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

这年头想做“网红”的人数不尽 ,
不想做“网红”的人却成了“网红” 。

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
文章图片

鲁班凳、世博会中国馆、小猪佩奇......这些木制品都出自于63岁的油管名人“阿木爷爷”之手 。 几块木头 , 拼拼凑凑 , 单凭木块间的凹槽 , 也可以结合的天衣无缝 。
记录他木匠生活的视频 , 在国内的西瓜视频平台上收获了250万的粉丝 , 在海外更是拥有近 2亿 次的播放量 , 不少网友称他为“中国鲁班” , 甚至有留言这样称:“阿木爷爷仅用钢丝锯和铅笔 , 就战胜了CAD工业 。 ”
【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讲真 , 以时下对短视频的主流审美来看 , 阿木爷爷的视频可以说是另类 , 粗糙的剪辑、安静的旁白 , 甚至配乐都是有点过时的老歌 , 但它就是火了 。
无论是李子柒 , 还是阿木爷爷 , 从这些网红身上 , 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润物细无声” 。 没有旁白 , 也没有解说词 , 甚至没有一个英文字母 , 但却圈粉很多海外粉丝 , 有一位海外粉丝这样评价阿木爷爷:他就像是油管上的一股清流 , 能让人宁静下来 。
他不矫情、不粉饰 , 没有华丽的辞藻 , 也不会费尽心思地表演 , 更不是哗众取宠的另类 。
一切 , 尽在不言中 。
从热点中来 , 到手艺中去 
青山绿水 , 斗笠板凳 , 古稀之年 , 布衣锯头 。 这是阿木爷爷视频中最常出现的画面 。 这个从事木匠行业五十余年的老人 , 带着一口浓浓山东口音的普通话 , 突如其来地闯入不少人的生活 。
阿木爷爷 , 原名王德文 , 山东聊城人 。 多数人印象中的他 , 停留在流量与热度中——在短短几天内 , 接连登上知乎、微博、今日头条等多家平台热搜榜 。 但褪去网红的外衣 , 这个“木头痴迷者”却格外真实 , 他认为自己依然还是个普通工匠 。

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
文章图片

阿木爷爷
谈起木匠这个职业 , 最初带来的不全是美好的回忆 。 对于他而言 , 这门手艺在幼时是“吃饭的家伙儿” 。
9岁那年 , 父亲意外身亡 , 母亲身体抱恙 , 一家老小的生活压力全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 。 而一次偶然的机会 , 家中请木匠修锅盖 , 才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 可传统木匠学徒三年“零收入” , 让这份职业对年幼的阿木爷爷变成“可遇而不可求” 。
他开始通过打杂的方式偷师 。 谈起自己学习木工的经历 , 他很感慨 , 五十多年和木头打交道 , 到头来没真正拜过一个师父 , 只记得每日跟着不同的前辈打杂 。 甚至木工必须的工具 , 都是在市场上买到次等材料 , 自己手作积攒的 。
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 , 阿木爷爷在16岁完成自己第一件木工作品 。 至今他依旧记得清清楚楚 , “一个直径70厘米的锅盖” 。
这份工作顺理成章地进行了下去 , 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 也给他的生活留下了不少“印记” 。 2007年冬天 , 为了不伤到邻居家玩耍的孩子 , 阿木爷爷在制作木器的过程中分了神 , 右手中指血流不止 。 虽然他自称当时并没有大碍 , 但医院治疗后 , 这根手指依旧短了一厘米 , 成为永久印记 。
除此之外 , 阿木爷爷的腰椎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 但在他看来 , 活干得好 , 这些都不算什么 。
干活嘛 , 总归有点磕磕碰碰 。
至于木工以外的 , 对他而言 , 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 。
“我不知道啥叫热搜”
回忆起自己拍的第一个视频 , 最早是在2018年 。 那时的账号还是“功食道” , 一个以特效美食和农村生活为主的视频账号 。 阿木爷爷在视频里的“人设”是一位宴请好友的主人 , 利用各类食材自制美食 。 但显然 , 这并没有掀起水花 。 直到阿木爷爷主动要求 , 专门拍摄“鲁班凳”的视频才忽然爆火:相较原来几千的浏览量 , 这次足足到了几十万 。 分页标题
谈起自己“火”了 , 阿木爷爷有点没有真实感 。 他知道自己的视频有不少人看 , 却没有确切感受 , 只在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中窥见一丝现状 。 当被问及今日又上微博热搜有何感受 , 他显得有些茫然 ,
我不知道什么是微博热搜 , 既然上了 , 总归是好的吧 。  
在纷纷扰扰的网络舆论下 , 年龄带给他的不只是沉稳 , 还有谦虚与自省 。
采访过程中 , 他数次强调 , 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木匠 。 在中国 , 高超技艺的匠人不在少数 , 自己只是被看到了而已 。 在他的观念里 , 好的木匠不应只是做生活用品 , 更应该深入传统 , 继承老一辈人建筑上的手艺 。

