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玩|这群“天才”身上,“偶合”太神奇



去哪玩|这群“天才”身上,“偶合”太神奇
本文插图

去哪玩|这群“天才”身上,“偶合”太神奇
本文插图
《生活大爆炸》有部衍生剧 , 讲的是智商惊人、情商感人的科学家谢尔顿·库珀小时候的故事 。 天才的父母有啥感想?库珀夫妇表示:你认为只有学渣的爹妈心累吗?
小天才谢尔顿总爱扮出一副老成的派头 , 骨子里却幼稚无比 。 库珀夫妇很无语 , 但他们时刻庇护着儿子作为小孩子的个性和自尊 , 时常配合他幼稚的“小疯狂” 。
剧中的爸妈学历不高智商普通 , 却有着很多知识分子家长所难以企及的聪明 。 要知道现实中 , 有些大人生怕自己的孩子太像孩子 。
这几天我们屡屡被小朋友“惊艳”到 。
有“科研未来之星” 。 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 , 先花了不到五天时间 , 从对基因一窍不通进阶到了能够了解、判定基因表达水平与功能的程度 , 又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做了一系列复杂实验 , 研究出某种基因(名称不赘述 , 说了你也记不住)“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 , 项目呈文写得成熟专业 , 有板有眼 。 小朋友从零起步 , 迅速收割科学果实 , 还在全国青少年科技立异大赛获了奖 。 和他一起得奖的中小学生里 , 也被“发掘”出了一些和他类似的“奇才” 。 我挺期待现实世界里能泛起个“小谢尔顿”的 , 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
还有“演说奇才” 。 十几岁的奼女在两三千人眼前演讲绝不怯场 , 一启齿俨然传销巨匠 , 举手投足都是油腻中年的套路 。 奼女的“文学天才”也让我等码字人惭愧:号称一天能写2000首诗 。 当听到她的父亲气定神闲地跟采访人员保证他们没强调事实 , 想必大家都懂了 。 放心舒畅地散去吧 。
看到“天才”三五成群降临现实世界 , 我感到有些晕眩 。 浓浓的“放卫星”氛围有没有?
“演说奇才”显而易见在满嘴跑火车 , “科学天才”的真伪却显得有些许含糊 。 小男孩的研究员父亲公然报歉时 , 只承认在撰写项目呈文时“介入过度” , 实验是孩子自己动手做的 , 尽管有老师和家长指导 。
【去哪玩|这群“天才”身上,“偶合”太神奇】我挺能理解家长保护孩子的心情的 , 或许他也不算说谎 。 在专业人士眼中 , 实验有难点 , 但经过训练也不是一定学不会 。 万一娃心灵手巧呢?但手巧和科学素养可不是一回事儿 。 基因和癌症的研究或许是挺前沿的 , 不外那恰巧是孩子父母的研究方向 。
无法断定青创赛“水” , 究竟翻翻获奖名单 , 不少小同学的选题立意都很有趣可托 。 被扒出的“天才之作”多少都包含神奇的“偶合”:某个课题组恰巧和孩子研究方向一致 , 组长还碰巧是同姓大牛;某篇硕士论文里 , 恰巧能找到和获奖作品趋同的内容 , 图表都长一样;小同学碰劲都天赋异禀 , 短短几个月、一年多 , 就从“小白”飞驰到学科前沿 。
实在还有另一层“偶合”:“天才”扎堆的怪象 , 不就是成年人“学术江湖”里不端行为的迷你版么?挑战常识的“天才作品” , 能逃过层层专家评审的法眼 , 无非是一点利益的媾和 , 或是一点“苟且” 。 也是精准复制成人世界的“暗角” 。 学者家长一手将娃推向神坛 , 手法娴熟 , 难道也是复制了平日里自己弄虚作假的路径?
小孩子在其中的处境 , 实在挺尴尬的 。 最露骨的情形中 , 孩子充其量就是个摆拍道具 。 有些所谓“介入” , 本质只是学着样子操纵实验、囫囵吞枣了解原理 , 然后在大人的指引下 , 将其包装成“立异成果” 。 说这是“科学探索” , 你信么?
同样的题目也可以问问启齿“成功”、闭口“正能量”的奼女 , 大人教她讲的那些话、给她安的头衔光环 , 她真的信吗?她的身后何尝不是一个虚张声势的成人世界?
将“演说奇才”和“科研天才”对照观察 , 会是一种微妙的体验 。 镜头前做实验的小朋友那么一丝不苟 , 舞台上振臂高呼的奼女那么浮夸 , 画风迥异 , 却又似有呼应 。 所谓“天才” , 不外是扮演着成年人安排的角色、粗浅模仿大人的样子容貌 。 孩子怪诞的身姿 , 是驯化后的魔幻果实 , 是成年世界扭曲的镜像 。
这些天“学二代”这个概念很火 , “科研民工”们大呼心酸 。 学术圈本就存在等级与剥削的现象 , 黄口小儿闯入 , 让人更加意难平 。 假如所谓“学二代”也加入了破坏公平的游戏 , 无疑会加深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怀疑 , 勾起人们心中的不安 。 比加深不公更隐蔽的危险是 , 这一套“运行规则” , 小孩子不免也都看在眼里 。 “世袭”成果、夸夸其谈是表象 , 更可怕的是鄙陋风气“代际传递” , 这要人怎么期待一个清明的未来?
小白鼠一般纯净、又如小白鼠一般不能自主的孩子 , 会不经意学会“深入模仿”吗?
(文/张静雯)
微信号:Talkpark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 , 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