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在防汛工作中更有存在感

入汛以来 , 南方多个省份遭受持续强降雨 , 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直接进入到防汛模式 。 这段时间 , 安徽巢湖超历史最高水位 , 浙江新安江水库61年来首次9孔全开泄洪 , 合肥三和全镇居民紧急撤离 , 全国250多条河流超警 , 防汛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

让科技在防汛工作中更有存在感
文章图片
在澧南镇邢家河渡口堤段 , 挖机在封堵管涌(无人机照片) 图源 新华社
值得关注的是 , 在科技化时代的背景下 , 各省份的防汛工作在此过程中顺应新时期特点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 。 不但事半功倍 , 而且更加有的放矢 , 精确到位 。 政府职能部门借助科技之力 , 让技术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防汛当中 , 构建出了一整套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精密智控体系 。
在防汛工作中 , 预警、抢险、搜救和善后一直是应对汛情的四个重要环节 , 科技是如何与其结合进而更好防汛?
据新华网报道 , 数字化平台在本次汛情的预警中代替了传统的人力巡堤 , 通过系统自动记录管辖段水情变化 , 实时显示堤防沿线视频监控画面 , 大大提高了防汛的预警效率 。 同时 , 堤坝安全也通过数百个插入坝体的金属电极得以有效监测——利用智能系统“透视”坝体结构 , 可以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土层结合松散、管涌、渗流等隐患 , 从而有效做到提前防范、提前预警 。
而在抢险和搜救环节中 , 无人机派上了大用场 。 监测水流速度 , 通过红外系统搜救受灾群众 , 同时提供路面水情信息 , 为救援队提供合理的前进路线 。 无人机在汛情中从空中作战 , 抢得时间 , 既精准定位了受困人员 , 又为救援人员设计了一条最佳的救援路线 。

让科技在防汛工作中更有存在感
文章图片
武汉龙王庙观江平台涌入上涨的江水 图源 新华社
新华网报道 , 盘旋在鄱阳湖区上空的无人机有不同种类 , 以搭载不同的传感器进行划分 。 目前这些工作中的无人机分别搭载了可见光+红外双波段视频相机、大视场测绘相机等 , 为灾情研判、蓄滞洪区运用论证提供了科学支撑 。
除此之外 , 怎样更好帮助受灾群众善后也值得思考 , 或可参考“健康码”的形式将安全码作为善后的综合平台 。 可以想象的场景是 , 出现台风洪水等灾情后 , 特定地区应转移群众的安全码在统一后台的调度下变为红色 , 即意味着需立刻转移 。 同时 , 居民还可凭借安全码进入避灾安置场所、申领救援物资等 。
除了上述的科技防控手段在防汛工作中能够有所表现 , 日常出行必备工具手机也可纳入这套科技防控的体系中 。 例如 , 已率先嵌入“城市大脑”功能的部分手机地图APP , 运营方通过在43个容易积水的路段设置道路感知系统和摄像头监测 , 当路面积水超过警戒时 , “城市大脑”将以此为市民提供道路积水预警的信息服务 。
上升到更高层面 , 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 , 由阿里云等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正支持长江水利工程调度系统建设 。 该系统调度对象涵盖长江流域重要控制性水利工程 , 包括82座大型控制性水库、21座大型泵站等等 。
项目将引入机器学习引擎建设 , 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模型 , 最终提供历史雨洪相似性分析应用 , 为实时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提供支撑 。 项目建成后 , 长江水利委员会将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 , 推进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进一步数字化 , 实现流域防洪、水量、水生态等多目标综合调度 , 从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 。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日 , 各地政府在科技平台的协助下 , 开始思考“数字化防汛”的问题 , 不断探索数字化治理的创新模式 。 这一治理战略的转变 , 具有根本性意义 , 也提升了防汛的全流程、多角色、多场景协同效率 。 面对汛情 , 全民上阵 , 肩挑背扛固然可敬 , 但还是离不开以科技为支撑的具有数字化特点的大脑指挥 。
现阶段 , 更高效地利用技术手段做好防汛是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工作 。 而在此之后 , 从长远来看 , 从汛情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 研判“数字化防汛”可能的应用场景 , 为未来的防汛工作筑牢基底 , 应当是本次科技防汛所带来的启示 。
【让科技在防汛工作中更有存在感】编辑:晏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