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产|和“千亿总裁”学习如何做老板



壹地产|和“千亿总裁”学习如何做老板
本文插图
不久前 , 实地地产的朋友告诉子姨 , 实地今年前五个月的销售额只有三十多亿 。 实地地产正处于冲刺上市的关键时期 , 这个数字说出来有点寒碜 , 但这不算什么 , 几天后 , 克而瑞房企前5个月销售额排行榜出来 , 这个数字翻了四倍 。
地产职业经理人做不到的事情 , 排行榜可以做到 。
两个月前提交招股书的实地地产 , 去年上半年 , 在克尔瑞榜单上还名声不显 , 排名138位 , 销售额只有64个小目标 , 一年后 , 实地在排行榜上就实现了升华 , 大踏步进步了58位 , 销售额也变成了:
134.8亿 。
另一份排行榜 ,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上 , 关于实地地产的数字在去年还是不一样 , 但是今年上半年 , 在实地地产IPO的关键时刻 , 两份榜单终于表现出默契 , 排名、销售额都难得的一致 , 连小数点后面都一样 。
这种情况 , 只有在前十房企的数据上他们才会心照不宣地一致 。
去年十月份 , 刘森峰从碧桂园江苏区域总 , 跳槽到实地张公子手下之后 , 公司的氛围就开始不一样了 。
为了圆张公子的上市梦 , 这位因为劳斯莱斯豪车的停车位被提前取消 , 而怒发朋友圈的职业经理人旗手 , 不但让两家排行榜的数字往上窜 , 还掉头薅起了老东家的羊毛 。 实地的核心位置 , 现在都变成了刘总的旧将:
碧桂园江苏区域副总裁孙爱斌任实地集团江苏事业部总经理
碧桂园江苏区域凤凰城项目总李奇任实地集团工程管理中心常务副总
碧桂园江苏区域助理总裁、营销总熊建生任实地集团营销中心常务副总
碧桂园江苏区域设计总陈盾任实地集团总裁助理
…...
很多人的擢升速度 , 大概类似于从副厅级干部跃升到了省部级 。
去年十月 , 刘森峰离开碧桂园时的欢送会微信群 , 直接成了实地集团新干部任命大会 。 每次有新干部被挖到实地 , 大家都会一齐鼓掌撒花 。 刘森峰当着群成员说过:
四个月时间 , 已经有原江苏区120多人到实地集团任职了 。
他已经快把碧桂园江苏区域挖空了 。
实地的朋友说 , 现在公司核心位置 , 都是刘森峰的人了 。 实地的老将 , 营销总经理乔治要接受刘森峰带来的新人、实地集团副总裁杨莹的领导 。
不知道张公子对这次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做法后悔了没有 。
最近 , 穿着皇帝的新衣去上市的房企 , 已经给实地地产做好榜样 。
昨天上午 , 内地房企港龙中国在港交所主板敲钟上市了 , 接下来几个小时发生的事情 , 会让创始人和高管们永远记得这个夏日的上午 。
4000万股在香港发售的股票 , 他们卖出去不到3成 。 下午的收盘价 , 相比发行价还跌了1分钱 , 破发了 。
港龙是2007年在江苏常州成立的 , 十几年来 , 一直在江浙沪一带活动 。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无所畏惧地冲向了资本市场 , 然后流血满地 。
翻开他们的招股书 , 实在找不出有什么亮点 。 项目差不多一半是合作开发的 , 每年营收只有十几个亿;现金流都是负的;短期负债194亿:
资产负债比251% 。
子姨想不通 , 他们哪里来的勇气 , 敢于把这样的数据展现在投资人面前 。 翻来翻去 , 发现招股书里最提振投资人信心的 , 可能就是这句话了:
根据行业报告 , 我们于中国物业开发商中排行83名 。
子姨没找到这到底是哪份行业报告给的排名 , 但在其他几个行业榜单里 , 看到了这家小房企的底气 , 也看到了行业榜单的不靠谱 。
招股书里说 , 去年港龙中国的合约销售额是234亿 。 克尔瑞给出的数据是299亿 , 把他们排到了87名 , 前几天刚出炉的上半年销售额排行榜 , 又让这个名次提升了一名 。 但很奇怪 , 另一份榜单 , 中指研究院的排名里: 分页标题
没有港龙中国 。
一家这份排行榜里的百强房企 , 竟然在另外一份排行榜里消失了 。 确实不能怪香港投资人不给面子 , 面对这样的榜单 , 子姨也不知道该信哪一个呀 。
让人头皮发麻的是 , 要来香港上市的房企实在太多了 。 港龙后面 , 还排着一支长长的队伍:
大唐地产、祥生地产、实地地产、领地集团、奥山集团、海伦堡中国…...
有些名字 , 子姨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
但他们还是来了 , 他们背着高负债、低利润冲上来了 。 他们的真实实力 , 我们无从得知 , 只能去参考排行榜的数字 。 但子姨发现 , 这些试图上市的房企 , 都在最近实现了在排行榜上的大跃进 。
在实地地产和港龙地产之前 , 走过类似排行榜大跃进、香港上市路径的 , 是福晟 。 现在 , 这家曾经豪气冲天的房企已经在榜单上消失了 。
但还有更多的中小房企还在等待上市的路上 , 他们都明白 , 在排行榜上花掉的这点钱 , 回头就可以从股市、房价里赚回来 。
2017年 ,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支付了8.64亿美元 , 与美国司法部及数十个州达成和解 。 因为他们在金融危机前对一些次贷衍生品乱打分 , 美国司法部揪着这件事调查了9年 。 另一家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更惨 , 三年前就支付了比穆迪更高的罚金才摆脱了持续的指控 。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2011年就对这场持续的调查做过解释:
要不是这些评级机构 , 这场危机本不会发生 。
【壹地产|和“千亿总裁”学习如何做老板】一位福晟的前员工也说 , 要不是排行榜机构的鼓动甚至资金拆借 , 福晟也不至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