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娱|两大女性群像剧串戏,“她经济”时代下女性剧正在告别大女主?
本文插图
文|零壹
今年夏天 , 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开始 , 内地影视娱乐终于开始重视熟龄女性美的展现 , 女性向市场拓展了新的表现形式 , 也激发了超乎预期的传播效果 。
近日《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同档热播 , 分别聚焦于二十岁、三十岁两个年龄门槛的女性生活 , 特定年龄段下的女性群像在剧中分别得到展现 。 这两部剧上线以来 , 以各种角度的热搜实现了接近“霸榜”的讨论热度 , 其中《三十而已》目前豆瓣评分达到8.1分 , 评分人数超过3万 , 基本实现了稳定的高口碑 , 《二十不惑》评分7.3分 , 热度也是居高不下 , 但同时出现了“番位”的争论声音 。
本文插图
《三十而已》第九集中 , 两部剧居然还来了一场彩蛋式的“串场” , 几位三十岁的姐姐来到了《二十不惑》中几位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现场 , 看着“后浪”们感叹自己的年轻时光 。 同为柠萌影业出品的两部剧以这样的方式达成了微妙的联结 。
本文插图
两部女性群像剧以聚焦不同年龄层的方式各自赢得市场 , 更上一层说 , 制作方也通过分别布局达成了对不同受众群体内容的把控 , 达成了“1+1大于2”的市场效果 。 从内容题材角度来说 , 《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背后 , 或许也是“女性向”剧集更进一步向现实主义靠拢的新信号 。
不同年龄、“不完美”女性背后的现实主义底色 二十岁 , 已经成人 , 性格也基本成型 , 但大学还没毕业 , 社会中的种种尚未形成真正具象化的压力 , 青春特有的烦恼之外 , 青春年少的人生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 , 大都二十岁的少年少女 , 多少有一种“我”即是世界的朝气在 。
三十岁 , 在社会磨炼了几年 , 或是走进了婚姻殿堂 , 或是在职场中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 都市女性在这一时间段的“自我怀疑”情绪渐浓 。 在《三十而已》的一个特辑中 , 导演说:“对现代人来讲 , 在任何一个年龄其实都有焦虑 , 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焦虑来源于对自己不够完美的反复确认 。 ”
“创造不完美女性的形象 , 只是为了让观众看到 , 不完美才是常态 。 ”从这句话里 , 其实就能理解《三十而已》三位主角的人物基石所在 。 基于不完美是常态所产生的真实感 , 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熟悉缺憾 , 其实是所谓“大女主剧”中缺失的一点 。
国内前些年流行的“大女主剧” , 往往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女性角色 。 “她”往往必须强大、专情、善解人意、高智商又善良温情 , 她们最终往往在剧中成了帝王的爱人 , 归根结底还是通过男性的强大来表现女性的价值 , 所谓的“大女主”其实往往格局小的很 。
本文插图
《三十而已》和《二十不惑》这样的女性群像剧 , 最让人觉得舒服的一点就在于不试图去塑造不真实的完美角色 。
《三十而已》中尤其明显:江疏影饰演的王漫妮是个销售好手 , 她凭借自身实力和观察力工作上游刃有余 , 但也面临着身体病痛、同事排挤 , 她跟父母许下30岁不买房就回老家的话 , 却又在都市里租着7000一个月的房子“月光” , 过着自己“精致穷”的生活 。
本文插图
童瑶饰演的顾佳是最接近普遍意义上完美的角色 。 但细究之下 , 不难发现顾佳人设上的焦点在于她的“高标准”、“高追求”与她身边人格格不入产生的压力感——如果一个目标是100 , 一个则认为90就是最好的 , 那么前者给后者带来的压力是必然的 。 这往往称不上“对错” , 而是一种与他人目标的“错位” , 越是亲近的人 , 越容易被这种错位所伤害 。 顾佳从一个橘子嗅出小三的苗头 , 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幼儿园搬家买房 , 混迹上流太太圈 , 为了孩子出手打人 , 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设背后 , 其实也同样有着自己看不破的生活迷局 。
本文插图
毛晓彤饰演的钟晓芹过着最普通的生活 , 上班打卡 , 下班追剧 , 自己养猫 , 老公爱养鱼 , 两个人各玩各的互不干扰 , 追剧大结局了两人反而没滋没味……钟晓芹有一种长不大的小孩气质 , 但也难免碰到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 随着年龄而来的父母压力 , 夫妻感情 , 自身价值感的缺失 , 浑浑噩噩过了三十年的钟晓芹要面对的 , 也是时下许多人可能会面对的问题 。
【读娱|两大女性群像剧串戏,“她经济”时代下女性剧正在告别大女主?】
本文插图
在实际表现上《二十不惑》更轻快、阳光 , 同寝室四个女孩有追星少女 , 有游戏宅人 , 有外冷内热的女神 , 一开始的矛盾也不过是“借钱不还”、“蹭饭的狐朋狗友”、“宿舍晚上几点关灯”等让过来人会心一笑的话题 。 相较于《三十而已》的深刻和沉重 , 《二十不惑》更试图循序渐进表现出“人生转折点”的现实 , 家境优渥、生活学习却磕磕绊绊的罗艳、段家宝 , 气场隔离的梁爽 , 普通人写照的姜小果 , 都在剧中迎来了只属于这个年龄的烦恼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三十而已》的成功 , 更在于目标明确且表现方式得当 。 前者在于 , 这部剧有一个基于年轻层的明确主题 。 在此基础上 , 《三十而已》并不期待通过过于跌宕起伏以至于狗血的剧情安排和人物设计来推进剧情——这其实是之前有关家庭、女性群像的《都挺好》和《欢乐颂》被诟病较多的问题 , 《三十而已》其实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作品 。
全覆盖?多年龄层布局的行业启示 女性几乎是全部视频平台剧集、综艺的消费主力 , 因此对女性市场的挖掘 , 对女性用户内容需求变化方向的紧密跟随 , 一定是内容创作者们必须重视的 。
《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共同让“女性剧”的制作方式升级了一把 。 不用喊口号的方式去过多营造“爽文”式的G点 , 或许是《三十而已》得以受到多数好评的潜在原因 。 在人设上更重视客观、真实 , 她们不再是建立在男性附庸基础上的女性形象 , 创作者们用独立人格的思考方式 , 把握住了目标人群真正在意且思考过的现实人生问题——那些已经三十或者将要三十岁的观众们其实也能想到 , 自己是否也在面临同样的困局?
