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固收团队是如何践行“风险收益比”理念



|东方红固收团队是如何践行“风险收益比”理念
本文插图
导读:在访谈基金经理的时候 , 越来越多人把公司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 。 许多财务数据上的体现 , 是一种相对滞后的结果 , 这个结果背后的本源 , 都是人 。 同样的 ,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 , 投资收益也是一种结果 , 这个结果也是由公司内部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的 。
作为国内顶尖的价值投资机构 , 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固定收益投资团队也秉承了价值投资的文化和投资理念 。 事实上 , 由于刚性兑付打破 , 以及债券投资固有的风险滞后的特点 , 固定收益的价值投资从某种意义上比权益类的价值投资更重要 。 背后的原因是固定收益资产的信息不对称比股票投资更严重 , 容易产生“非对称风险” , 对管理人价值观的要求更高 。 由衷的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 , 虽然有时会不利于资产管理机构的短期利益 , 但长期则是能带来良好的口碑和真正的价值 。 今天 , 我们也从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视角 , 来看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固收团队是如何真正为持有人创造长期价值的 。
管理风险而非收益
相比股票 , 固定收益投资有很强的“非对称风险”特征 , 一旦出现风险就是0和1的区别 , 这让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 东方红资产管理认为 , 固定收益领域的风险是滞后的 , 收益都是显露在表面 , 而风险是隐藏的 。 从一个产品的过往业绩中并不能看清楚组合到底承担了多少风险 , 特别是对于并不专业的普通持有人来说 , 面临更大的信息不对称 。 可能有些产品表面上能提供超过20%的收益率 , 但是大家看不清楚这个收益率背后对应什么量级的风险 。
从持有人利益出发 , 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固收团队并不以追求某几个产品的高收益为目标 。 少数产品的高收益可能来自承担了比较大的风险 , 只是有些风险可能短期没有表现出来 , 或者在其他产品中释放了 。 在和东方红固收团队负责人饶刚的访谈中 , 他明确提出判断固定收益投资能力不能看那个表现最好的产品 , 要看团队中表现最差的产品 。 东方红旗下很多固收类产品的三年期业绩在同类排名中都是居前的 , 截至目前 , 所有产品也都能够给客户带来正回报 。
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所统计报告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东方红资产管理旗下固定收益类基金最近3年的绝对收益率达到16.73%,在102家基金管理人中位居第18位 。
过去 , 固定收益的投资风险不大 , 市场在鼓励冒险 。 然而从2016年开始 , 固定收益行业出现了各种风险事件 , 去伪存真 , 市场才看清谁才是真正的“裸泳者” 。 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债灾” , 以及2018年开始的刚性兑付打破 , 在这个过程中 , 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固收团队较早通过基本面研究规避了风险 。
从投资目标上看 , 东方红固收团队并不追求明星基金经理模式 , 不希望基金经理为了短期的业绩去冒风险 , 而是在收益上 , 追求平均的分布 , 希望能够积小胜变大胜 , 而不是来自某个阶段的短期投资 。
超额收益来自深度研究
控制风险并不意味着就不追求收益 , 东方红资产管理固收团队的理念是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 随着2018年刚性兑付的打破 , 固收收益投资通过深度研究获得的Alpha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 东方红一直很重视信用研究 , 在经历了债券市场牛熊周期考验后 , 建立了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严谨的风险控制机制 。
基本面的深度研究一直是东方红资产管理的传统 , 无论是权益团队还是固定收益团队 , 都非常看重自下而上的公司研究 。 随着整个固定收益行业的Beta收益趋弱 , 信用债的研究和股票越来越像 , 不同企业之间会产生巨大的分化 , 进入一个新的Alpha时代 。
在东方红内部 , 有非常强大的信用团队 , 饶刚是国内最早建立信用团队的基金经理 。 对于任何没有看清楚的品种 , 即便评价再高 , 收益率再诱人 , 他也坚决不会去买 。 宁愿错过 , 也不要去买一家没有研究清楚的公司 。分页标题
