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


 快乐|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
文章图片
01
网上有个问题:有哪些是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个高赞的答案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也就是“垃圾快乐”。
快乐是人类的追求,不过追求快乐的方式正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
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底层”卧底8年后发现,越是处于底层的人,越是会用一种消耗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肥皂剧、毒品、电子游戏。越是处于高层次的人,越是会用一种补充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跑步、阅读、学习。
这跟著名的“奶头乐理论”很相似。年轻人一旦尝到了垃圾快乐的甜头,就会上瘾,忍不住地想要更多,甚至会让意志迷失,忽略了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快乐|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
文章图片
还是拿孩子玩手机举例,手机满足了孩子一时的欢愉,但是手机制造出的垃圾快乐杀死了孩子的“自制力”,杀死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更杀死了孩子的“上进心”。
垃圾快乐,不仅拉开了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步步毁掉孩子。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那些爱玩游戏、爱刷短视频等沉迷于垃圾快乐无法自拔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能获得短期快感之外的事情,毫无兴趣。
以前觉得孩子玩游戏没什么,但等到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之后,后悔已然来不及。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么束手无措任由发展,“玩够了就不想玩了”,要么暴力制止。显然,这两种都不是什么好办法。
02
父母是孩子和垃圾快乐之间的一道墙。 当孩子体会到这种“垃圾快乐”的快感,他们根本没有自制力,能够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所以,避免孩子在垃圾快乐中沦陷,重回正常的学习,是父母的首要责任。

 快乐|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
文章图片
言教不如身教。孩子天生就会模仿,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对象。杨绛先生说:“好的教育,榜样的力量很重要”。家长用自己的行为引领孩子,比讲千百遍道理更有说服力。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为了不让孩子沦为垃圾快乐的奴隶,很多父母认为,只要不给孩子看手机就行了,于是强制没收手机,但这并不是最明智的办法。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就越会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孩子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长越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们反而越想玩。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是个漫长的过程,严防死守不是最佳选择,循序渐进才是。当孩子特别想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禁止变成商量,孩子会觉得“爸妈没拒绝我,我过一会还可以做”。
如果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下去,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娱乐,长此以往就不会沦陷于垃圾快乐。

 快乐|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
文章图片
03
可以陪伴,就不要走开。“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是一个很会陪孩子玩的爸爸,他虽然很忙,可一有时间就会陪孩子玩,带上孩子去爬山、游泳、散步。
玩,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孩子从小浸润在大自然,接受人文气息的熏陶,在父母的陪伴与关怀中成长,孩子自然会眼界拔高,心中有更广阔的世界,就不会沉溺于小小手机这一方天地之中。
父母应该尽量空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下奔跑,只有真心地陪伴孩子,主动关心和靠近孩子,才能让孩子在爱的守护下,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忘却虚拟世界带来的“美好”。
孩子是否遭受垃圾快乐的荼毒,和虚拟世界关系并不大,主要是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和做法。
【 快乐|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父母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痴迷垃圾快乐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