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不懂规则就做空,小心踩进坑里!原来股票下跌这么做赚得更多!


资本市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 , 就充满了争议 。 来到证券市场的形形色色人物 ,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 有普通投资者 , 有恶意操纵市场的庄家 , 也有像杜尔这样的政府官员寡廉鲜耻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股市投机 。 1792 年杜尔的投机失败 , 很快在北美股票市场掀起一次大恐慌 。
当公平交易被打破后
那时 , 谁有渠道获取内幕消息并进行交易 , 被认为是合法的行为 。 杜尔入狱的消息一经传开 , 股市便开始加速下跌 。 第二天 , 当时仅在纽约那片并不大的金融社区里 , 就发生了 25 起破产案 。 金融市场一片狼藉 。
一个杜尔的破产就摧毁了整个市场 , 什么原因呢?纽约的股票经纪人后来意识到 , 这与无序的场外交易有关 。 杜尔那个年代 , 美国没有股票交易所 , 也没有所谓的“证券从业资格认证” , 任何人只要愿意 , 都可以成为股票经纪人 。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 , 股票价格谁说了算?没有交易所 , 没有报价牌 , 股票价格完全由买卖双方相互商定 , 这是场外交易的特色 。 但“讨价还价”也总得有个参考价吧?于是 , 普通股票交易者往往会参考“权威” 。 比如 , 杜尔买这支股票出这个价 , 人们便会在这一价位上谈交易 。 在场外交易中 , “主力”起到了价格标杆的作用 。 当然 , 这也为其操纵股票价格大开方便之门 。

股票|不懂规则就做空,小心踩进坑里!原来股票下跌这么做赚得更多!
本文插图
其次 , 谁能保证经纪人的信用?通常来说 , 股票经纪人发挥着两个作用 。 一是作为交易“中介” , 找到股票的买家和卖家并撮合成交;二是提供市场信息 。 最重要的是市价 , 买卖双方需要知道一个“价格区间” 。 例如经纪人可能会告诉你 , 前一笔交易杜尔出了这个价 , 你至少应该出多少钱 , 以及这只股票近几日的成交量和换手率大概是多少……
由于经纪人同时扮演着“中介”和“看盘”的双重角色 , 为了撮合成交 , 他们存在着提供虚假消息的动机 。 当时美国股市并未建立一套约束股票经纪人的信用机制 , 导致“黄牛”泛滥 , 骗完了上家又骗下家 。 这些人本来就没什么声誉 ,当然也不在乎名声受损 。 杜尔投机所引发的金融混乱 , 使得美国股市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 民众谈股色变 。 市场急需一套能够挽回人们信心的股市交易规则 。
1792 年 5 月 17 日 , 24 位股票经纪人在华尔街 68 号的一棵梧桐树下 , 签署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The Buttonwood Agreement) 。 协议约定:所有股票交易都在他们 24 个人之间进行 , 且股票交易佣金不得低于 0.25% 。 24 位经纪人全都具有良好的信誉 , 而且报价都放在场内统一进行 ,再也没人能够在价格上欺骗散户 。
《梧桐树协议》被认为是美国金融业进行行业自律的开始 , 它开启了美国证券史上市场自我监管的先河 。 这套监管系统可以说是市场在“痛定思痛”后自发形成的 , 与政府无任何关系 。 自由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我纠偏机制 。 也就是说一个系统一旦发生无序与混乱 , 会自动出现行业自律 , 否则该行业就会变得无人再敢介入 , 日渐式微 , 最后消亡
有人认为《梧桐树协议》是在政府的指使下才出台的 , 其实不然 。 一个离不开政府监管的市场 , 是最不具活力 , 甚至无法长期存在的市场 。 汉密尔顿和此后数百年来的无数的政府精英 , 他们竭尽全力、绞尽脑汁 , 试图寻找一条“好人与恶棍的分界线” , 来区分像杜尔这样的无赖赌徒和受人尊敬的投资者 。 然而两个多世纪以来 , 他们的努力所得到的充其量不过是喜忧参半的结果 。
因为当两人之间的自由买卖必须通过政府批准才能进行时 , 交易成本就会大幅增加 。 政府酷爱监管的根本原因 ,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投资者 , 更重要的是为了征税 。 虽然今天欧美的金融监管相比百年前不可谓不严 , 但 2008 年的金融海啸还是发生了 , 作为普通投资者想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被侵蚀 , 只有认清市场 。分页标题
“狐狸裁判”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 , 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和强劲 。 一百年间 , 这片新生的美利坚乐土蕴藏着无限商机 。 海外的商贾富人纷纷携款而来 , 与当地的生意人云集在此 , 四处寻觅着让财富翻番的机会 。
债券当然是首选 。 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 , 被认为是安全性最高、流动性最强的投资品种 。 不过联邦政府每年只发行数量有限的国债 , 无法满足投资者贪婪的胃口 。 买不到国债 , 就只能购买州政府债券和市政府发行的地方债 , 特别是那些对外保持长久联系的城市 , 如波士顿和纽约 。 这些政府债券永远不愁找不到买家 。

