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夏长江中下游为何频繁暴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夏长江中下游为何频繁暴雨
文章图片
受长江中上游强降雨影响,三峡枢纽于近日开启两个泄洪孔,加大下泄流量 。新华社采访人员 肖艺九摄
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今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引发社会关注 。今年为何暴雨不断?未来极端天气事件会越来越多吗?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
6月1日至7月16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7次强降雨过程,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418.1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位,长江流域及鄱阳湖、洞庭湖等地出现较重汛情 。南方今年为何暴雨不断?未来极端天气事件会越来越多吗?经济日报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相关气象专家 。
副热带高压影响强于往年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6日,我国南方共出现16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 。其中,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以及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多地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多个省份累计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一半 。
“综合考虑范围、持续时间与雨量发现,6月27日至7月12日,我国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来第二强,1998年位居第一 。”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说,今年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虽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但位置更偏北、综合强度略偏低,总体看仍比不过1998年的特大暴雨事件 。
但6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出现的频繁强降雨过程,不仅强降雨过程多,且一轮接着一轮,间歇期非常短 。为何近期南方暴雨陷入“车轮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解释,这主要与6月份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 。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是一个稳定且少动的暖性深厚天气系统 。其外围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恰恰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具体来说,6月以来,副高比往年同期势力偏强,外围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我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北方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造成了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持续交汇,导致强降雨过程频繁且持续发生 。
未来南方雨水形势如何,防汛压力会否减轻?7月份以来,我国主雨带维持在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17日至21日,主雨带东段有所北抬,西段仍维持在四川盆地东部与湖北一带 。马学款提醒:“这与前期强降雨带仍有较大重合,需要关注降水叠加影响 。即使7月下旬雨带东段北抬,长江流域防汛压力并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 。”
“暴力梅”作怪因素叠加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 。此次持续强降水背后是异常气候作怪吗?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介绍,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是一只“怪兽”——梅雨 。具体而言,入梅偏早与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区梅雨比往年偏早7天,梅雨“主战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在6月9日入梅,时间与往年差不多 。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两者共同导致我国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 。
在风调雨顺的年头,梅雨季通常是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平均梅雨量343毫米 。入梅早晚与梅雨量密切相关 。据统计,我国梅雨量最多的3年分别是1954年(789毫米)、2016年(662毫米)与1998年(596毫米);梅雨强度最强的3年分别为1954年(强度指数2.7)、1996年(1.7)与1998年(1.3),即出现了传说中的“暴力梅” 。其中,1954年,长江流域76%以上区域下过大暴雨,日最大降水量达262毫米,出现百年罕见的全流域性大洪水 。同年8月18日,长江汉口站最高水位达29.73米,比1931年的历年最高水位高1.45米 。分页标题
今年我国同样遭受了“暴力梅”影响,梅雨量与往年相比显著增加 。那么,为何暴雨“偏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由于今年梅雨相关天气系统相对稳定 。副高在过去这段时间一直稳定维持,边缘暖湿气流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涡切变系统活跃,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梅雨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 。
而今年,这只“怪兽”还从其他地方获取“能量”,导致梅雨锋偏强 。2019年秋季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 。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 。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 。
应对极端灾害能力待增强
南方全力防汛抗灾,北方也不能马虎松懈 。受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影响,我国雨带每年从南向北移动 。通常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雨带将从长江流域北抬到华北、东北,北方就会进入主汛期 。
气象预报显示,7月下旬,我国东部雨带将北抬到黄淮、华北至东北地区一带,累计降雨量比常年偏多三至七成,局部地区偏多1倍以上;主要降雨时段为7月22日至23日,以及7月26日前后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7月下旬,北方地区降雨将明显增多,进入北方汛期关键时段,需注意强降雨尤其是局地强降雨导致的次生灾害风险 。”
【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夏长江中下游为何频繁暴雨】每次大暴雨、高温、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均可能是大自然给人类发出的警示信号 。未来,这样的极端事件会越来越频发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高温与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
“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一次天气气候事件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研究员黄磊说,事实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与极端温度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
气候模式预估结果也表明: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出现频率、强度与持续时间均将显著增加,到21世纪末,陆地区域高温热浪事件发生概率将是目前的5至10倍,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 。
黄磊表示,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极端灾害能力已迫在眉睫,需要将应对极端灾害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强化极端灾害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与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强化生态与环境气象服务,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