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思维:你觉得思维一词需要定义吗?

猫眼思维:你觉得思维一词需要定义吗?(经《思维方法高级教程》原著者朱奇先生授权 , 本人将陆续把自己研习《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的所感所悟、所摘所编在猫眼不定期刊发 , 形成《猫眼思维》系列 。 每期猫眼思维既可以独立成章 , 也可以按照时间序列系统阅读 。 愿与各位猫友共同努力 , 让猫眼成为思维科学的孵化器和播种机)(本期猫眼思维摘编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一章第二节 , 标题为摘编者所加)读过前面几期《猫眼思维》的猫友们已经知道 , 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 , 人们运用语言词汇来思维和表达时 , 无法对每一个所使用的语言词汇都严格定义 , 人们只能对重要的核心词汇加以定义 , 使其转化为概念 。 那么 , 思维这个词汇需要严格定义吗?目前 , 人们对思维一词的理解就是琢磨一下、思考一下、想一想 。 人们甚至是在同样的意义上去使用思维和学习这两个词汇的 。 《思维方法高级教程》与完全不认同模糊知识一词一样 , 也完全不认同模糊思维一词 。 《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给思维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思维是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 , 从而发现和创造知识以及运用知识来引导行为的过程 。 思维是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 , 思维也是通过追溯知识原创过程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为什么要给思维一词下定义?为什么要给思维一词下这样一个定义?我们来看看《思维方法高级教程》是怎样描述的 。人们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前掌握实际现象发生的规律以使实际行为结果更多地出现与预期相一致的情形 。 时至今日 , 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验到了一个在知识匮乏时代常常不被看重的知识:由别人原创并用语言工具表达出来供我们记忆的知识 , 其正确性和实用性都必须满足许多明显的或暗含的假设前提 , 都有一个虚拟的假设环境 。 你运用知识时 , 只有当实际条件与知识的众多假设条件一致时 , 预期的结果才会出现 。例如 , 你预计七点钟起床就能保证八点赶到工作单位 , 其中一个暗含的假设前提就是没有出现大雪封门、交通堵塞等意外情况 。 类似这样的许许多多生活知识都有前提条件 , 对此几乎没有人会大惊小怪 。 但是 , 当我们面对的是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被称作科学的知识时 , 那种对知识的庄严感却经常让我们忘记:知识是有假设前提的 , 知识的运用是有条件的 。例如 , 经济学中有一个被称作规模经济的规律 , 大体说的是 , 在一定限度内 , 生产某种产品的规模越大 , 一个数量单位的这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 , 即越“规模”越“经济” 。 这个经济学知识的应用就是有条件的 。 如果你的产品是手工刺绣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 规模经济的效果就不明显 。 类似这样的前提条件在这条经济学知识的内容中已经被明确地标示出来了 。 但不幸的是 , 也有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前提条件却没有明确地标示出来 。 比如 , 如果你只善于管理小规模生产 , 而面对大规模企业容易产生的员工缺乏责任心、监管不力、流程衔接漏洞等弊端 , 你没有能力克服 , 那么规模经济在你这里就可能变为规模不经济 。 再如 , 规模经济规律只是从生产作业的角度总结知识的 , 它是把市场无障碍吸纳所生产的产品作为前提条件的 , 而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哪种产品可以无条件地长期旺销 , 因此 , 你运用这个知识时 , 必须现实地衡量不断变化中的市场需求以及你的市场营销能力 , 否则 , 你的规模经济就会无情地变为规模积压 。 一些超大型企业也会轰然倒闭 , 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发现 , 现代人所犯的更多错误 , 不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 , 而是源于不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 我们怎样才能把握某个知识的众多假设前提从而正确运用这个知识呢?或者说 , 我们怎样才能根据实际条件在众多相关知识中选择适用的知识呢?看来单靠记忆别人原创的知识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 因为就多数情况而言 , 知识创造者并没有详细列出他当初总结该项知识时的众多条件 。 为了真正把握知识和能够运用知识 , 我们必须亲自了解知识的原创过程 , 因为只有再现知识的原创过程才有可能再现知识成立的全部前提条件 。例如 , 规模经济的知识可能是某位研究者实际观察了三家产品单位成本较低的工厂的状况而总结出来的 。 他发现 , 造成这几个工厂产品成本低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个 , 如管理科学、营销能力强、规模大等 , 甚至每个工厂还可能有许多其他无法言表的独特因素 , 如独特的企业文化、独特的人员构成等 。 