东方红固定收益投资团队建立了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 , 将债券进行1-10档不同的分类 , 跟踪判断行业周期动态、企业整体杠杆水平、现金流、债券期限匹配等 , 对信用特征进行研究 , 在获取稳定票息收益的同时 , 寻求信用定价变化所带来的超额收益 。 研究人员通过频繁的调研、路演、交流 , 把握发债主体信用资质变化 , 积极把握投资机遇 。
不以管理规模为目标
表面上看 , 资产管理机构是通过赚取客户的管理费为收入来源 , 那么理论上资产管理机构应该有巨大的冲动把管理规模做大 。 然而 , 东方红的发展一直不以规模为目标 , 无论是权益投资团队还是固定收益团队皆如此 。 作为固定收益团队的负责人 , 饶刚曾经在此前访谈中告诉我们 , 管理规模是一个结果 , 并不是目标 , 如果把规模作为一个目标 , 会导致投资的环节变形 , 逼迫团队去赚一些快钱 。 这些快钱可能短期看未必有什么坏处 , 但是长期会影响一个团队的价值观 。
我们看到 , 饶刚带领的东方红固收团队在2016年的下半年有一些改变 。 早在2016年上半年 , 整个东方红固收团队就已经管理了800亿的规模 , 基本上都是来自大银行的专户产品 。 到了2016年下半年 , 饶刚开始思考布局固收+业务 , 不断完善产品线 , 在前期布局几年中 , 东方红固收团队一直对规模保持“克制” , 没有盲目扩大管理的规模 , 等到2020年整体投研框架已经搭建完毕后 , 才开始扩大规模 。
可能对于绝大多数资产管理公司来说 , 扩大管理规模是难以抵御的诱惑 。 在东方红资产管理 , 他们追求的是规模“滚雪球”——长期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 , 形成很强的客户信任度 , 保持管理规模的稳步向上 。
这也是用一种实际行动在践行价值投资 , 懂得延迟满足 , 不追求短期的利益 。 任何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相比 , 都可以说微不足道 。
文化统一、高效协同的团队
团队文化是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另一个特点 , 整个公司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团队文化和价值观 , 形成了可传承的投资理念 。 团队负责人会把绝大多数时间用来搭建和培养团队上 , 东方红固收团队已经配齐了从公募基金、私募产品、信用评级、宏观研究和可转债研究的诸多资深专家 , 现有核心投资经理20人 , 平均从业经验10年 , 包括曾多次荣获中国基金业金牛奖的胡伟、在银行资管领域深耕多年的侯振新、拥有多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的纪文静、在信用风险评估领域颇有建树的陈觉平、专注宏观策略和可转债研究的孔令超、对债市有深入理解且投资管理经验丰富的蒋蛟龙等等等 。 经过观察 , 我们发现东方红资管的固收团队有几个特点:
第一 , 统一的文化和投资理念 。 长期收益导向 , 客户利益为先的观念根植于每一个团队成员心中 。 大家都追求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 , 净值的稳步增长才能为客户带来收益 。
第二 , 合理的考核机制 。 长期目标必须要有合理的考核机制匹配 , 如果两者不匹配会导致行为和目标的互相冲突 。 东方红对固收基金经理一个相对较长的考核周期 , 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 , 更多参考夏普比例 。 相对收益的排名考核占比很低 , 因为相对收益排名这种考核容易导致基金经理的博弈心态 。
第三 , 价值观统一 , 能力多元化的人才结构 。 团队不断引进行业中优秀的人才加盟 , 既有来自专业评估机构的核心人才 , 有来自金融机构的资深投资交易人员 , 还有来自研究机构的宏观经济研究人才 , 每个人在各自的负责范围尽力做到最好 , 每个基金经理管理自己的基金 , 但是每个基金经理背后有团队、有很多研究员支持 , 多元经验的融合 , 互补互助 , 发挥协同效应 。
注重产品和客户的匹配
过去十年 , 资产管理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产品收益和客户收益并不匹配 。 资产管理人取得了很好的超额收益 , 但是基金持有人并没有赚到钱 。 一方面 , 基金持有人对于购买的产品特征没有清晰了解 , 大多数是在某一类资产表现很好的时候大量购买 , 把这个产品过去的收益简单线性外推 。 同时 , 忽视了某些产品的风险特征(最典型的就是权益类产品的高波动) 。 另一方面 , 许多产品并没有明确的投资风格和风险特征 , 最终呈现的特征是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 。分页标题
我们认为 , 一个好的产品必须要有“同理心” , 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 了解客户是基于什么原因购买这样的产品 , 如何让客户赚到钱 。 东方红资产管理在这一点上 , 长期以来一直有思考 , 并且不断实践总结——无论是权益产品还是固收产品 , 东方红的投研团队首先是从客户的利益出发 , 帮助客户最大化获得产品的收益 。
东方红的固收团队 , 对于每一个产品都从“为客户负责”的态度出发 。 比如说 , 对于传统的债券型产品 , 东方红的投资目标是不要亏钱 , 毕竟买这些债券型产品的客户大多风险偏好不高 , 他们并不是冲着高收益来的 , 那么基金经理的首要目标是规避风险 , 而不是拿客户的钱去冒险 , 为自己赢得排名 。
