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健康是海口市实验中学的一名校警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张茂 摄

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健康田野调查时拍摄记录老物件 。

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健康踏勘文昌铺前斗柄塔时留影 。
许健康 , 这位成长于福建古城泉州又有缘来到海南工作的乡土文化爱好者 , 多年来热心于琼闽文化调查研究 。从2016年开始 , 这位初中毕业的中学校警 , 在海南省博物馆、泉州公益组织刺桐会等一些专家、学者的指导下 , 拿起笔记录下对琼闽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到目前为止 , 许健康或与他人合作或独立撰写了26篇关于闽琼文化的文章 , 并有部分已公开发表 。
缘起
三沙沉船出水石雕
据史志记载 ,在宋元时期 , 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刺桐(Zaitun)港(今福建泉州)起航 , 经过雷州、琼州、东南亚和南海诸国 , 穿过印度洋 , 进入红海 , 抵达东非和欧洲 , 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 , 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
泉州、雷州、琼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重点起源地 , 也是三个地标 。尤其是泉州 , 这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的港口城市 , 船舶往来如织 , 各国商贾云集 , 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教派在泉州留下痕迹 , 形成了开放兼容 , 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 。
许健康从小浸染在泉州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中 , 对讲述乡土故事 , 探勘文物古迹有着浓厚的兴趣 。1990年 , 年满20岁的许健康参军来到海南 , 发现海南在地方语言、风俗习惯上都与家乡有着相似的地方 , 这让他倍感亲切 。
后来 , 许健康返回泉州 , 加入了当地致力于弘扬传播闽南文化的公益组织“刺桐会” , 跟随组织实地探访各种文保古迹 , 筹集书籍 , 走入校园举办传播乡土文化的活动 。
2015年 , 许健康的儿子考上了海南的公务员 , 便与家人跟随孩子来到海南 , 在海口实验中学找了一份校警的工作 。不久后 , 爱看报纸的许健康 , 在报纸上看到三沙市永乐群岛珊瑚岛海域“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消息 , 得知这处沉船遗址收获颇多 , 一共发现了274件石构件 , 出水37件石雕的人像和狮子等文物 。
“我当时一看到沉船捞上来的石狮子图片 , 就觉得跟泉州开元寺附近的石狮子在造型、纹路甚至神态方面都很相似 。”通过报纸提供的联系方式 , 许健康联系到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李钊 , 告诉他这批文物极有可能是来自于福建 , 并讲述了自己的判断依据 。
后来 , 经过海南、福建两地的考古专家比对后 , 确认“珊瑚岛一号”是清代中期一艘远洋运输船 , 运载着从泉州产出的一批石雕构件 , 打算运送到东南亚地区用于寺庙建筑 , 未曾想到在南海海域沉船 。
此事让许健康感受到 , 千百年来 , 闽人源源不断南下琼崖落地生根 , 两地之间的深厚渊源和文脉关系 , 有很多值得研究探索的领域 。
也正是通过这次三沙沉船考古事件 , 许健康与李钊成了朋友 。李钊认为 , 许健康出生于泉州 , 对闽南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 如今又定居海南 , 对海南文化有浓厚兴趣 , 便鼓励他把对这两地文化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 , 写成文章 。
沉醉
实地踏勘调查历史
随着对文化认知不断加深和眼界格局更为开阔 , 许健康想在更大范围感知海南文化 , 于是跟随其他乡土文化爱好者和省博的专家 , 到海南岛的海边、山野、乡村 , 开展田野调查 。分页标题