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
文章图片

阿木爷爷制作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
木头工艺 , 对他而言是把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 。 在钻研一件新作品的过程中 , 他精益求精 , 甚至都到了家人不得不叫停的地步 。 阿木爷爷的儿子阿成描述道 , 老爷子的体力甚至比年轻人还好 , 他做不动了 , 阿木爷爷还没有半点疲态 。 这种专注和投入 , 可见一斑 。

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
文章图片

工作中的阿木爷爷
生活里很健谈的他 , 在视频里却很少说话 。 拍摄对于阿木爷爷来说并不简单 , 但属于匠人的那份坚持依旧不变 。 在一次拍摄的过程中 , 阿木爷爷撑着竹筏顺流而下 , 却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控制不住平衡 。
当时一个不稳就翻下去了 , 水直接淹到头顶 。
这直接吓了儿子阿成一大跳 , 但幸而 , 老爷子会水 , 挣扎几下后爬上了岸 。 还没休息几分钟 , 又主动要求继续完成这个镜头 。  
7月15日 , “阿木爷爷最满意的作品”又一次上了热搜 。 那么 , 他最满意的作品到底是哪个?阿木爷爷告诉晨报采访人员 , 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使用榫卯工艺的鲁班凳 。
尽管拍摄时长只有两三天 , 但这背后是数年功底的积累 , 更是对年轻时追求技巧的回望 。 做图纸、凿卯画榫、锯刨磨抠、下料打蜡 , 这些手上的“活” , 看似简单 , 最见功底 。
在他看来 , 自己的技术并没有多神奇 , 只不过是几十年的坚持 。 至于全部用手作的方式 , 也是老木匠一点小小的坚持 。
父与子 
看过阿木爷爷视频的人 , 大多会被这样一个工具吸引:两根竹子 , 一根麻绳 , 转动之间 , 完成打孔的工作 。 虽说费时费力 , 却格外有老一辈匠人的巧思 。
这是阿木爷爷的想法 。 儿子阿成一开始却不太理解 , 他担心老人的身体 , 希望他可以适当使用现代工具 , 甚至还差点和父亲吵起来 。 但后来他也明白了阿木爷爷的固执 ,
很多新的设备不是学不会 , 只不过有自己的习惯 , 对他而言 , 还是挺难改变的 。
在阿成眼里 , 父亲一直是个挺固执的人 , 但格外地吃苦能干 。 在他小的时候 , 家里有个木匠是件光荣的事 , 几乎等同于“铁饭碗” 。 可随着时光的流逝 , 执着于木匠的父亲就被现代化的潮流冲到了后方 。 可他依旧端坐在那张小木凳旁边 , 没有赶上时光 。  
除去儿子这个身份 , 阿成也是账号“阿木爷爷”的主要运营者 , 是父亲的“同事” 。 作为一个短视频制作者 , 他曾在西瓜视频开设账号 , 但无奈播放不佳 。 后来是阿木爷爷自告奋勇 , 才拍摄了第一支以木工为主要内容的视频——制作“鲁班凳” 。 出乎意料的 , 这支视频火了 。
阿成完全没有意料到 , 一支试水视频打开了自己的困境局面 。 他开始在此基础上 , 拍摄一系列木工视频 。 谈起制作“小猪佩奇”的视频 , 阿成坦然受到了微电影《啥是佩奇》的启发 。 看到朋友圈中转发的视频 , 他猛然觉得和自己的老爸和儿子格外相似 。 于是 , 有了视频的雏形 。 分页标题

