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
“You jump, I Jump!(你跳 , 我也跳)”
著名的台词 , 伴随着传唱大街小巷的主题曲 , 动人凄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大魄力的声光画面再加上悲剧的结局 , 构成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泰坦尼克号》 。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本文插图
《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占据影史票房记录长达十二年之久 , 直到同一位导演利用一些蓝皮肤的外星人 , 才超越了自己的记录 。
那年上映时轰动了中国 , 也震惊了世界 。 不管是宅男腐女 , 亦或是痴男怨女均争相走告 , 相互较量着谁走进电影院的次数比较多、谁能够瞬间说出下一句台词 , 哪怕根本不是自己的母语 , 更遑论那横跨千里之外的金钿宝石与海洋之心 。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本文插图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规格最先进的巨型游轮 , 也是二十世纪初期工业技术的结晶 , 配备最先进的仪器 , 在首次航行便撞上冰山而沉船 , 造成一千五百人罹难 , 成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难 , 更让远洋客轮事业在一段漫长的岁月中乏人问津、欲振乏力 。
回顾往昔 , 许多的研究都在厘清 , 泰坦尼克号为何会撞上冰山?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 , 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 , 几乎都是女性 。 这被认为是一个“英雄救美”、“女士优先”的绅士精神发扬而广为流传 , 成为一段历史佳话;也让“泰坦尼克”一词在某段时间内成为优雅绅士和男性高尚品德的象征 。
但是 , 这样的结果是否合理?
除去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张力后 , 对于当时泰坦尼克号上人们的选择是否表达真切?
岁月悠悠 , 泰坦尼克号最后三位幸存者都是女性 , 共同的特征是在当时都是婴儿 , 她们都分别在2006年前后过世 。 最后一位生还者米尔维娜·迪恩(Millvina Dean)于2009年5月31日过世后 , 时过境迁 , 如今泰坦尼克号上的所有乘客都早已辞世 , 彻底成为了历史 。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本文插图
今天就请让小编带领大家走进历史 。
冰山 , 确实是一角
首先 , 泰坦尼克号为何会撞上冰山?历代以来有许多说法 , 包含船长对技术太过自信导致操作失误、船只底部采用了有缺陷的钉子;或是当天光线不明、瞭望员的双眼暴露在低温之中 , 影响他们的视力与对于冰山距离的掌握等等 , 不过最近有两个重要的研究指出 , 当天的特殊自然现象很可能是造成这巨大的灾难的主要原因 。
第一个研究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 , 他们利用全球水文学与天文学进行比对 , 指出那年的地球异常地接近太阳与月球 。 这两者对海洋的引力加强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潮汐 , 这种罕见的轨道运行发生于1911年底到1912年初 , 造成的诡异潮汐同时使得大量冰山移位 , 并漂浮到北大西洋航线上 。 而这种诡异的潮汐的发生机率 , 几乎是千年一次 , 但偏偏刚好就遇上了泰坦尼克号的首航 。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本文插图
第二个论点由英国历史学家蒂姆·马尔丁(Tim Maltin)提出 , 他认为当天晚上 , 冰冷的海面与水气创造了海市蜃楼现象的可能性 , 使人们误判了冰山的实际位置 , 更使得前来救援的船只难以掌握泰坦尼克号的确切位置 , 导致了救援时间的延误与大量人命的丧生 。
他在最近出版的书籍《泰坦尼克号:一个充满欺骗的夜晚》提出这个论点 。 (顺便一提 , 他写过很多本和泰坦尼克号有关的作品) 分页标题
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 , 当接近地面的热空气使光线向上折射时便会形成;当冷空气使光线向下折射时产生另一种海市蜃楼(下蜃景) 。 在这种情况下 , 观察者会看到近处物品或周边环境被投在地平线上 , 而误判距离 。 对比当时的一些日志与资料 , 可以得知当天晚上泰坦尼克号和后来前往救援的船只都进入了冰冷的海流之中 , 造成了海市蜃楼形成的理想条件 。
根据蒂姆·马尔丁的研究 , 黑暗的海面与闪烁星空的交界线会变得十分模糊 , 从而减少了若隐若现的冰山的对比度 。 而前来救援的船只也受到影响 , 知道泰坦尼克号就在这附近 , 但却无法掌握确实的位置 。
最后 , 在这个充满欺骗的夜晚 , 水面依旧平静 , 星空依旧闪烁 , 但千五百余条人命葬身海底 。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本文插图
先救老弱妇孺的疑问
毫无疑问 , 拯救弱者、女士优先、让位给妇女老弱而牺牲自己的性命是一种文明与教养的象征 , 更是一种男性气概的体现 , 《泰坦尼克号》正因为这伟大的情操而被歌颂不已 。 著名的男性沙文主义论者 , 哈佛大学的曼斯菲尔德(Mansfield)便经常使用泰坦尼克号的案例来立论著书 。
根据下面统计出来的数据 , 我们可以知道确实有大量的孩童与妇女存活了下来 , 我们或许都还记得电影中那位为了维持秩序 , 开枪射杀乘客的真实人物;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本文插图
但是 , 这样的选择是合乎理性的吗?进一步地问 , 我们是否能够将其归因于某种英国骑士制度影响下的标准行为规范呢?如果泰坦尼克号不是一艘英国籍的轮船 , 而是一艘中国籍的轮船 , 还会发生这种礼让妇孺的行为吗?
位于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提出了一篇研究论文 。 经济学教授麦克·伊兰德(Mikael Elinder)和奥斯卡·埃里克森(Oscar Erixson)研究分析了在和平时期全世界发生的十八场海难事故(排除交战时期的案例) , 其结论是在这十八场海难中 , 有十一次的妇孺生还概率远低于男性 , 而明显妇孺生还机率高于男性的只有两次 , 分别是1852年博肯黑德号和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 。
整体而言 , 生还率最高的是船员 , 然后是船长 , 完全缺乏自我求生能力的儿童生存率最低 。 如前面所述 , 泰坦尼克号最后的幸存女性在灾难发生时都是婴儿;换言之 , 泰坦尼克号似乎可以作为此研究的特例 , 更加凸显泰坦尼克号上男性的高贵情操 。
但 , 这是否与泰坦尼克号是英国籍有关呢?研究分析显示 , 沉船的快慢、疏散时间长短都不能解释妇女的生存率 , 最关键的原因取决于指挥者 , 也就是船长的决定 。
如果船长曾铁腕下达礼让妇女、儿童优先疏散的命令 , 则她们的还生率将得到显著改善;
如果没有 , 则按照弱肉强食的生物利己本能 , 则妇孺必定是灾难中最大的牺牲者 。 最后 , 研究更发现对比类似的英国籍灾难事件 , 在英国骑士制度下事故船只上的妇女遭遇是更坏而不是更好 , 这或许对骑士信条是个讽刺 。
电影从一位年老的女主角回顾青春的浪漫爱情年华 , 最后歌咏爱情 , 还把珍贵的海洋之心掷入海底 。 但事实是 , 当时许多女性幸存者不仅在经济上失去了支柱 , 更马上就要面对两次世界大战与接续不断的严峻挑战;根据后来的口述访问记录 , 当时幸存的女性更多愿意选择与家人伴侣同生共死 , 而非目睹更残酷的人伦悲剧、以及亲临之后的战争炼狱 。
电影刻画灾难、描绘人性、歌颂爱情 , 犹记《我心永恒》的动人旋律 , 低吟My Heart will go on的传世语句 , 或许您可以再度走进影院;而 , 我们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