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格曼|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


_本文原题: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
幸福是人的最完美的境界 , 同时也是所有的人都想达到的美的顶峰 。
幸福是个十分美好的词儿 , 从春节家家户户的祈福 , 到古往今来哲学家、思想家的探讨 , “幸福”都在温暖、激励无数的人们 。 什么是幸福呢?却又或语焉不详 , 或众说纷纭 。
塞利格曼提出人的幸福的标志就是蓬勃人生 , 要达到蓬勃人生 , 就要有五个基本元素 , 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成就 。
在合乎德信的前提下 ,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 重要的是现实活动 , 用我们的日常用语说 , 就是要“做” , 要实践 。 幸福感很主要的是在参与、在实践中获得的 。
成就是一个整体性的观念 。 以学生的学习说 , 知识的获得 , 技能的掌握 , 情感的陶冶 , 都是学习成就的内容 。 对于教师来说 , 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有目的的活动 , 在这样的美德行为中 , 师者之心——情怀 , 师者之脑——思想 , 师者之手——本领 , 这些生命的内涵都得到充实和发展 。 具有了这样的内在完整性 , 才可能幸福像花儿一样 。
......
何为幸福?幸福在哪里?作者|杨九俊
幸福是个十分美好的词儿 , 从春节家家户户的祈福 , 到古往今来哲学家、思想家的探讨 , “幸福”都在温暖、激励无数的人们 。 什么是幸福呢?却又或语焉不详 , 或众说纷纭 。 本文仅提出考察幸福的四个维度:道德力、参与性、快乐度、成就感 , 以就教关注幸福教育、践行幸福教育的同行 。

塞利格曼|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
本文插图
道德力
关于幸福的探讨 , 历史上大致有感性、理性、功利性、神性数股源流 。 感性主义幸福观把趋乐避苦当作人生的本质追求 , 认为人们要活在当下 , 要享受肉体的快乐 。 这种观点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受到猛烈的抨击 , 恰如赫拉克里特指出:“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 , 那么就应当说 , 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 ”感性主义幸福观虽不属主流 , 但事实上仍然有广泛影响 , 不时风靡一时的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等等 , 都是这股源流的沉渣泛起 。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 , 感性主义虽不可取 , 但幸福与感性是有关系的 。 幸福本应是生理、心理、伦理的统一 , 生理、心理都是属于具象的“身” , 幸福是离不开“身”的愉悦、快乐的 。
理性主义幸福观则是从伦理角度入手的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 在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柏拉图是反对快乐与幸福纠缠在一起的 , 他推崇至善作为最高理念 。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观念活动 。 至此 , 理性主义幸福观在思想史上占有主流位置 , 这一流派强调幸福符合德性 , 追求至善 。 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结尾所说:“有两种东西 , 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 , 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 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 ”又如阿奎那所说:“幸福是人的最完美的境界 , 同时也是所有的人都想达到的美的顶峰 。 ”
沿着这样的思想流脉讨论幸福 , 似乎应当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 , 何谓“德性”?幸福的伦理意义 , 就是符合德性 , 德性是指具有理性的人能决定自己的行动 , 一个人有了行善的意念和准备 , 并开展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现实活动” , 产生了效用 。 这种行为多次反复 , 习惯成自然 。 如阿奎那所说:“人善的德性是使一个人的善行达到完美的一种习性 。 ”
第二 , 什么是“至善”?德的内涵是善的 , 是走向至善的 , 斯宾诺莎等人曾讨论“至善”的含义 , 儒家也十分推崇“至善” , 综合起来看 , 至善是对永恒价值、终极意义的追求 , 至善是可以达到人的品性、品格的境界的 , 而这种品格、品性是符合自然事物发展规律 , 走向天人合一的 , 至善可以看作精神的苹果 , 是可以分享 , 可以衍生的 。分页标题
第三 , 德性规范下的幸福 , 是不排斥“身”的快乐的 。 斯宾诺莎不排斥物质幸福 , 他认为是要有合理限度 , 不完全排斥情欲 , 只是要克制 , 而且以为“幸福”不是德性酬报 , 而是德性本身 , 并且认为追求幸福自然就克制了情欲 。
