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_本文原题: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 , 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以“诗”抗疫 , 第五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启 | 金爵论坛聚焦“全民记录”讲述真实中国 | ......
良渚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里曾记下这样的故事:爷孙二人去海边城市巴勒莫 , 头上正飞过一架飞机 。 那是飞机刚刚被发明出来的年代 , 孩子惊讶地大叫起来 , 让爷爷快抬头看看这长着翅膀的铁鸟 。 可是 , 爷爷却头也不抬地说 , 我对它自有想象 。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我相信 , 良渚人就像这个自信的爷爷一样 , 对很多事物都自有其想象 。 他们会凭着某种先知般的经验去认知并改造这个世界 。
用这种方式去观察五千年前的良渚 , 诗几乎无处不在:播种稻谷 , 就是收获“大地上的粮食”;磨制玉器 , 就是践行“人不学不知道 , 玉不琢不成器”;修建水利 , 就是还原“人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祭天礼地 , 就是感恩“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
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 , 如此 , 都留在了良渚的器物上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谁在五千年前写下了第一行诗?
我一直想 , 世界上的第一行诗究竟是谁写出来的?
时光漫漶 , 我们早已无从探知文明的源头 , 更何况一行看似无用的诗呢?
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内 , 珍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刻符黑陶罐 , 罐身上刻有5000年前良渚先民留下的“天书”——12个神秘刻画符号 。 有人认为是表意画 , 有人认为是原始文字 。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曾对此做出释读 , 认为这是“朱旗践石 , 网虎石封”八个字 , 记录了一次古人捕虎的经历 , 并称此陶罐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其实 , 不管这是一次狩猎的记录 , 还是一场庆典的纪念 , 它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先民们在天地之间的一种热气腾腾的活法 。 穿越五千年漫漫长河 , 我们仍能身临从前的捕虎现场 , 耳边也仿佛响起人们的阵阵欢呼 , 以及猛虎被围困后恼羞成怒的嘶吼 。
甚至 , 我们还能想象有位巫师通灵般地刻下了那八个神示般的符号 , 他想要感谢天地的伟大馈赠 , 也要赞美人类的非凡伟力 。 要知道 , 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个神巫世界 , 而诗原本就是向神祈祷的语言 。 所谓巫者 , 就是知天知地又能通天通地的人 。
诗 , 从来都与这个世界的秘密有关 , 让我们学会张开双眼去观看万物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五千年良渚王国》插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同
所谓诗人 , 就是要有面对简单的事物——比如落日或一只旧鞋子——也有惊讶得目瞪口呆的能力 。 凡人都对日升月落视而不见 , 而诗人却能写下“太阳每天照常升起” , 那是时间不灭的秘密;众生都把前尘往事弃如敝履 , 而梵高却浓墨重彩地画下了一双破靴子 , 那是兄弟不渝的情谊 。 你瞧 , 落日与旧鞋子就是这样获得了新生 。
用这种方式去观察五千年前的良渚 , 诗几乎无处不在:播种稻谷 , 就是收获“大地上的粮食”;磨制玉器 , 就是践行“人不学不知道 , 玉不琢不成器”;修建水利 , 就是还原“人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祭天礼地 , 就是感恩“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在文明的鸿蒙之初 , 诗是一种最纯朴也最珍贵的感受 。 在良渚已经出土的陶器上 , 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刻画符号 , 有的像花像鸟像船 , 有的则类似于甲骨文 , 共有七百多个 。 如果有人能够全部破译出来 , 或许那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史诗:出良渚记 。
先人以刀为笔 , 刻下了与天地万物的对话 , 也刻下了他们在世间最初的惊奇 。
在良渚博物院中 , 我曾经长久地与那只小小的玉鸟对视 。 在从前的良渚人看来 , 天地本来就是不可思议的 , 天有日月星辰 , 地有山川湖海 , 它们都是如何形成的?而生着双翅自由飞行的鸟更是不可思议的 , 它一定能跟神相通 , 它是往来天地之间的信使 。
那只玉鸟代表的正是想象力 , 如同海子当年把海鸥比喻成“上帝的游泳裤”一般 , 我们也可以把玉鸟想象成一只穿梭五千年的飞去来器 。 经由这只玉鸟 , 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才是“惊鸿一现”:纵然历史波诡云谲 , 我们还是留下了存在过的证据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良渚古国至今已经无存 , 全都深埋于疲倦的泥土之中 。 可是 , 良渚文明从来不曾消失 , 它被镌刻在大地上 , 它被铭记在玉石上 , 它被书写在纸页里 , 它被传承在技艺中 。 所以 , 江南人施昕更才会用考古的方式去“写诗” , 他发现了五个黑陶上的刻画符;由是 , 西北人刘斌才会用写诗的方式去“考古” , 他说我们离五千年前只隔着两百人而已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在今日良渚的乡村 , 我也曾惊愕于那些无处不在的水系 。 五千年前 , 良渚人就依山而建傍水而居 , 进出则依靠舟楫河流 , 这与今天的周庄和乌镇几乎一样 , 堪称“江南水乡”最早的雏形 。 可是 , 五千年前的人们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上帝视角?没有无人机也没有激光测距仪更没有大型施工机械 , 他们怎样完成了对河流的改造与适应?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里曾记下这样的故事:爷孙二人去海边城市巴勒莫 , 头上正飞过一架飞机 。 那是飞机刚刚被发明出来的年代 , 孩子惊讶地大叫起来 , 让爷爷快抬头看看这长着翅膀的铁鸟 。 可是 , 爷爷却头也不抬地说 , 我对它自有想象 。 ”
我相信 , 良渚人就像这个自信的爷爷一样 , 对很多事物都自有其想象 。 他们会凭着某种先知般的经验去认知并改造这个世界 。 在他们的眼里 , 鸟的本质无非就是飞行而已 。 那么 , 飞行又怎么会超出想象的范畴?飞行又跟神灵附体的巫师有何不同?