《三十而已》并不像它的标题那样简单 , 用 “而已”两字或者朋友圈鸡汤式的“大龄怎么了”覆盖一切 , 而是用多个视角真实反映了年龄在现实中的作用力 。 无论是北漂沪漂的工作狂人 , 还是老公事业有成的全职主妇 , 又或是被呵护长大的城市土著 , 三十岁给她们带来的问题根本上在于“可能性”的逐渐“收缩”——
三十岁了 , 很多事情都倾向于变成“就这样吧”她们逐渐不敢任性、随意、无所谓 , 因为身体和社会都在挤压她们的空间 , 都在用既定的社会公约限制她们的未来 。 而她们最后也逐渐明白 , 有些问题不在于对错 , 也在于“合不合适” , 所谓“可能性的收缩” , 很可能更多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压力 。
对剧集市场而言 , 柠萌影业同时布局《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 , 至少给了行业两方面启示:
其一是如今的内容市场越来越倾向“个体化” , 自我意识的空前强化反作用于内容生产 , 每个人的喜好被更加重视 。 《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群像式的女性题材剧进一步通过年龄造就的社会公题聚拢 , 以二十岁、三十岁等具体的年龄层布局女性题材 , 可以更精准地击中目标受众群体 。 而同一家公司通过两部作品分散布局 , 既发挥了在同类型题材下的制作能力优势 , 也能在具体受众年龄上达成互补覆盖的效果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其二是对女性为主的现实主义题材而言 , 《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提供了新的样本 。 传统“大女主”已经进入观众审美疲劳阶段 , 而新近出现的《都挺好》和《欢乐颂1、2》已经在热度上证明了现实社会话题的强大传播力 , 但这两部作品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过于标签化夸大化地迎合矛盾话题 , 在挑起观众争论的点上进行集中和放大 , 这是用过了力的 。 《三十而已》在这方面既为女性题材剧加入了现实感 , 也注重了分寸感 , 少了一份刻意情绪挑拨后 , 反而离真正的现实主义近了一步 。
今年以来 , 无论是古装还是现代剧中的女性形象都明显有了更强调独立、个性的变化 。 《怪你过分美丽》中业务精干的中年女经纪人 , 《传闻中的陈芊芊》中反套路设计的陈芊芊都受到好评 , 相反《爱我就别想太多》这样重复傻白甜女性角色的剧收获3.3分的评价 , 被嘲讽为上个世纪的剧 。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 , 女性群体的内容消费喜好并不会止步于对群体的“无脑讨好” , 不狗血 , 不玛丽苏的剧也会获得更多的用户好感 。 随着《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出现和火爆 , 市场的人心所向想必也更加明朗了吧 。
*原创文章 , 转载需注明出处
- 江苏建湖一面包车内发现一具女性尸体 警方通报:嫌疑人已喝农药自杀死亡
- 首位女情报局长上任 卢旺达政府内阁成员达到半数为女性
- 吴某|足足1000多件!惯偷床上堆满女性衣物 民警打开房门震惊了…
- 卫生巾|关注“散装卫生巾”,本质是关注女性权益
- 第一心理|北大女学生服药自杀:PUA专家都是如何操控女性思想的?
- 职场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科技界又多了一位女掌门
- 看看新闻|足足1000多件!惯偷床上堆满女性衣物 民警打开房门震惊了…
- 充电器|iPhone 12 笃定不送充电器及EarPods 耳机?郭明錤指或为品牌带来两大好处
- 警告!|全国首例“微信解封”入罪案:涉三千多个诈骗账号 两大学生获刑
- 决议|安理会通过促进女性参与维和等三项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