对于时下火热的“固收+”产品 , 东方红资产管理的饶刚告诉我们 , “固收+”产品中的股票和债券的仓位都必须由固定收益部门统一管理 , 这样才能对产品的波动率、风险控制、产品收益特征有更好把握 。 更重要的是 , 统一管理便于最终为产品负责 。 “固收+”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股债混合 , 否则完全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内部FOF组合解决 , “固收+”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 , 找到波动和收益之间最好的平衡 。 只有通过体系化的研究 , 才能把握多少波动率 , 对应怎么样的收益水平 。 每一个点的波动率降低 , 都是要支付“代价”的 。 东方红的固收团队设计了基于回撤风险的不同产品线 , 从2%到5%以上都有 , 那么不同幅度的回撤控制 , 也对应不同的收益目标 , 更好的匹配客户投资目标 。
通过产品分层 , 更好匹配用户的风险收益偏好 , 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客户长期持有 , 而长期持有恰恰就是获得基金产品收益最关键的要素 。
共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
我们一直认为 , 投资中的收益来自价值创造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 , 整个经济体是不断增长和进步的 , 优秀的企业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 创造价值 。 基金经理通过把钱投给优秀的企业 , 获得这些优秀企业创造的价值 , 这一部分价值最终转化成投资收益 , 并且分配给基金持有人 。 拉长时间看 , 优秀的基金经理在不断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 ,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环节 。
对于我们普通持有人来说 , 把更多的钱交给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 , 也是在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 。 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 , 会把“价值创造”放在第一位 , 价值观的内核是践行一种“善”的策略 。
在投资中我们一直说要做“时间的朋友” ,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时间的朋友 , 许多还是时间的敌人 。 只有不断的价值创造 , 才是时间的朋友 。 东方红资产管理是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优秀资产管理公司 , 把长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 不被短期利益所诱惑 , 以期不辜负持有人的信任 。
投资是一个“赢得输家的游戏” , 把长期放在第一位 , 那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 点拾投资希望帮助基金持有人理解长期投资 , 并且把钱交给那些值得信任的资产管理人!
- end -

|东方红固收团队是如何践行“风险收益比”理念
本文插图
安 昀 | 鲍无可 | 曹 晋 | 曹文俊 | 陈璇淼 | 陈 媛
陈立秋 | 程 洲 | 崔 莹 | 董伟炜 | 杜晓海 | 付 斌
费 逸 | 方钰涵 | 高兰君 | 刚登峰 | 葛 晨 | 顾耀强
光 磊 | 郭 敏 | 郭 锐 | 郭 堃 | 韩 冬 | 郝旭东
郝 淼 | 何 帅 | 洪 流 | 胡昕炜 | 胡鲁滨 | 胡宜斌
黄 峰 | 姜 诚 | 纪文静 | 匡 伟 | 劳杰男 | 雷 鸣
李德辉 | 李 琛 | 李晓西 | 李晓星 | 李元博 | 李玉刚
李健伟 | 李佳存 | 李 巍 | 李晓星 | 李 竞 | 梁 浩
梁 辉 | 梁 力 | 刘 斌 | 刘 辉 | 刘格菘 | 刘晓龙
陆 彬 | 陆政哲 | 陆 欣 | 罗春蕾 | 吕越超 | 楼慧源 分页标题
马 翔 | 潘 明 | 蒲世林 | 齐 皓 | 祁 禾 | 秦 毅
丘栋荣 | 邱 杰 | 饶 刚 | 石 波 | 沈 楠 | 史 伟
是星涛 | 孙 伟 | 汤 慧 | 王 俊 | 王 培 | 王 栩
王延飞 | 王宗合 | 王克玉 | 翁启森 | 吴 星 | 吴丰树
【|东方红固收团队是如何践行“风险收益比”理念】伍 璇 | 谢振东 | 徐志敏 | 徐 成 | 许 炎 | 杨 栋
杨 浩 | 杨 瑨 | 杨锐文 | 叶 展 | 于 洋 | 袁 宜
袁 航 | 张东一 | 张 峰富国| 张 峰农银汇理| 张 锋
张 晖 | 张 慧 | 张延鹏 | 张迎军 | 张益驰 | 赵晓东
郑慧莲 | 郑 磊 | 郑巍山 | 周应波 | 朱 平 | 朱晓亮
左金保 | 赵 蓓 | 邹 曦 | 周 良 | 周雪军

|东方红固收团队是如何践行“风险收益比”理念
本文插图

|东方红固收团队是如何践行“风险收益比”理念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