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考古|讲座纪要|袁广阔老师:中原新石器时代陶器研究


_本文原题:讲座纪要|袁广阔老师:中原新石器时代陶器研究
2020年7月20日下午 , 考古夏令营以“陶器研究”为专题 , 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为全体营员作专题报告 。
袁广阔教授以《中原新石器时代陶器研究》为题 , 主要阐述中原新石器时代陶器研究的意义 , 并详细论述了李家沟遗址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裴李岗时期陶器、仰韶时期陶器以及龙山时代陶器 。

首师大考古|讲座纪要|袁广阔老师:中原新石器时代陶器研究
本文插图
讲座伊始 , 袁老师首先明确了本次报告中的“中原”的概念 , 他强调所谓的中原即狭义上的中原 , 主要指今河南一带 , 与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相区别 。 中原优越适中的地理位置 , 四通八达的交通 , 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 数千年文化的一脉相承 , 延绵不绝 , 形成了四方辐辏之文明中心 。 因此 , 中原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 , 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 他进一步指出 , 中原文化在很长时间内对其周边文化产生了影响 , 起到了推动周边地区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 学习中原文化是打开整个中国新石器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 。
关于陶器研究 , 袁老师认为 , 考古发掘表明 ,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产生以来 , 陶器是考古学遗存里数量最大的人工遗物 。 同时 , 陶器形态复杂多变 , 是各种考古遗存中最为“敏感”的遗物 。 与其它石器、骨器、玉器比较 , 陶器的形态要复杂得多、变化幅度快 。 而且 , 陶器与人们生活的大多数活动紧密相关 。 接下来袁老师从新石器早期开始 , 分析了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的陶器特征 。
关于李家沟遗址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 袁老师提到李家沟遗址地层包含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 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以及农业起源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同时也启示考古学家继续探索裴李岗文化层下是否也包含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地层 , 并取得重大收获 。 在现已发现的陶片中 , 从其质地、烧制温度、器型、纹饰等方面表明此遗址中的陶器与裴李岗文化特征差距较大 。 近年来随着舞阳大岗、许昌灵井、淅川坑南、郑州织机洞等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也为研究新旧之交古人类从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提供了新的材料 。
【首师大考古|讲座纪要|袁广阔老师:中原新石器时代陶器研究】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 , 以嵩山为中心的裴李岗文化遍布河南全境 。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流域较早进入原始农业氏族社会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 。 他将裴李岗文化分为三期 , 第一期以贾湖遗址为代表 , 从陶器的质地、纹饰、器型特点和典型器型 , 制作方法分析 , 指出贾湖遗址代表了裴李岗文化早期发展的一个阶段;第二期以裴李岗遗址的下层墓葬遗址第三层为代表 ,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 , 纹饰以素面为主 , 器类丰富;第三期以沙窝李和瓦窑嘴遗址为代表 , 前者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 , 后者出土的裴李岗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 , 质地以泥质为主 。
袁老师指出了裴李岗陶器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早期泥片贴塑法的使用、陶器起源机制与原始狩猎经济的关系、陶器的造型与功用的关系、墓葬陶器与“礼器”的起源问题等 。 他认为 , 陶器被视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 , 陶器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 , 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 。
关于仰韶文化 , 袁老师认为仰韶文化是关中地区老官台文化受到裴李岗文化的影响 。 同时他认为 , 三门峡以西的关中地区为半坡类型、河南地区为庙底沟类型 , 半坡类型在庙底沟类型之前 ,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 。
袁老师针对仰韶文化的来源问题 , 提醒大家注意以零口遗存为代表的前仰韶与半坡类型的中间阶段 。 他认为 , 这一阶段很大部分受到了裴李岗文化因素的影响 , 是半坡文化的直接渊源 , 而半坡文化又是在关中老官台文化吸收、融合枣园一期遗存的基础上形成的 。 他以仰韶文化的分布、重要类型 , 以及各个类型中出土陶器的质地、纹饰、器型变化等特征 , 进一步明确了仰韶文化文化诸类型的来源与关系 。 袁老师重点介绍中原仰韶文化阎村类型和大河村类型 。 阎村类型主要介绍了洪山庙遗址出土的彩陶缸及其彩陶内容 , 如“狩猎图”、“日月同辉图” , 阎村遗址的“鹳鱼石斧图”等 。 袁教授用重要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的图片 , 尤其是仰韶文化的彩陶 , 展示了原始先民们的宗教信仰以及图腾崇拜 。分页标题
大河村类型阶段人们注意了环壕的运用 , 有的遗址开始出现城墙 , 如西山遗址人们用夯土墙卫护自己的聚落;大河村居民在地面起建的多间一体的连间房屋 , 使用的陶器上黑、红、白、棕等颜色 , 彩绘出太阳纹、月亮纹、花卉纹、几何纹等 。
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 , 中原地区(即河南地区)进入龙山时代 。 中原龙山文化主要是在庙二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 , 但在豫北的后岗二期文化是在大司空文化之后孟庄二期基础上发展而来 , 中原龙山时代总体分为煤山类型和后岗二期类型(王湾三期)两大类型 。 并分别介绍了两大类型的陶器特征 。 也重点强调了龙山时代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 城址的大量出现表明中心聚落的功能进一步复杂化 。 同时 , 就墓葬材料而言 , 王城岗、瓦店等遗址大量用人奠基坑的出现 , 以及煤山遗址中型墓葬出现 , 都预示着此时的龙山社会的贫富分化严重 。
最后 , 袁老师特别指出 ,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是我国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 , 对后世瓷器的成型工艺具有深远影响 。
报告结束后 , 袁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一一作答 , 在贾湖陶器的变化及其原因、龙山文化灰黑陶的加工工艺、秦岭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多个问题上 , 为营员们带来了新的认识 。
撰稿:蒋成成、李超、王朝、李晓敏(营员)
整理:秦昱(助教)
审定:袁广阔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