股票|不懂规则就做空,小心踩进坑里!原来股票下跌这么做赚得更多!
本文插图
企业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 。 《梧桐树协议》的签订揭开了证券市场行业自律的新篇章 。 在纽约 , 新兴的华尔街股票市场渐渐成为美国本土企业最重要的融资途径 。 上市公司获得用以扩张的宝贵资金 , 老百姓参与股市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 虽然证券行业的规则在不断完善 , 但是像威廉杜尔那样的投机者却并未消弭 ,而且——永远不会 。
19 世纪初 , 铁路作为新兴产业横空出世 , 它大大缩短了陆上运输的时间 ,毫无疑问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 这一行业潜力巨大 , 留给投资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 那时 , 美国百姓对铁路股的热捧 , 绝不亚于 21 世纪初大家对 IT 行业的追逐 。
哈莱姆铁路公司是纽约早期的铁路公司之一 , 自从该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证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后 , 铁路股立即成为市场的宠儿 。
“买入铁路股 , 后半辈子不吃苦”!人们奔走相告 。 然而 , 后半辈子究竟吃不吃苦 , 并不是普通大众说了算 , 而是少数人说了算 。 尤其是那些扑朔迷离的政策 , 让炒股充满了风险 。 其实 , 任何新兴证券市场注定了将是“政策市” , 襁褓之中的华尔街亦不例外 , 金融投机与翻云覆雨的政策变化如影随形 。
正当铁路股一发冲天之际 , 一位名叫金布尔(Kimble)的议员公开出来“放话”了:“我坚决反对哈莱姆铁路公司增发股票!”
金布尔来头不小 , 他是纽约州参议员 , 又是立法委员会委员 , 说话很有分量 。 如果他想做什么 , 最终十有八九能成事 。 几番过后 , 市场对他的话形成了“心理预期自我实现”的效应 。 金布尔这番表态 , 美国股民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伙自己一定持有很多哈莱姆铁路股 。 ”
这可是个天大的利好消息 。 股票增发意味着现有的股权被稀释 , 会导致股价下挫 。 大家普遍看好哈莱姆铁路股 , 可又对公司即将推行的增发心有余悸 。 在国会中具有影响力的金布尔 , 此时反对增发 , 无异于给股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 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继续“做多”铁路股 。 消息传出后 , 哈莱姆铁路公司的股票果然再创新高 。
此举正中金布尔之下怀!原来 , 反对增发不过是在下套 。 现在 , 收网的时刻到了 。 金布尔和他的同僚当机立断 , 反其道而行之 , 借这个利好消息大量抛售手中的哈莱姆股票 。 天真的公众对即将临头的大难一无所知 , 乖乖地做了金布尔他们的对手盘 , 大批吃进 ,还以为自己捡了便宜 。
顺利出货!金布尔等人狠赚一笔 。 此时哈莱姆铁路公司的股价虽然下跌 , 但由于买盘极其旺盛 , 跌幅并不是很大 。 阴险毒辣的金布尔 , 此时并没有“见好就收” , 由他操控的下半场游戏才刚开始 。 他笃定股价还会进一步深跌 , 于是对哈莱姆股票实施大量的“裸卖空”(Naked Short)操作 。
所谓的“裸卖空” , 是指在手上完全没有股票的情况下“卖出”股票 , 即买家给了钱 , 卖家先不支付股票 , 而是承诺延期支付(当然有利息成本) , 即在未来某个时间从市场上买入 , 再支付给先前的买家 。 如果在此期间股价下跌了 , 那么下跌部分的差价便会成为自己的利润 。 “裸卖空”和卖空都是“先卖后买”的高风险操作 。 在众人纷纷看好某只z股票的牛市氛围下 , 若没有十足把握股价会见顶回落 , 这么做十有八九是找死 。分页标题
金布尔当然不会打无把握之仗 。 哈莱姆铁路股“布空”完毕 , 现在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 金布尔又一次利用自己的职权玩起了花样 。 为确保股价下跌 , 他风向突变 , 敦促立法委员会推出一项法案 , 鼓励铁路公司扩张 。 鼓励扩张就是鼓励增发 , 也就是稀释投资者手中现有股票的价值 , 这和他之前的表态相比 , 来了个180 度的大转弯 。

股票|不懂规则就做空,小心踩进坑里!原来股票下跌这么做赚得更多!
本文插图
本已“高处不胜寒”的哈莱姆铁路股这下遭遇致命打击 。 增发还是不增发 ,原来不是上市公司说了算 , 而是金布尔说了算!消息传出后 , 果不其然 , 哈莱姆股价惨遭滑铁卢 。 提前“布空”的金布尔不仅赚得盆盈钵满 , 而且再一次抓住机会 , 当股价处于超低价位时大批吃进……
“股价上涨 , 我赚钱;股价下跌 , 我赚得更多!”
“金布尔手法”在日后的股票交易史上被反复重演 , 其基本思路就是控制可交易的股票数量 , 然后通过操纵信息和政令受益 。 赚钱的要义 , 就是抢占先机 ,事先布局 。
出其不意地宣布新的政策 , 是“狐狸裁判”的常用伎俩 。 有时政客也会与企业高管联合起来坑害中小投资者 , 反复不断地出台政策或释放真假难辨的消息 ,目的当然是推动股价朝他们期望的方向运行 。 美国共和党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你若看见某企业家和政客共处一室 , 永远不要指望有什么好事发生 。 ”
【股票|不懂规则就做空,小心踩进坑里!原来股票下跌这么做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