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案现场,为何会成为“流量池”?

“杭州女子失踪”事件 , 随着舆论势能的聚变 , 已经从“惊悚片”转向“肥皂剧” 。 据事发小区保安称:不少网红博主跑到小区里拍摄 , 拦都拦不住 , 其中还有人“现场直播” 。 目前 , 这些蜂拥而至的网红博主们 , 搞得小区里的居民人心惶惶 。坦白讲 , 这种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小区 , 都会触发短期内的“惊悚感” 。 尤其 , 作为可触的围观 , 更会加剧其中的不确定性 。 很多时候 , 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围观” , 其实是一种幻象 。 只要不去浏览 , 很大程度上 , 并不能对事发地及周边 , 构成绝对的影响力 。但是 , 作为舆论中心 , 只要有人架起相机 , 哪怕跟“失踪事件”毫无关联 , 也会在云端掀起惊涛骇浪 。 这就导致 , 在新闻媒体之后 , “网红博主”也会横插一杠 。 毕竟 , 对于他(她)们而言 , “流量池”永远是可爱的 。 虽然 , 有人强调 , 这样对失踪女子及其家人不尊重 。 但是 , “流量面前” , 节操往往不那么重要 。起码 , 就现实的“网红盘面”来看是这样的 。 不过 , “这一切”仅靠网红博主还搞不定闭环 。 因为 , “流量池”的建设 , 更多基于吃瓜的可能性 。 于此 , 作为“流量池”的开采 , 其实是共谋的过程 。 网红博主负责不停的整合现场 , 吃瓜群众负责全力破案 。这就导致 , 案情越邪门 , 事件越怪诞 , 就越有可能被推上风口浪尖 。 当然 , 整个过程 , 也是一环扣一环的 。 起初阶段 , 吃瓜的节奏是比较规矩的 , 然而 , 随着案情走向扑朔迷离 , 吃瓜就变成多元创作 。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人均侦探”的氛围 , 大概就更为容易一些 。只是 , 回到“杭州女子失踪”事件中 , 失踪女子 , 失踪女子的家属 , 失踪女子所在小区的居民 , 现场围观的网红博主们 , 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吃瓜群众 , 各自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这确实值得深思 。 因为 , 比起警方和纯粹新闻媒体的行事目的 , 局中人和局外人的“同床异梦” , 更显得变化莫测 。在这起悬案中 , 最关心失踪女子生死的 , 应该还是家属和警方 。 但是 , 在面对这起事件的过程中 , 警方却保留着最大程度的克制 。 反倒是 , 对于不怎么关心失踪女子生死的外围吃瓜者 , 释放着最肆无忌惮的热情 。 不得不说 , 社交媒体时代 , 很难有绝对意义上的严肃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这起悬案的情绪场是分层的 。 作为家属和警方 , 属于最紧迫的一层 , 因为他(她)们是真的关心失踪的女子 。 至于纯粹新闻媒体 , 其实就是正常的报道 , 失踪女子只不过是千万不幸者之一而已 。 而对于网红博主和吃瓜群众 , 其实就是纯消费 。并且 , 网红博主和吃瓜群众的存在感还很强 , 起码情绪氛围的构建上 , 他(她)们最汹涌 。 当然 , 这种热情也是有限的 , 因为 , 对于热点事件来讲 , 从来都是各领风骚一两天 。 而这次的“杭州女子失踪”事件 , 应该也不会太例外 。不过 , 面对悬案 , 纯粹的新闻媒体 , 反应层面往往显得比较滞后 。 这主要在于“新闻伦理”不能丢 , 说到底就是 , 吃相不能太难看 。 虽然这些年 , 不少新闻媒体也会迷失在流量浪潮中 , 但是 , 整体上而言 , 还是比网红博主有底线 , 这方面还是差异性挺大的 。当然 , “这一切”也是市场基准决定的 。 正规军再怎么耍流氓 , 看起来还是很正点 。 而流氓军再怎么往正走 , 也看起来是不着调的 。 索性 , 各玩各的 , 你有你的阳关道 , 我有我的独木桥 。 面对清晰的案件 , 正规军当仁不让 , 面对云遮雾罩的案件 , 流氓军从不缺席 。只是 , 就现实的图景而言 , 正规军和流氓军往往也会彼此兼容 。 因为 , 对于各自的生存之道 , 随着时代的变化 , 也在不断变化 。 过去 , 平面媒体如日中天之时 , 一切非正规的媒体 , 被泛指为新媒体 , 而现在的情况却是 , 媒体无新旧 , 一切皆融合 。另外 , “失踪女子”是谁不重要 , 重要的是悬案自带想象力 , 而想象力就会让事发地变得神秘感十足 , 而神秘感十足就会催生“流量池” 。 于是 , 一场悬案造就流量万千 , 网红博主自然蜂拥而至 。 要知道 , 社交媒体时代 , 伦理本身变得越来越模糊 。 因为吃瓜已成现实 , 一切是非因果 , 到最后都能成为欢乐物料 。当然 , 我们可以换种说法:消费意识是社交媒体的核心存在 , 不管是什么内容 , 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 , 社交媒体最后都会指向欢乐氛围 。 本质上 , 这跟尼尔·波兹曼探讨电视媒介的宿命“娱乐至死”是一样的 。 因为 , 群居的人类 , 始终无法摆脱八卦特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媒介称作为“隐喻”的原因 。 在学校里 , 老师非常正确的告诉我们 , 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它事物做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 。 可事实上 ,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 只要事不关己 , 就很难真情实意的去关注本质 。 于此 , 也就能理解 , 为何“人均侦探”的现场里 , 多半暗藏笑料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