【塞利格曼|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第四 , 追求至善 , 践行至善 , 也是可能给人带来身心快乐的 。 有学者研究 , 《论语》中没有一个“福”字 , 《孟子》《庄子》中出现“福”字 , 也只是引用和评论 。 儒家对幸福的理解和表达多用“乐”字 , “饭蔬食 , 饮水 , 曲肱而忱之 , 乐亦在其中矣 。 ”“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 , 又有春风沂水、孔颜乐处等等 , 主要是表现一种生命境界 , 但也是包含身心 , 特别是心理层面的愉悦感受的 。
除了感性主义、理性主义幸福观 , 历史上乃至今天的现实生活中 , 还有功利主义幸福观和神性主义幸福观 。 功利主义幸福观是计算也必然计较苦与乐的价值 , 尽管他们也追求让最大多数人幸福 , 但本质是个人主义的 。 神性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来自上帝 , 热爱上帝就能得到幸福 。 这些观念都有其存在价值 , 我们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 。 如果我们不把上帝看作是对象化的存在 , 而是心中追求的终极目标 , 如果我们寻找使命感 , 把工作从饭碗、事业提升到使命层次 , 那么我们的所为就有了“神性”的光泽 , 教育就成了神圣的事业 。 在现实生活中 , 挣脱个人主义的樊篱 , 为大多数人着想 , 有一定的功利考量 , 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 总之我们是在道德的律令下 , 追求生理、心理、伦理的统一 , 追求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当时间流转到新的世纪之交 , 人们发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和兴起 , “幸福”有了更高的关注度 。 特别是塞利格曼提出幸福2.0 , 似乎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更为清晰了 。 塞利格曼提出人的幸福的标志就是蓬勃人生 , 要达到蓬勃人生 , 就要有五个基本元素 , 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成就 。 塞利格曼的幸福1.0有三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 拥有这三个元素 , 意味着享有满意的生活 。 而他的幸福2.0则将目标调整为使人生丰盈蓬勃 。 无论幸福1.0 , 还是2.0 , 意义都是其要素 , 如果我们按照生理、心理、伦理的分析框架 , 意义则是伦理的 , 当然不仅是意义 , 比如人际关系、成就也有伦理维度的涵义 。 仅从意义说 , 塞利格曼说 , 他强调有意义的人生 , “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 , 并为之奋斗 。 ”
积极心理学倡导“寻找使命感” , 也就是追求意义的实现 , 转换到前面的语境中 , 就是追求至善 , 向着真善美努力 。 这在幸福的诸要素中 , 应当是灵魂 。 因此 , 合乎德性 , 具有道德的力量 , 应当成为我们理解幸福要素的首要和统率 。

塞利格曼|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
本文插图
参与性
在合乎德信的前提下 ,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 重要的是现实活动 , 用我们的日常用语说 , 就是要“做” , 要实践 。 幸福感很主要的是在参与、在实践中获得的 。
第一 , 增进幸福的主要途径是目的性活动 。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 遗传、环境和目的性活动是决定幸福的三大因素 。 双生子的研究表明 , 幸福的个体差异大约有一半可以归结到遗传因素 。 幸福的个体差异大约10%可以归结到环境 , 即生活境况 , 剩下的40%可以归结到目的性活动 。 因而 , 想做一个幸福的人 , 就应当很好地规划并实践有目的性活动 。
第二 , 增进幸福的目的性活动应当是美德行为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真正的幸福不是源于满足欲望 ,而是源于良心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 。 因此 , 关于美德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 美德主要分为六种类别:①智慧 , 这是关于获取并运用知识的 , 其优势在创造性、好奇心、思维开阔、热爱学习、有洞察力 。 ②勇气 , 即顶着内外部压力完成目标的意志 , 其优势在本真、无畏、有毅力、热忱 。 ③仁慈 , 即善良 , 懂美 , 有社会性智力 。 ④正义 , 在公平、领导力、团队合作方面具有优势 。 ⑤克己 , 宽容、稳重、谨慎 , 能自我调节 , 具有预防原罪的优势 。 ⑥超然 , 会欣赏 , 感恩 , 幽默 , 虔诚 , 抱有期望 , 具有让心灵与宇宙相连的优势 。 ⑦人的现实活动应当主要是涵育美德和表达美德 。分页标题
第三 , 在美德表达的活动中 , 人们应当作为行为的主体 , 有着高参与度 。 比如知识的学习有旁观者和参与者两种姿态 , 在旁观者知识观的视角 , 学习者是被动的 , 是主客两分的;而在参与者知识观的视角 , 学习者是主动的 , 是主客融合的 。 有人认为 , 前者人们仅仅是生存 , 后者人们才是生活 , 也才能有幸福感 。 塞利格曼提到的积极情绪和投入与人们的主动投入都是有关联的 。
第四 , 这种高参与度的实践活动追求主体力量的充分发挥 , 我一度曾经把自由度作为衡量幸福感的一个指标 , 现在想来 , 自由应当是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内涵 , 人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自由 , 主体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 才可能创造性工作 。 这里应当包括塞利格曼“投入"元素的主要内容 。 塞利格曼说 , 投入与创新有关 , 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 , 时间好像停止 , 自我意识消失 。
