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公布首批87家获资助撤离中国企业名单

日本经济产业省周五(7月17日)极为低调地公布了首批将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或日本提供补贴的87家日本公司名单 。在美国政府声称要全额补助撤离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还在雷声大、雨点小 , 没有列入国会批准的财政预算之时 , 日本政府在今年4月9日通过的2020财年的补充预算中拨出2200亿日元 , 专门用于补贴日本企业将工厂迁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 其中 , 235亿日元用于促进从中国到东南亚的生产基地多样化 。年初日本政府通过这笔补充预算时 , 清晰地提到将日本企业的部分生产线从中国转回日本本土 , 或者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 从而减少日本对中国的供应链过度依赖的两大原因:第一 , 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和各方面的冲突加剧 , 增加了日本企业供应链意外中断的风险 , 日本需要维持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第二 , 肆虐全球的冠状病毒爆发初期 , 日本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采购方面遭遇了严重挑战 , 当时这些紧急医疗物资的生产大部分来自中国 , 但中国面对全球急速增加的需求 , 无法满足日本的需求 。在上周五日本政府公布的87家撤离中国的日本公司中 , 总共将获得总计700亿日圆(约合6.53亿美元)的资金 。 符合条件的企业 , 其产品涵盖航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化肥、医药和纸制品生产商 , 其中包括夏普、Shionogi、Terumo 和 Kaneka 等知名企业 。其中57个项目将从中国搬回日本 。 比如 , 家用产品制造商Iris Ohyama目前在中国大连和苏州的工厂生产口罩 , 无纺布和其他主要材料从中国公司采购;在补贴的帮助下 , 该公司将开始在位于日本北部宫城县的Kakuda工厂生产口罩 。 所有材料都将在本地准备 , 独立于海外供应商 。 另外一家卫生用品生产商萨拉亚(Saraya)也有资格获得补贴 , 该公司的产品包括含酒精的消毒剂 。其他30家公司将把生产转移到东南亚 , 包括生产硬盘部件的Hoya公司将迁往越南和老挝 。 住友橡胶工业将在马来西亚生产丁腈橡胶手套 , 而信越化工将把稀土磁铁的生产转移到越南 。大约10年前 , 在中国所有的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中 , 日本企业的投资规模长期排在首位;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东海油气田、教科书和靖国神社问题交恶 , 中国爆发激烈的“打砸抢烧”抵制日货行动之后 , 日本企业开始有条不紊的撤离中国 , 有些干脆把当初巨额投资弄成的股权以一元人民币的象征性交易价格奉送给中国合作伙伴 。在日本制造业企业过去10年持续撤离中国的过程中 , 韩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 , 一跃成为中国外商投资制造业的首位 , 投资领域包括汽车及零配件、消费电子、精细化工等 。 直到四年前中韩爆发萨德风波 , 三星手机和韩国投资中国的商业地产和大型商业、超市项目 , 在中国市场上遭受毁灭性打击 , 韩国在中国投资迅猛增长的势头才戛然而止 , 之后缓慢回落 。鉴于中国巨大的市场 , 加上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深耕已久 , 预料主要供应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产品 , 仍将维持在中国的生产 , 不会轻易撤离 。但鉴于中美关系甚至中国与整个西方国家的关系因为香港国安法实施而急转直下 , 连日本政府这样二战后对中国内政问题从不置喙的 , 近来也多次忍不住对中国胡言乱语 , 加之日本在南海、台海问题上紧跟美国步伐 , 明显针对中国的美日印澳联盟呼之欲出 , 近两年刚刚出现缓和的中日关系 , 有可能很快发生逆转 。日本政府虽然从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 , 但相对于欧美国家 , 日本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历史上一向较为密切 , 基本上不会跟政府唱对台戏 , 或者拉政府的后腿 , 因此 , 在中日关系可能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 , 日本企业会遵从政府的引导 , 把并非供应中国市场的生产线逐步撤离中国 , 何况还能从日本政府拿到一笔财政补贴 。因为从中国市场上撤离的日本企业 , 其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国际市场 , 特别是供应日本的需求 , 因此 , 这部分日资制造业的撤离 , 同时带走了这部分就业岗位、税收和创汇来源 。 因为市场同时被带走 , 绝不可能由中国企业国产替代来弥补 。以单一国家和地区来计算 , 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 排在美国之后;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 排在美国之前 。 中国对日贸易长期获得顺差 , 贸易顺差金额排在美国、印度之后居第三位 。无论从政治、外交、贸易还是地缘政治影响力来看 , 不考虑欧盟、东盟这样的区域共同体 , 就单一国家和地区而言 ,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无疑仅次于中美关系排在第二位 。 当然 , 单纯就双边政治关系密切程度而言 , 中美、中日关系可能都要排在100位之后 。或许要不了几年 , 中美、中日关系对中国的重要性 , 就会降到更符合双方政治密切程度的位置上 , 对于特别讲政治的中国来说 , 不能指望政治永远与外交、贸易相脱节 , 尤其是在美国、日本政府的“气量”越来越小的情况下 。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 , 如何做好“内循环”这篇大文章 , 长期维持中国经济全球一枝独秀的良好局面就显得尤其重要 。 这方面 , 我们不但可以重温改革开放之前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光辉历史 , 还可以与朝鲜、古巴、委内瑞拉、伊朗等“内循环经济”极为出色的友好国家相互学习 , 取长补短 。不管西方敌对势力如何兴风作浪 , 坚信国家发展只会越来越快 , 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