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江新洲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新华社江西九江7月19日电 题:鏖战江新洲
新华社采访人员余贤红、黄浩然、刘夏村
暮色苍茫 , 江新洲江水环伺 , 如一叶扁舟孤悬长江 , 在汹涌的洪水中飘摇 。
历史上 , 九江江新洲每逢大汛必罹水患 。 今年6月下旬以来 , 受持续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 , 江新洲水位持续上涨 , 汛情告急 。 四千江洲儿郎闻"汛"而归 , 一千余名人民子弟兵开赴一线 , 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抗洪精神 。
入夜 , 一身迷彩服的江洲镇柳洲村村支书洪棉雪站在坝上 , 粗糙的手里攥着一把自制木尺 , 如战士紧握着钢枪 , 看着浑浊的洪水一点点往下退 。 "保住堤就是保住了家 , 这是我们江新洲人的信念!"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这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一角(7月17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密 摄
水进 , 人进!
7月11日晚8点 , 暴雨如注 , 雷电交加 。
长江九江水位高达22.61米 , 高过坝面20多公分 , 洪水不断往上涨 , 一个浪头打过来就可能洪水漫堤 。
51岁的江洲镇江洲村村支书余乃胜站在堤坝外的江水中 , 用后背挡住风浪冲击 , 双手接过递来的沙袋 , 弓着身子加固子坝 , 雨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淌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江洲镇柳州村村支书洪棉雪探查堤坝底部情况(7月1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那晚 , 余乃胜和40多个同村人一宿没睡 , 愣是用1米高的子坝 , 挡住了肆虐的洪水 。 "这1米 , 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 "事后 , 余乃胜等人仍心有余悸 。
与洪水搏击的决心 , 源自对水患的刻骨铭心 。
22年前的1998年 , 同样是一个暴雨之夜 , 肆虐的洪水撕开了在21米以上的高水位里浸泡了39天的江新洲大堤 , 一夜间房倒田淹 , 数万人的家没了 。 翌日清晨 , 地势较高的南堤上 , 不少转移出来的村里人静静地站在那儿 , 看着被淹没的家园 , 无可奈何 。
从那之后 , 江新洲变了 。
江洲镇党委书记陈世超说 , 之后每届镇党委都把改善水利设施放在重中之重 , 堤坝逐年加固 , 警戒线更是从20米降低到19.5米 , 为的就是能够早做准备 , 与洪水抢时间 。
长江水位持续上涨 。 早在7月4日 , 洪水一过19米 , 按照省市的防汛部署 , 镇里就启动了应急预案 , 7月5日所有大堤都做好了清障打桩、安装电灯等准备 。
"汛期还没到 , 就备好了沙石、编织袋等防汛物资!"52岁的江洲镇蔡洲村村民左自强回忆说 , 过去大水来了 , 才会过江运物资 。 有一次实在来不及 , 大家就从家里拿出10余袋、每袋重180多斤的蚕豆 , 一袋一袋往水里丢 , 那可是刚刚从地里收上来的 。
水进 , 人进 。 与洪水缠斗多年 , 堤坝在"生长" , 防汛机制在"改善" , 人的勇气与韧劲在"磨砺"--
7月12日 , 长江九江水位达到22.81米 , 高过坝面40多公分 , 不少老人都觉得"这次又要悬了" , 可洪棉雪偏偏不信邪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江洲镇柳州村村支书洪棉雪(中)帮助工作人员卸下防汛物资(7月1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面对担心 , 面对堤坝上冒出的一个又一个渗漏点 , 洪棉雪铁了心要和洪水斗 。 他用父亲教过的老办法 , 子坝外再加一道坝 , 同时创新做法 , 在漏水处填上子坝一半高的泥沙 , 有效处置了险情 , 挺过了艰难时刻 。分页标题
"这么高的水位我们坚持了13个小时 ,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 "陈世超说 。
堤在 , 家在!