物我两忘 , 主客一体 , 从审美角度看 , 完全进入了一种高峰体验 。 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曾引用一位毕生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的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的话说:“人类最好的时刻 , 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 , 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 ”这里还包含着目标实现的挑战性 , 即这个活动是有意义的 , 是具有难度的 , 这个难度是可以通过自身充分发挥的能量克服的 。 正是目的和挑战 , 使行为主体在目标达成中享有满满的幸福感 。

塞利格曼|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
本文插图
快乐度
快乐是幸福最显性的标志 , 仔细推敲一下 , 我们日常生活中“快乐”的用语和幸福理论的“快乐”并不完全对等 , 快乐的关联性研究也有待深入 。
第一 , 要从比较完整的意义上理解快乐 。 在日常生活中 , “快乐”和“高兴”几乎可以互换 , 但在幸福理论那里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 查百度对“快乐”的解释:快乐是一种情绪 , 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 塞利格曼所说的积极情绪 , 主要指快乐 , 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 。 可以认为快乐是正向的积极情绪的总称 。 它可能是具象的、有形的 , 塞利格曼等人曾用“杜乡的微笑”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感 。 “杜乡的微笑”这一命名是用来纪念发现它的法国人杜乡 , 指的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 微笑时嘴角上扬 , 鱼尾纹出现 , 而牵动这些地方的肌肉非常难以用意志加以控制 。 长期的跟踪研究表明 , 有着“杜乡的微笑”的女人们 , 往往会拥有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 。 快乐又可能是无形的、抽象的 , 比如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里 , 人们安宁、平和 , 有安全感、舒适感 , 未必就有多少感性的表达 。 快乐可能是一时的 , 也可能是持久的 。 我们某个有目的的活动做成了 , 感到快乐 , 如果没有“下回分解” , 到此为止 , 快乐也就消失了 。 如果我们从“有意义的人生”来规划 , 我们快乐的情绪伴随德性引导的实践活动 , 我们就可能获得愉悦的人生 。 “快乐不是奢侈品 , 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 ”百度对“快乐”的阐释 , 也提及马克思的观点 , 马克思认为快乐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 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 , 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 可以认为 , 幸福理论所说的快乐 , 包括了甚至主要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我来到这个世界 , 为了看太阳 。 ”积极向上 , 豁达开朗 , 构成生命的底色 。 “素以为绚兮” , 开启幸福人生的旅程 。 “杜乡的微笑”成为幸福的标志 , 也是基于幸福人生的考察 。

塞利格曼|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
本文插图
第二 , 快乐是主体与他物、他人融为一体而生成的积极感受 , 在上引马克思论述前的一句话是:“快乐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的心理状态 , 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 , 人性的实现 , 他人的生命 , 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 。 ”这里一方面强调主体人格参与到对象之中 , 一方面说明与他物、他人的关系是快乐与否、幸福与否的重要观照度 。 塞利格曼曾提及 , 有人要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用两个字来描述积极心理学是讲什么的 , 他的回答是“他人” 。 这大概也是塞利格曼把“积极的人际关系”当做幸福基本要素的缘由 。 我在阅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时 , 每每为帕克·帕尔默描绘的教学的天堂场景所感动 。 帕尔默希望在个人意义上出神入化地理解学科 , 他认为学习的共同体 , 是师生共同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 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课程的核心知识、核心价值 。 