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东营境内的黄河丨关于凌汛那些事


_本文原题:东营境内的黄河丨关于凌汛那些事
凌汛 , 俗称冰排 , 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 通俗地说 , 就是水表有冰层 , 且破裂成块状 , 冰下有水流 , 带动冰块向下游运动 , 当河堤狭窄时冰层不断堆积 , 造成对堤坝的压力过大 , 即为凌汛 。 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 , 造成水位大幅度抬高 , 最终漫滩或决堤 , 称为凌洪 。 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 。
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 , 南北相隔10个纬度 , 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 , 径流量变幅也较大 。 同时 , 因为冬季平均气温都在0摄氏度以下 , 因此黄河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冰凌现象出现 。 这些冰情除对冬季的水运交通、供水、发电及水工建筑物等有直接影响外 , 尤其在河流中出现冰塞、冰坝这种特殊冰情以后 , 还会导致凌洪泛滥成灾 。

利津|东营境内的黄河丨关于凌汛那些事
本文插图
【利津|东营境内的黄河丨关于凌汛那些事】解放前 , 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的事 , 几乎年年发生 , 每次决口 , 都给沿河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 采访中采访人员了解到 , 多年来 , 山东黄河河务局试过多种破除冰凌的方式 , 所有的方式中炸药爆破效果较好 , 至今仍采用 。
封河往往先从东营段起
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 。 在高寒地区 , 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且河道形态呈上宽下窄 , 河道弯曲回环的地方出现严重凌汛的可能性较多 。
对黄河来说 , 在流凌期 , 黄河下游河道在冬季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温到达零摄氏度 , 河水表面开始结冰 , 水内产生冰花 。 冰花随水流而下逐渐凝结成冰花团或冰块 , 俗称淌凌 , 一般年份流凌期多在12月 。
黄河东营段地理纬度比中游段偏高 , 据介绍 , 河南兰考段地处北纬34°50′ , 东营段为37°50′ 。 同时 , 黄河东营段冬季平均气温比中游地区偏低3.3℃ , 稳定转负日期比中游早13天 , 负气温持续天数比中游长40多天 。 因此 , 一般年份 , 封河往往先从东营段起 , 次第向上封 。 封河日期最早为12月1日(1987年) , 最晚为2月1日(1971年) , 封冰期多年平均为53天 , 最长时达85天(1967—1968年度) 。 冰盖厚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 , 插封时可达50—70厘米 , 1957年曾测到100厘米的冰孔和断面 。 主溜河道冰盖下多有冰花、冰屑滞流 , 最大厚度3米以上 。 济南以上河段冰厚一般在10厘米左右 , 冰盖下冰花、冰屑较少 。

利津|东营境内的黄河丨关于凌汛那些事
本文插图
解冻开河先自中游段起 , 次第下开至东营河段 。 东营段开河日期最晚为3月18日 。 气温忽高忽底 , 水量忽大忽小的年份 , 常造成一年数封数开的局面 。 水大天冷时 , 水鼓冰开 , 称为“武开河” , 庞大坚硬的冰块极易插塞 , 最为凶险 。
凌汛的水量传播与伏秋大汛相反 , 自上中游而下逐步递增 。 河道封冰上至河南省荥阳汜水河口 , 长达623公里 , 河道内蕴藏大量河谷蓄水 , 一般年份在5—13亿立方米之间 。 1955年1月开河时 , 花园口至利津河谷蓄水量达16.18亿立方米 。 中游气温转暖开河时 , 大量河谷蓄水挟带冰凌次第合并而下 , 步步增加 。 1972年凌汛 , 洪水流量在孙口站为672立方米每秒 , 至泺口增为1270立方米每秒 , 到达利津时激增到2230立方米每秒 。 1950年以来 , 利津站最大凌洪流量为3430立方米每秒(1957年2月28日) 。 河水内杂以冰块、冰絮滞流 , 流速较缓 , 同流量水位比伏汛高 。 1977年1月1日 , 利津水文站流量为595立方米每秒 , 水位却高达13.71米 , 接近1958年1.04万立方米每秒洪峰水位 。 1955年1月29日 , 凌洪流量1960立方米每秒 , 水位高达15.31米 , 为利津水文站历史上最高水位 。分页标题
中游河段次第解冻开河 , 大量冰水合并而下 , 东营段河面仍然固封 , 加之尾闾浅窄弯曲 , 极易壅冰插塞 , 数小时内即成冰堆、冰桥、冰坝 。 冰坝积冰如山 , 直插河底 , 水无去路 , 暴涨如沸 , 漫溢大堤而成灾 , 较难抵御 。
试过多种预防措施防凌
清末、民国年间 , 凌汛时用木料在埽坝前绑扎冰排 , 防止冰插埽坝成险 , 别无其他防凌措施 。 大堤防守同防洪 。
解放后开始探索凌汛形成及发展规律 , 并试用多种预防措施 。 1950—1960年 , 防凌以破冰为主 , 主要方法有凿打冰沟、撒土(灰)融冰、人工撬拨、船只晃压、飞机大炮轰炸、炸药包爆破等 。 1958年1月 , 山东黄河河务局特制两艘破冰船下水试用 。 被破碎的冰块在河口浅滩及河道弯曲处滞留 , 重新封固 。 且冰厚超过30厘米 , 冰絮多 , 水量小时无法使用 , 次年停止试验 。 以上措施 , 唯炸药爆破效果较好 , 至今仍采用 。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 , 防凌措施发展到以调节河道水量为主、冰凌爆破为辅的阶段 。 上级河务部门按科学数据控制三门峡出库水量 , 沿黄涵闸汇水削减凌峰 , 为下游创造“文开河”的条件 , 30多年来 , 效果显著 。 然而三门峡以下数十亿立方米河谷蓄水仍是东营段的严重威胁 。 历年防凌 , 不敢稍懈 , 各县区组织若干冰凌爆破队 , 掌握时机 , 在开河前三四天内突击爆破 , 使段内冰盖破碎入海 , 防止上游浮冰下泄被阻插塞 。 上游大量浮冰下泄时 , 爆破队随凌追击 , 随插随炸 。 数十年来确保凌汛安澜 。
采访人员 闫雯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