在许健康的书包里 , 装着5个笔记本 , 这些笔记本都有不同用途 , 分别用来记录戏文、地方地名、外来物种、海上丝绸之路、古代工艺等内容 。每个笔记上 ,都记录着他看书或者实地踏勘时发现的知识点 , 以及自己的联想、思考 。
痴迷研究历史文化的许健康 , 每次出远门 , 经常捡拾一些瓦片、石柱等奇奇怪怪的东西 , 囤放在床底下 , 视若珍宝 , 还时不时拿出来观摩 。后来 , 有一次搬家 , 不知情的小姨子把许健康捡拾的这些东西丢弃掉了 , 许健康气急捶胸 , 但又不知该如何向家人解释这些“宝物”的重要性 , 闷闷不乐好几天 。
阅读也是许健康一直在坚持的一项爱好 。在许健康的电脑里 , 保存着大量的方志和野史等书籍 , 都是这几年从网站、网盘免费下载的资料 。业余时间 , 别人在玩手机游戏或者研究彩票 , 许健康却埋头阅读 , 穿越历史 , 与古人对话 。
一般来说 , 人们对于文物古迹的认知 , 需要历经三个阶段 。一开始是“知道主义” , 比如游览某座千年古寺 , 会知道采用什么建筑工艺 , 有过哪些历史典故 , 留下哪些有关的诗词;第二阶段是“懂得主义” , 会开始比较各个不同时期的寺庙 , 逐步认知古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如何贯穿时代演变历史 , 体现了哪些宗教文化元素 , 是哪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最后再到“人文主义” , 领悟到人是文化的灵魂 , 是人类在创造历史 , 造就文化 , 传承文化 。
正在历经这三个阶段的许健康 , 通过多年来的观察、阅读 , 写下了不少有关琼闽文化的文章 。比如《从家谱看海南与福建的渊源》 , 从族谱中追溯琼闽两地渊源;《闽南匠心下南洋》 , 从三沙考古出水的清代石雕文物来探讨闽南文化如何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向外传播 , 在海南、甚至东南亚地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热爱
向师生们分享琼闽文化
对于许健康来说 , 阅读和田野调查 , 就是对琼闽文化的承前和输入 。同时 , 他还在继续探索做好启后和输出 。由于在学校工作 , 许健康会利用每个月仅有的几天假期 , 外出做田野调查 , 把调查过程以图片、文本的形式 , 发布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学校的学生学习群里 , 希望引发更多人对乡土文化的关注 。
看到校警许健康对海南的乡土文化如此热爱和了解 , 海口实验中学的老师把许健康拉入到学生的语文课题研究微信群里 , 让许健康给学生们普及乡土文化 , 和学生们一起做一些本地文化的课题研究 。
许健康把这群学生当成一起学习的小伙伴 , 不时会和大家分享各种传统风俗文化、历史典故和古文诗歌等 。端午节时 , 许健康会在微信群里给孩子们讲述端午节的来源 , 过端午节有洗龙水、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的传统习俗 。走访调查中 , 发现好玩的对联、古物 , 他也会拍下照片 , 传到微信群里 , 分享他学习的快乐 , 希望这份快乐也能感染到大家 。
在许健康的影响下 , 海口实验中学的不少老师、学生对海南的历史文化越来越感兴趣 。今年年初 , 海口实验中学的老师曾打算与许健康一起带领学生们实地走访海口盐灶村 , 感受盐灶村的历史变化 , 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 活动最终取消 。
知识从来不会辜负我们 。今年的高考 , 有道作文题就是让学生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 以地名来写一篇主持词 。这种高考作文题 , 如果考生平时关注现实生活 , 有一定的人文积淀 , 了解自身生活的城市来源历史 , 就能写出一篇反映地方特色的好文章来 。
“我看到考题也感到很兴奋 , 平时分享的那些知识 , 孩子们可能派上用场了 , 这也让我非常自豪 。”许健康说 , 考试后 , 有几个学生也来找他聊天 , 谈到了平时交流的那些传统文化知识 , 没想到真的会用在高考上 。
看着寒窗苦读的孩子们奔赴考场 , 许健康作了一首诗:“青葱岁月 , 羞涩年华;懵懂青春 , 亭曈芳华;星霜荏苒 , 仿佛依稀;木棉花落 , 紫薇盛开;三载寒窗 , 相伴苦读;青春如歌 , 逐梦未来;莘莘学子 , 笑对风云;奋力冲刺 , 金榜题名;放飞翱翔 , 蟾宫折桂 。”分页标题
【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