在共同体中 , 它如同能燃烧的篝火 , 把围坐的师生给照亮了 , 温暖了 , 而燃烧者正是师生 , 特别是学生 。 孩子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一体的境界中油然生出愉悦 , 感受幸福 。 与他人的关系更是如此 。 百度解释快乐 , 列举到一些快乐的获得方法 , 大都是讲积极的人际关系 , 比如乐于助人 , 分享 , 与别人愉快相处 , 保持幽默感 , 学会宽恕 , 有知心朋友 , 学会合作等等 。 我描述理想的课堂时 , 曾化用过两句诗:“快乐不在课本里 , 而是在你和我的眼神里 。 ”我也曾用“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意象赞颂幸福的老师 , 曾用“让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描绘对幸福学校的期望 , 这些也都是指向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环境 。分页标题
第三 , 从整体的视角看 , 快乐人生包含了痛苦 。 贝多芬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 , 就是为了痛苦与欢乐而生的 , 几乎可以这样说 , 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 ”我们脑海里随时可以闪现的一个个英雄豪杰 , 其人生历程都可以佐证这句话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幸福的人生感受也不是一味甜到底的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苦涩的经历往往会成为幸福人生的有机组成 。 这里要认识的 , 一是意义感 , 认识美德行为的意义 。 为了目标达成必须刻苦、辛苦甚至痛苦;二是主动性 , 作为一种主体的自觉行为 , 可以以苦为乐 , 化苦为乐的 。
第四 , 在幸福人生中 , 积极情绪的复原力至关重要 。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 , 怎样从逆境中走出来 , 去重新铸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 关键在心理复原力 。 何况还有人由于性格和境况的原因 , 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 对现实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 积极心理学对从习得性无助中解脱出来 , 从逆境中实现心理复原 , 提供了不少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 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 我想 , 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 可能培育成长型思维是比较对路的 。 成长型思维在2018年度美国的教育热词中排到第一位 。 成长型思维是相对固定型思维而言的 , 固定性思维指的是碰到挫折和困难 , 就表现出习得性无助 ,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坚强和坚韧 , 采取积极态度 , 通过专业的努力 , 去有效地化解困境 , 扭转局面 , 享有成功 。 这尽管是在教育语境中的话题 , 对于人生的讨论也是不乏普遍意义的 , 幸福理论主张将创伤转变为成长 , 说的是同样的意思 。

塞利格曼|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
本文插图
成就感
塞利格曼把成就作为幸福的要素之一 , 我非常欣赏 。
第一 , 成就是幸福的重要标志 。 对一件事情来说 , 成就意味着成功;对一生来说 , 成就人生意味着终极追求的完美实现 。 在一定意义上 , 有了成就 , 就有了幸福感 。 在日常生活中 ,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千难万苦 , 大功告成 , 于是幸福感油然而生 。
第二 , 成就是走向新的成就的动力 。 我们不反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 , 比如前面谈及的成长型思维 , 谈到的心理复原力 , 都是对此的认可 。 但也应该看到 , 成就也可能或者更可能是新的成就之母 , 我们的人生总是在“目标一实现”螺旋式上升中前行的 。 我们总是通过一个个有限目标去获得更高的目标 , 走向无限的 。
第三 , 成就的实现需要刻苦努力 。 塞利格曼给成就一个公式 , 成就=技能X努力 。 按照塞利格曼幸福理论 , 在美德行为中 ,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扎扎实实掌握 , 在实践中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 , 因为自动化速度上来了 , 则省出时间去筹划更重要的事情 , 去创新发现 , 这样的快慢转化 , 相得益彰 , 则可以取得更好的成就 。
第四 , 成就是一个整体性的观念 。 以学生的学习说 , 知识的获得 , 技能的掌握 , 情感的陶冶 , 都是学习成就的内容 。 对于教师来说 , 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有目的的活动 , 在这样的美德行为中 , 师者之心——情怀 , 师者之脑——思想 , 师者之手——本领 , 这些生命的内涵都得到充实和发展 。 具有了这样的内在完整性 , 才可能幸福像花儿一样 。
本文选自《幸福教育的样子》第四集:行板如歌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