宗时期两国关系的根本原因 。
另外 , 和谈之所以能一直磕磕绊绊进行的重要原因是 , 吐蕃手里拿的筹码恰恰是唐朝想要的 。为了缓和之前冰冻期结下的宿怨 , 吐蕃在和谈初期便抛下了一个巨大的诱饵 , 引唐朝上钩 。关于这个从天而降的巨大馅饼 , 唐庭曾有一个颇有趣味的君臣奏对:“吐蕃遣使请寻盟 , 吉甫议:‘德宗初 , 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 。自异牟寻归国 , 吐蕃不敢犯塞 , 诚许盟 , 则南诏怨望 , 边隙日生 。’帝辞其使 。”“复请献滨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 , 吉甫谋曰:‘边境荒岨 , 犬牙相吞 , 边吏按图覆视,且不能知 。今吐蕃绵山跨谷 , 以数番纸而图千里 , 起灵武 , 著剑门 , 要险之地所亡二三百所 , 有得地之名 , 而实丧之 , 陛下将安用此 。’帝乃诏谢赞普 , 不纳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这是时任宰相李吉甫向宪宗表明自己对吐蕃求盟的态度 。可以看出宪宗初年 , 吐蕃至少两次向唐庭表示了和谈的意愿 , 但都被李吉甫阻止 。
要知道 , 宪宗和中晚唐那些致力于飞鹰走马的皇帝相比 , 还是很有进取之心的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宪宗的内心独白:“今两河数十州 , 皆国家政令所不及 , 河、湟数千里 , 沦于左衽 , 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 , 而财力不赡 , 故不得不蓄聚耳 。”但是李吉甫却给李纯泼了冷水 , 不过宪宗虽然再次拒绝了会谈 , 但他也相应地释放出了善意 , 下令释放吐蕃俘虏17人回蕃 。吐蕃这边也跟着投桃报李 , 于次年8月释放包括僧人在内的450人回唐 。
随即吐蕃再度加码 , 拿出安乐、秦、原三州希望作为和唐朝和好 。安乐州地处灵州的南部 , 是唐朝朔方军渡黄河南下的必经之路;原州处于陇山上陇道之要冲 , 直接威胁陇山防线的战略支撑点庆州和泾州;秦州地处沿渭河东进之要冲 , 拥有秦州唐军便可依托陇坻的大震关 , 构建可靠的防线 。
这三个战略性节点被吐蕃占据后 , 唐朝一直耿耿于怀 , 只是限于军事力量不足 , 虽多次尝试但始终未能夺回 。现在吐蕃愿意交还三州表明诚意 , 迅速就勾起唐朝的兴趣 。但交还三州的动议在吐蕃国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 尤其是吐蕃河陇边疆节度大使们坚决反对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时任蕃相兼沙州都元帅尚绮心儿跳出来表示 , “此三州非创侵袭 , 不可割属大唐来” 。面对群情激奋的将领 , 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和钵阐布娘?定埃增似乎也有后撤的意图 。
元和四年(809年) , 吐蕃使臣论与勃藏访唐时 , 便开始顾左右而言他 , 只是催促唐朝尽快举行会盟大典 。
为此唐使徐复回访时 , 带去了一封由白居易代笔 , 署名为宪宗的书信 。这封发给吐蕃二号人物钵阐布的信中直言不讳地指出 , “已具前书 , 非不周细 , 及省来表 , 似未指明” 。“必欲复修信誓 , 即须重画封疆 , 虽两国盟约之言 , 积年未定 , 但三州交割之后 , 克日可期 , 朕之衷情 , 卿之志愿 , 俱在于此 , 岂不勉欤?”
随后 , 还是由白居易代笔了一封宪宗写给尚绮心儿的书信 。在这封信里直接驳斥了他“此三州非创侵袭 , 不可割属大唐来”的言论 , 说道:“且此本不属蕃 , 岂非侵袭所得 , 今是却归旧管 , 何引割属为词?去年论与勃藏来 , 即云覆取进旨 , 赞普便请为定 。今两般使至 , 又云比之小务未合 , 首而论之 。”“若议修盟 , 即须重定封疆 , 先归三郡 。若三郡未复 , 两界未分 , 即是未定封疆 , 凭何以为要约?彼若吝惜小事 , 轻易远图 , 未能修盟 , 且务通好 。”由上述两封书信可见 , 吐蕃国内对交还三州意见颇大 , 即便贵为僧相也难以弹压此类声浪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归还三州作为会盟的先决条件 , 自此双方会盟的提议正式搁浅 。
唐朝之所以一口咬定必须首先归还三州 , 除了先落袋为安以外 ,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平凉劫盟的阴影 。
德宗初期 , 李适因做太子时与回纥有旧仇 , 一心想联合吐蕃共同对付回纥 。结果被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为诱饵 , 约在平凉川举行会盟大典 。
当时 , 深谙边事的邠宁节度使韩游瑰曾上书直言 , “吐蕃弱则求盟 , 强则入寇 , 今深入塞内而求盟 , 此必诈也!”中唐名将李晟也认为“戎狄无信 , 不如击之” 。但李适拒不纳言 , 被吐蕃军队在平凉川劫盟使、杀唐臣 , 这不但成了李适一生的耻辱 , 也让后世唐朝君臣心里存在着对吐蕃的不信任 。因此 , 在这次谈和之前 , 白居易就曾撰文警告宪宗李纯:“所未归化者 , 其唯西戎乎 。讨之则疲顿师徒 , 舍之则侵轶边鄙 , 许和亲则启贪而厚费 , 约盟誓则饰诈而不诚 。”
等到唐廷君臣发现“今者赞普来意 , 欲以再审此言”时 , 平凉劫盟的阴影迅速让双方本就微薄的信任化为乌有 。既然双方的谈判进入僵局 , 剩下的就是沙场上的较量了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之前 , 唐军受困于机动能力不足 , 只能困守城中 , 面对来去如风的吐蕃骑兵无可奈何 。以至于只能每年焚烧草场 , 通过增加后勤压力的方式 , 阻滞吐蕃骑兵的深入 。即便如此消极的防御手段 , 都引起了吐蕃的不满 , 致书唐朝泾原四镇节度使朱忠亮 , 询问“频见烧草 , 何使如此?”又是白居易代笔回书给吐蕃东道节度使论结都离 , 表示“岁焚宿草 , 盖是每年常事 , 何忽今日形言?”