7月13日 , 江洲渡口 。
从市区开往岛上的轮渡一靠岸 , 数以百计的摩托"铁骑"、车辆蜂拥而下 。
孤岛防汛 , 最缺的是人 。 江新洲常住人口约7000人 , 很多人都外出务工 , 岛上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千人 。 "江洲儿郎 , 汛情紧急 , 家乡盼你回家支援 。 "面对罕见洪水 , 7月10日 , 当地不得已发出一封情真意切的防汛"家书" , 号召青壮年游子返乡抗洪 , 守卫家园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 , 防汛人员在搬运沙袋 , 加固堤坝 , 他们中大部分是主动返乡参与防汛人员(7月13日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团洲村村民余海松供职于上海一家水利公司 , 在手机上看到这条消息 , 心里一揪 , 第一想法是回家 , 但又担心公司业务繁忙不肯答应 , 心中忐忑不安 。 在得到公司肯定的答复后 , 余海松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 , 立刻冲到了火车站 。
没有买到高铁动车票 , 就坐十几个小时的慢车 。 7月15日 , 他到达九江时已是晚上10点 , 第二天坐最早的一班轮渡上岛 , 家都没回 , 直奔北堤 。
"先回家再上堤 , 得绕10多公里 , 我不想把时间耽误在路上 。 "余海松说 。
问及为何不远千里返乡防汛 , 他说:"22年前江新洲破坝 , 洪水冲毁了我的家 , 每每回想这段遭遇 , 就锥心地痛 。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 , 防汛人员在搬运沙袋 , 加固堤坝 , 他们中大部分是主动返乡参与防汛人员(7月13日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堤在 , 家在 。 对多次遭遇洪水漫灌的江新洲人来说 , 对家的眷恋尤为强烈 。
"当年破坝 , 整个江新洲花了10年时间才恢复元气 , 我们再也不想当'难民'了 。 "56岁的装修工人王南桥说 , 自己年轻时就和父辈们一起挑土筑坝 , 付出了多少血汗 , 经历了多少困苦 , 才有了今天的家园 。
"500元一天的工钱不赚了 , 我要回去守大堤!"王南桥说 。
江洲镇官场村村民邹巧玉喜欢和村里姐妹跳广场舞 , 但后来由于不少人陆续搬到了市区居住 , 一年到头很难凑齐 。 今年防汛 , 她惊讶地发现 , 许久未见的姐妹们都回来了 。
最困难的时候 , 邹巧玉和十多个姐妹组成增援队 , 哪里人不够就去哪里 。 "一般的防汛 , 我们只负责在家做饭 。 但这次不一样 , 人手太紧了 。 "邹巧玉说 , 一包沙子四五十斤 , 一人扛不动就两人抬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126防汛哨所 , 主动返乡参与防汛的青年张洋(右)和同学黄傲一起装填沙袋(7月13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在江新洲最吃劲的几天里 , 全岛回来了4000多位青壮年 。 大家顶着大雨日夜奋战 , 或巡堤查险 , 或装沙垒坝 。 饿了 , 就随便扒两口;困了 , 就躺在哨所眯一会 , 拼尽全力只为把家守住 。
1998年9月 , 江新洲南堤的安置大棚里 , 一个女娃呱呱坠地 , 父母给她取名"志江";在洪水中出生的志江 , 今年刚大学毕业 , 二话没说便扛起铁锹上了大堤 。
心齐 , 无惧!
68岁的梅俊洲是后埂村的老支书 , 近半个月来每天在1.5公里长的堤段上走4个来回巡堤 , 步伐慢不是因为腿脚不便 , 而是想看得更细 。分页标题
他说 , 每到汛期都是自己压力最大的时候 , 到了夜里两三点都睡不着 , 闭上眼睛都是堤坝 。 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 , 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 村里有人说梅俊洲是"憨巴" , 他自己却觉得还有更"憨"的 。
时间拨回到22年前 , 梅俊洲依然记得 , 为了堵住洪水冲刷坝体形成的涵洞 , 保住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 13名镇、村干部推着一艘渔船二话没说就跳了下去 , 没成想遇上漩涡 , 一下子连船带人全卷了进去 。 当时大家都以为人没了 , 幸好被冲到附近田地里 , 捡回了命 。
在那之后 , 梅俊洲逐渐成为一名熟知险工险段、懂得紧急处置险情的"大坝医生" 。 他说 , 经过干部群众多年的付出 , 这段土坝成了守卫百姓的"福坝" 。
心里装着人民 , 行动才能义无反顾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渡轮载着撤离的居民航行在长江水面(7月1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7月12日 , 由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 , 柴桑区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应急预案 , 果断发布通知 , 全镇老幼病残必须全部转移 。
转移过程中 , 一些独居老人放心不下家中电器 , 后埂村现任村支书周衍胜二话没说 , 光着膀子就把近百斤的冰箱驮在背上 , 搬上了二楼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的防洪大堤上 , 主动返乡参与防汛的青年熊朝剑(右)和徐冬冬在搬运沙袋加固堤坝(7月13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昭之 摄
柴桑区委书记骆效农感慨说 , 对老百姓有求必应 , 老百姓才能相信我们 。 仅一天时间 , 江新洲就转移出两千多人 。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20多年前 , 一首讴歌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 , 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官兵在堤坝上抢险(7月16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浩波 摄
时空变幻 , 又逢大汛 , 在战士们当年踏过的堤坝上 , 新一茬年轻子弟兵再次奋不顾身 。
装填600方沙土 , 两万八千多个沙袋 , 抢筑960多米长子堤……11日雨夜 , 武警九江支队教导队代理排长孟德帅和50名年轻战士 , 争分夺秒、奋战一宿 , 江新洲北堤坝面最低的九洲段挡住了洪水漫堤 。
"把最难最险的堤段交给我们 , 这是百姓对我们的信任 。 "孟德帅说 。
在40多公里长的江新洲大堤 , 从各地开赴而来的1500多名战士日夜坚守;在赣鄱大地 , 截至7月18日19时 , 全省累计投入抗洪抢险人力206.24万人次……
17日上午 , "长江二号洪水"在上游形成 。 18日中午12时 , 长江九江水位22.17米 , 仍超警戒线2.17米 , 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 战斗在继续 。
27岁的张恒是新洲垦殖场村民 , 曾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服役 。 洪水来袭 , 内涝严重 , 家被水围住了 , 张恒每天用船推着行动不便的父亲蹚水走出来 , 一起巡堤查险 。

|鏖战江新洲
文章图片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 , 张恒扶正防洪哨所前插的国旗(7月16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密 摄
【|鏖战江新洲】防汛间隙 , 不经意间看到堤坝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 张恒总会挺直腰杆 。 他说:"过去扛国旗 , 如今扛沙袋 , 为的都是一个家 。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