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孙武曾经说过,“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顾名思义,在兵力没有什么太大优势,且不是什么特殊战争局势的情况下,显然集中兵力进攻的胜算会相对更高一点。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而在两战期间,一战时期的德国就是“东西双线”作战,且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那么按常理来讲,二战期间的德国既然已经吃过亏了,而且大多数对外战争采用的主要战略还是“闪电战”,也就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攻敌不备,继而制敌取胜。
所以势必就应该让兵力更加集中,从而得到更好的作战效果。
可问题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西线陷入僵持状态的情况下,却像一战时期那样,再次选择了双线作战,又分出了一大部分兵力去进攻苏联了,而且还是主动。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西线僵持对纳粹德军不利
如果纳粹德军在西线的僵持状态只是暂时的还好说,毕竟按照预定目标,在“海狮计划”成功以后,希特勒征服英国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可事实不是呀,表面看是僵持,平分秋色,但实际上是德军的闪电战术失利,短时间压根就打不破英国的防御体系。
那么从当时的战争局势上面来看,纳粹德国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无疑是已经宣告破产了,而且明显是对德国不利。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就好比1940年9月15日,纳粹德军派出了200余架轰炸机,同时派出了600架战斗机掩护,想要一鼓作气横渡英吉利海峡,给英国施以致命一击。
可结果呢,在英国分六个批次总计300余架战机的升空拦截之下,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逼得纳粹德军被迫撤退,还是没打进去。
然后紧接着到了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就下发了一条很是出人意外的命令,宣布推迟海狮计划。
难不成这个时期的纳粹德军就已经底牌出尽,拿英国没办法了?
当然不是,否则二战在这个时期也就差不多该结束了,因为纳粹德国还有另外一个作战计划,希特勒还想对付苏联。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但是为了避免双线作战,他首先要在西线这块取得一定的优势才行,所以在“海狮计划”执行之前,希特勒其实是曾多次拉拢过英国的,不过被英国给拒绝了。
这就陷入了一个矛盾,西线作战陷入僵持,而且对纳粹德军不利,东线的苏联暂时还不能动,否则就势必会重演一战时期的双线作战,那么咋办?
相信大多数人所想到的肯定是增加兵力,先想方设法打下英伦三岛稳定局势再说,毕竟这个时候的德国,还远远没有用出全力,应该还是有不少底牌的。
而且这个时期的纳粹德国,其实和苏联的关系还不是那么僵,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苏联曾和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因为早在1938年,在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以后,还想继续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国公民的利益为借口,想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出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面对扩张势头正劲的纳粹德国,正常来讲欧洲多数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不是吗?
可事实却是并没有,欧洲很多国家并没有选择联合压制,而是选择了以保全自身利益为主,这还不算完,同时还想方设法的把苏联推向了德国的对立面。
也就是所谓的“慕尼黑阴谋”,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同意的情况下,英、法、意三国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纳粹德国。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结果不出意外,纳粹德国的目标是苏台德地区吗?显然不是,直接就于次年3月,以苏台德地区为跳板,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并成立了一个受纳粹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国。
面对这种情况,苏联自然是不能忍,捷克斯洛伐克都没了,那么剩下的想都不用想,肯定就是苏联,唇亡齿寒的道理苏联不可能不懂。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所以出于对自身国家安全的考虑,苏联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与英、法、意联合,而是来了一波反向操作,于1939年8月与纳粹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宣布暂时保持中立。
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在德国开始正式拉开二战序幕,对法国以及后续的英国展开进攻之时,暂且先不考虑英国能不能被拿下,只要英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颓势,苏联和德国大概率是打不起来的。
虽然看起来还是对纳粹德国不利,但就整个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而言,“打不过”和“能打过而不想打”完全就是两个概念,这可都是未来谈判的筹码呀。
只要德国能压制住英国,并在后续与英国展开“和平谈判”,那么苏联其实还是没有什么撕毁协议的理由,纳粹德国也就能暂时从西线抽身,扭头继续展开对苏联的侵略计划。分页标题
那为何希特勒却要在这个战局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主动选择双线作战呢?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纳粹德国选择双线作战的实质
这就要从苏联这边开始说起了,虽然有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但就像纳粹德国想要对付苏联一样,苏联又何尝没有野心呢?
他之所以选择中立,也不是就真的会选择中立,以后就都不参与了,而是在等一个契机,一个纳粹德国和西线国家两败俱伤的契机。
就像希特勒在进攻苏联之前所说的,“苏军有200师集中在边界,要突破边界进攻德国”,咱们暂且不论这个数据的真假,相信大家看一下德国集结的那376万左右的总兵力就很明显了。
这还没算纳粹德军同时拿出来的3700辆坦克装甲车、4900架战机、以及近五万门火炮、190艘战舰等等装甲力量。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反观苏联,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显然在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近550万的兵力,苏德前线更是直接派了一半左右。
除此以外,更是还有着1200万左右的储备力量。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再加上在战前,苏联也早早就已经有计划的将苏联的一系列重工业向东迁徙,同时还在1941年4月见了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并签署了一份五年期的“中立条约”。
明摆着就是提前给苏联准备一条后路。
那么这一系列的举措综合下来,正因为“海狮计划”受阻的纳粹德国会怎么想?
大军压境也就算了,重工业迁到东边也情有可原,可以理解,毕竟谁都不信任谁,但在德国“海狮计划”陷入颓势的时候苏联却突然和日本签署一个中立条约是怎么回事?
明摆着就是有准备从大后方突袭纳粹德国本土的想法呀。
那么纳粹德国还能怎么选,继续加大兵力进攻英国?
那只会让纳粹德国的本土防线更弱,而且英国抗侵略势头正猛,打不下是两败俱伤,即便打下英伦三岛也还是两败俱伤,都是为苏联做了嫁衣。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
文章图片
所以一番权衡下来,暂时推迟“海狮计划”,用少部分兵力牵制英国,继而将主力转向苏联才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再加上当时的苏联工业水平也没有德国发达,所以在意识形态上,纳粹德国对于苏联的整体实力也是有着一定程度的低估的。
那么到最后,纳粹德国也就只能会重现一战时期的双线作战情景,失败的结局更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 海狮计划|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陷入僵持状态,为何还选择双线作战?】【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