但观察这些工厂的研究者们具有一种创造出能供人们普遍学习的知识的冲动 , 他要把自己观察的这几个工厂的“个案知识”上升为普遍适用的“通用知识” , 他要找出引人注目的“一般规律” 。 他的办法是抓大放小 。 他舍弃了众多因素而把最耀眼的“规模大”这个因素作为成本低的主要原因 。 规模经济规律就这样产生了!他当初舍弃的众多因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规模经济规律的前提条件 , 因为实际的低成本是由规模大这个因素和所有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 。 当我们突出强调规模大与低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时 , 就把其他因素与低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降格为前一种因果关系的前提条件 。 并且据我们观察 , 多数情况下 , 那些被降格为前提条件的因果关系在耀眼规律的描述中 , 往往被更进一步降格为只字不提 。 这为知识学习者正确运用知识带来了极大障碍 。遗憾的是 , 一般而言 , 绝大多数知识只有经过这样的假设性的简化 , 知识创造者的个案知识才能上升为供人们学习和记忆的通用知识 。 但是不要忘记 ,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的任何一个现实问题都是个案问题 , 都是没有虚拟假设环境的真实问题 , 并且我们面临的个案问题通常与通用知识创造者当初面临的个案问题有很大不同 。 换句话说 , 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大量片段知识集合成一个相互搭配的知识群 , 才能被认识得更准确 。 这个知识群中只有极少部分是别人发现和总结出来的“通用知识” , 大部分是需要你自己发现和总结的“个案知识” 。例如 , 从外地引进一种牲畜 , 别人教会了我们喂什么饲料、一天喂几次、一次喂多少 , 等等 , 这些就是在哪里都适用的通用知识 。 但老师们往往忽略了与他总结的喂养程序相配套的气候条件、水质条件、土质条件 , 等等 。 如果我们只记住了别人教我们的“通用知识”而不会发现本地的许多“个案知识” , 面对牲畜的高病死率我们就会不知所措 。显然 , 你不可能单凭记忆来的通用知识完成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 知识的原创力是必需的 。 即便不是为了创造新的通用知识 , 而只是为了能把记忆来的通用知识较准确地用于现实世界 , 也必须试图了解知识的原始创造过程 。 只有当你试图了解知识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时候 , 你才会去关注当初产生知识的那些个案的全部相关因素 , 这能启发你面对自己的实际个案时创造自己的个案知识 。 记忆来的通用知识需要由你原创的大量个案知识来搭配才能真正实现对现实的认识 。思维一词不能再停留在琢磨一下、思考一下这样的模糊感觉了!在现代海量知识的条件下 , 为了与主要通过记忆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有所区别 , 我们把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 , 以及通过追溯知识原创过程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称作思维 , 它是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 , 从而发现和创造知识以及运用知识来引导行为的过程 。如果不这样定义思维 , 那么 , 所谓的思维就只是记忆和梳理别人已经加工过的二手信息 , 就只是“引经据典” , 就会完全拒绝用自己的感官去扫描第一手的现象信号 , 也就会完全拒绝用自己的大脑去加工处理第一手的现象信号 。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要求列车工作人员给补一张残疾人应该享受的半价票 , 但被坚决拒绝了 , 因为这个可怜的先生没能拿出《残疾证》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 。我们很认真地提醒大家 , 在学习时代 , 创造知识与掌握和运用知识是可以分离的 , 张三通过简单记忆李四所发现的知识就可以直接引导自己的行为;而在思维时代 , 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则是无法分离的 , 它们几乎全都是思维的同义语 , 张三只有还原李四发现知识的过程 , 才能再现李四所发现知识的全部前提条件 , 才能启发自己在所处的真实环境中创造自己的大量个案知识 , 才能正确使用李四所发现的通用知识 。我们还要很认真地提醒大家 , 思维时代与精英创造知识的学习时代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特征 , 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将启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来观察现象、总结知识 , 我们许多普通人也成了思想者和知识创造者 。 许多重要知识经常就是大家集体创造的结果 。 人们不会再像学习时代那样时时刻刻对知识权威、思想权威顶礼膜拜了 。我们真的已经从学习时代迈入了思维时代 。 我们都要尽快建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观念 , 以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正如同我们在学习时代渴求掌握学习的方法一样 , 我们在思维时代也渴求掌握思维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