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
文章图片

阿木爷爷和他的孙子 , 他亲切地称呼孙子为“小”
对于不少网友好奇的团队问题 , 阿成很无奈 ,
哪里有什么团队呢?一开始只有我和我老爸两个人 , 策划、文案、拍摄、剪辑都是我自己做的 。
至于和父亲一起工作是什么感受 , 阿成觉得还挺奇妙的 。 工作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和争执 , 但对于父子而言更容易解决:父子哪有隔夜仇呢?互相理解 , 互相迁就 。 没想到在自己长大了 , 和父亲的关系反而更近了 。
在时代的洪流中看见自己 
出圈之后的生活还在继续 。 阿木爷爷依旧住在绿水青山中 , 琢磨着下一个作品的诞生 。 阿成也在努力 , 寻找父亲想要的材料 , 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
但平静中总有波澜 。 就在前两日 , 阿成进入竹林为父亲砍竹子 , 却没想到一刀下去捅了马蜂窝 , 开启一场“人蜂大战” 。 黑泱泱的蜜蜂追在身后 , 阿成也被迫受伤 , 手臂上、腿上满是红肿 。 提起这件事 , 阿木爷爷话里满是心疼 , 念叨着下次一定要更加小心 。
但这不过是一次拍摄背后的缩影 , 类似这种“意外”并不少见 。 甚至当采访人员提问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时 , 阿成都难以回忆起来 。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 大家只看到视频表面的光鲜 , 但我们是下了苦工的 。
显然 , 这不是个例 。
慢节奏的视频创作者并不多见 , 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如同阿木爷爷一样执着 。

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
文章图片

正在建设中的阿木爷爷小院
在过去 , 这些老手艺人大多淹没在时光里 , 惊才艳艳的绝学也后继无人 。 但互联网无疑成为新的“支撑” 。 传统手艺开始通过数据出现在人们眼前 。 而类似西瓜视频的平台 , 也改变了不少传统技艺的命运 。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也是田园与城市的碰撞 , 更多的人选择踏入时代的洪流 , 看到别人的同时也渴望看到自己 。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从未经历的挑战和质疑 。 可就像阿成说的 ,
他们说些什么并不重要 , 只要这份手艺是真的 , 不就够了吗?
??  采访人员手记
坦白说 , 我已经很久没去看十几分钟的短视频了 。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 , “慢”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
无论是慢下来读书、品茶、还是看视频 , 谁都渴望过一种“慢”生活 。 于是 , 以《向往的生活》为代表的的一批慢综艺持续走红 , 并带领我们走入镜头里的田园 , 进入在都市丛林无法体会的乌托邦 。
看阿木爷爷的视频 , 总有种时光静止的感觉 。 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 群山环绕、蝉鸣蛙叫 , 小河流水 , 悠然入梦的夏天 。
1970年 , 安迪沃霍尔曾预言:未来 , 每个人可能在15分钟内成名 。 当我们拼命想缩短这个时间 , 有人甚至想过15秒成名 , 63岁的阿木爷爷却用了几个“15年”的时间慢慢成名 , 让成名变成一种水到渠成 , 也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先做好自己 , 再去影响世界 , 这才是我们对外输出文化应有的态度 。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阿木爷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