理所当然 , 良渚文化绝不会是在外观上给你震撼的文化 , 而是和所有中国文化类似锋芒内敛的文化 。 正如良渚博物院这幢现代建筑与其周围环境所呈现的那样:抬头可以看到天空笼罩 , 低头可以看到湖水映照 , 内心事物则由你自己观照并且想象 。
在我看来 , 考古就是用历史散落的碎片拼接想象 , 而博物则是用人间散落的物证还原上帝 。 在良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 其实形诸文字并传之后世的诗篇并不多 。 有人说这可能与良渚古城消失得太早有关 , 我倒认为是时间直接压缩了良渚人的记忆 。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 , 是当时长江流域、中国境内乃至整个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功能最复杂最完整的城市文明 。 四千多年前 , 良渚消失于史前大洪水时期 。 良渚文化从未出现在此后任何文献中 , 我们只能为它写一首文明的灵魂挽歌 。
或许 , 这就是诗篇存在的最大意义:在层出不穷的废墟之上唤醒新新顿起的信心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我们是谁?面对苍苍茫茫的良渚 , 在群星闪耀的天空下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 作为单个的具体的人 , 我们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 我们并不比一棵树一块石头活得更久 , 所以我们希望成为不受羁绊的玉鸟 , 穿越时空 , 飞过大海 , 与永恒对视 , 相看两不厌 。
我们从哪里来?面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圣地 , 其实我们还要溯源而上 , 看看比五千年更早的时光里这块土地上还存在过怎样的传奇 , 看看五千年中间的两百代人里都有过怎样的活法 , 所以我们想要不朽却终究打不败时间: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我们往哪里去?在这个数字孪生已被广泛用于从建筑物到喷气发动机的时代 , 一天的信息量就相当于过去的一千年 。 可是我们的悲欢与爱恨并未改变 , 我们还是会在这样的诗行面前热泪双垂: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 , 自难忘 。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
我一直在想 , 究竟什么是文明?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 , 为什么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 , 都伴随着思想争锋和社会动荡 , 都伴随着国家形态与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如果文明的转型必须伴随着流血与暴力 , 这样不惜代价的进步到底又有什么必要?
往小里说 , 良渚就是一处遥远的“美丽洲” , 就是一代代中国人求之而不得的桃花源;往大里看 , 良渚就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之缩影 , 历劫不磨持续发展到今天自有其道理 。 无论是历史的博大精深 , 还是现实的风生水起 , 良渚都是极具代表的中国样板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说:不学诗 , 无以言;不学礼 , 无以立 。 诗和礼 , 其实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就都有了 , 诗是那些与天地万物沟通的符号 , 礼是那些祭拜天地的玉琮和玉璧 。 这两样东西 , 在今天仍然不可或缺 , 那是我们存在的前提和方式 。
诗可以兴 , 可以观 , 可以群 , 可以怨 。 兴是情怀 , 舍身求法;观是判断 , 为民请命;群是担当 , 造福众生;怨是批评 , 主持道义 。 好的文学 , 可以让我们生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分别对应仁义礼智信的中国文化传统 。
礼就是立 , 就是找到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时空座标 , 确认我们的生命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有关 , 与温柔敦厚和勇猛精进的人文精神有关 , 也与四海一家以及天下大同的人文理想有关 , 那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自信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的小鹿
良渚的诗 , 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
我的火 , 首先是一种飞扬蹈厉的理想主义精神 , 它体现在那些“中国经典”之中——
所谓的理想主义 , 就是要有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儒雅文气 , 就是要有一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孤绝勇气 , 就是要有一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湃诗意!
我的火 , 其次是一种薪火相递的文化复兴之梦 , 它体现在那些“中国意象”之中——
从白居易到苏东坡 , 从李太白到杜子美 , 从“春来江水绿如蓝”到“大江东去浪淘尽” , 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不尽长江滚滚来” , 那是纸香墨飞词赋满江的中国!
我的火 , 最终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价值 , 它体现在那些“世界视野”之中——
从大英博物馆珍藏的良渚玉琮 , 到寒山诗影响的美国嬉皮士文化;从甲午海战之后甲骨文和莫高窟的发现 , 到抗战当中施昕更出版《良渚》 , 那是历劫不磨愈挫愈勇的中国 。
生活始终向前 , 灵魂依旧如初 。
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超乎我们想象:始终从内寻找破茧而出的勇气 , 总能从外获得自我更新的动力 , 从来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分页标题
耐住性子来读诗吧 , 也许我们从中能体味到:良渚的过去 , 就是中国的过去;良渚的现在 , 就是中国的现在;良渚的未来 , 也是中国的未来 。
日月在天 , 人间伏虎——或许 , 这就是良渚五千年前的第一行诗 。
一句诗的份量 , 有时大过整个世界的喧嚣 。

文学报|我们在这世间最初的惊奇,许多都是缘于良渚的“飞鸟与鱼”
本文插图
《良渚的诗》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配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