但随着宪宗连续打败了西川节度使刘辟、夏绥节度留后杨惠琳、魏博节度副使田怀谏 , 尤其是平淮西节度吴元济、讨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之后 , 各地节度慑于中央的权威 , 纷纷将子侄送入长安为质 。
东部军情的舒缓 , 让唐庭逐渐有能力向西调动军队 , 朔方、陇右的防御压力开始缓解 , 并开始进行有计划的主动出击 。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十月 , 吐蕃兵围宥州 。得到消息的唐军纷纷展开救援行动 ,分页标题
唐灵武节度使杜叔良率军北援 , 在定远城与吐蕃阻援部队相遇 , 两军在旷野上展开激战 , 吐蕃军队战死两千余人 , 一位节度副使被俘 。
阻援未果的吐蕃军队 , 面对唐军坚守的宥州无可奈何 , 在城外烧掠之后退去 。不想 , 灵武唐军见蕃军退去 , 竟然来了精神 , 趁机对吐蕃控制的常乐州实施了反包围 , 并攻入罗城纵火焚烧 。其他方向的唐军也没闲着 , 趁吐蕃的注意力都被宥州吸引 , 唐平凉守将郝玼趁机进攻吐蕃占据的原州城 , 在击退了二万吐蕃军队后 , 成功占据了原州城 。
原州这处在两国外交上争端不断的战略节点 , 对唐西部防御体系极为重要 , 唐军占据后立刻驻军固守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同时 , 剑南唐军也在西川节度使王播的率领下 , 攻占了吐蕃的峨和、棲鸡等城 。
元和十三年(818年)的战果 , 已预示着吐蕃军队经过连年的战事其战斗力 , 已经跌落至与唐军持平的状况了 。但吐蕃节度大使并没有察觉 , 几十年来轻松打败唐军的印象 , 依旧牢固地保存在吐蕃将领的头脑中 。这次居然被唐军驱逐 , 令吐蕃边将极为恼火 。次年八月 , 吐蕃节度论三摩、内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儿 , 兴兵15万军队寇关盐州 。
这次 , 吐蕃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事先便制造了大量的攻城器具 , 督促仆从的党项军队 , 围住盐州城后 , 不分主次从四面同时攻城 。但守城毕竟是唐军的强项 , 盐州刺史李文悦亲自登城拼死而战 , 苦守州城27日 , 终于等来了援军 。唐将史敬奉领兵深入大漠绕行至蕃军背后 , 与盐州守军里应外合 , 大败蕃军 , “杀戮不可胜纪 , 驱其余众于芦河 , 获羊马驼牛万数” 。
盐州城下的大胜 , 成了唐蕃国战的终战之篇 , 自此吐蕃边将也明白了 , 谈判桌上弄不来的东西 , 战场上也弄不来了 。
随后 , 以吐蕃钵阐布娘?定埃增为首的主和派占据了上风 , 两国的会盟和谈加快了进度 。

Array|唐宪宗时期和吐蕃虽然以和平为主但是中间也多有曲折坎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过 , 这和宪宗已经没大多关系了 , 元和十三年(818年)后 , 李纯突然迷上了长生 , 结果 , 嗑完了药反而身体每况愈下 , 导致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 , 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 , 韩愈上书劝诫差点被杀 。贬抵潮州的路上 , 韩愈有感而发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 , 也算李纯为唐诗做了点贡献 。
大昭寺门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也叫“长庆会盟碑” , 就是因为两国会盟的时间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而宪宗李纯已于去岁暴毙宫中 , 结束了他十五年前明后暗的皇帝生涯 。
纵观宪宗一朝 , 唐蕃和平是主旋律 , 但向和平迈进的路上坎坷不断 。这其实正是历史的规律 , “和平这种奢侈品 , 通常都以拳脚相加的方式降临 。”也只有拳脚相加后 , 气喘吁吁、鼻青脸肿之余 , 才能认识到它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