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塔西|与中国大山结缘的法国洞穴探险家
_本文原题:与中国大山结缘的法国洞穴探险家
本文插图
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景区 , 让·波塔西准备去探洞 。 新华社采访人员吴思 摄
新华社贵阳7月17日电(采访人员吴思)“在中国 , 我感触最深的是 , 每一次探洞都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 ”在过去近34年里 , 法国著名洞穴探险家让·波塔西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进行洞穴科考 。
1986年 , 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邀请 , 波塔西和5位法国洞穴爱好者来到中国西南部大山深处的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 开启了在中国的探洞之旅 。
“当时从北京到贵阳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车 , 而从贵阳到织金没人能确定要走多久 , 因为路况根本无法预测 。 ”波塔西回忆 。
这些年 , 波塔西见证了贵州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洞穴科考的发展 。 从贵阳开车去织金 , 现在只需要1个多小时 。 “贵州的交通条件改善了很多 , 洞穴里的秘密也还在‘生长’” 。 他说 。
本文插图
在山王洞探洞结束后 , 让·波塔西在远处观察洞穴入口 。 新华社采访人员吴思 摄
中国喀斯特地貌面积大 , 有着难以计数的地下河和岩溶洞穴 , 贵州则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区域之一 , 洞穴资源非常丰富 。
采访人员联系上波塔西时 , 他正在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景区准备探洞 。 双河洞是中外洞穴专家联合科考30余年发现的“中国第一长洞” , 也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 , 被誉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 。
源于对洞穴探险的热爱 , 2001年 , 波塔西来到了这个黔北山区小县城 。 他说 , 深深吸引他的 , 不仅仅是洞穴能满足他对未知的渴望 , 更是村民的热情 。
“无论在哪里探洞 , 老百姓都会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坐 , 或者吃顿饭 , 这让我们心里很舒服 。 ”如今 , 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为“老让” 。
【波塔西|与中国大山结缘的法国洞穴探险家】
本文插图
让·波塔西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景区的旱洞——山王洞探洞 。 新华社采访人员吴思 摄
为了更好地推动洞穴科考 , 波塔西和中外洞穴专家一起 , 在双河洞开展联合科考近20次 , 每次都有新发现 。
“通过联合科考 , 洞穴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发掘和利用 , 同时新发现也为洞穴地质和生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极有价值的资料 。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洞穴协会理事长李坡说 。
波塔西介绍 , 双河洞结构复杂 , 水洞、旱洞并存 , 目前探测长度已刷新至280千米 , 深度达665米 , 已发现72个洞口 , 3条地下河 。 洞里还发现了大量大熊猫化石、剑齿象化石和疑似剑齿虎化石等 。
谈到探测之后洞穴的保护和开发 , 波塔西表示 , 他很高兴看到通过发展旅游业 , 中国的洞穴资源带动了地方发展 , 造福一方百姓 。 目前 , 他正在帮助当地开发溶洞探险旅游 , 让更多人了解地质知识 , 在开发中保护 , 在保护中开发 。
本文插图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景区内的溶洞 。 双河洞景区供图
采访中 , 波塔西带采访人员探访了双河洞景区的旱洞——山王洞 。 脚蹬一双解放鞋 , 穿一身深色衣服 , 背个小布包 , 这位法国洞穴探险家在溶洞中行走自如 。 他已经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 并与中国的大山结下了很深的缘分 。
波塔西说 , 中国这些年变化很大 , 尤其是贵州这样的贫困地区 , “借助丰富的洞穴资源 , 贵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洞穴爱好者 , 我希望自己能继续为贵州的洞穴科考做一份贡献” 。分页标题
- 爱红聊旅游|在中国的外国游客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外国人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惊讶
- 旅行趣事现场|中国“最坑人”的4大景点,鼓浪屿上榜,游客表示不愿去第二次
- 爱旅游的小米啦|中国人一生“必去”的4座城市,时间在忙也要去,看看你去过几座
- 中国易经风水宝典|独家【每日宜忌】2020年7月21日
- 中国旅游新闻网|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首批先行者
- 西双版纳|云南的夜探,才是中国夜探活动的王炸
- 旅游与摄影media|永兴中国第一银楼,耗银五万余两,却曾入围十大丑陋建筑!
- 奇葩|盘点一下那些让人哭笑不得奇葩死亡的中国古代皇帝
- 中爱文化传媒|《中国爱情诗刊》江飞荐诗(第二期)
- 中国旅游新闻网|木鸟民宿发布《2020暑期民宿消费趋势报告》:用户最爱看海 跨省游增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