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错有一辈子去纠正,而生死却没有机会重来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第13期
近期,根据媒体报道,全国各地发生多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江苏无锡一名12岁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合肥15岁女孩因学习问题与父母争吵后欲跳楼,所幸被派出所民警营救;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不幸身亡;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身亡;河北9岁男童因学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
青少年轻生的悲剧性事件,令人痛心不已,也让我们反思:从家庭、学校再到社区,我们的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哪些亟须补全的疏漏和短板?
我们该如何加强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否给予这些纯真的生命更多的平等、包容、接纳和尊重?能否在孩子们跌宕起伏的心路间种满爱与温暖?
聚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青年》杂志采访了相关学者、专家,推出“勿让生命之花过早凋零”系列报道。
“勿让生命之花过早凋零”系列报道③
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关键
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现象日益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在为悲剧深感痛心之际,常常忽略了一项重要事实——心理急救。和怎么判断呼吸、识别紧急病症一样,心理也同样需要急救,而且这种心理急救的知识和技巧也需要学习,它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一起起悲剧警示我们:大家需要不带偏见地去面对儿童、青少年自杀问题,因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鲜花继续开放,让孩子的生命继续成长。

 儿童|对错有一辈子去纠正,而生死却没有机会重来
文章图片
儿童、青少年自杀的常见主要原因
儿童、青少年自杀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两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残缺、家庭教养方式、直接诱因等。学校因素主要涉及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校的压力和处罚等。
给父母的建议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导致恶性事件越来越多的今天,每个家长都要有一种意识,预防孩子们在情绪激动和压力下走极端。大家听到这个话题也不必过分恐慌,其实有了意识之后,我们作为成年人完全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考虑怎样在平时的生活中营造家庭氛围,让孩子在遇到外界压力时有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在感受到内在压力时,找到能转弯的心路,能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从日常生活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让自己放松的能力,从“牛角尖”的尽头转向更宽阔的世界,家长需要注意下面“三点”。
1、糊涂一点
那些比较“认真”的父母,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说一不二,这让孩子容易产生一种紧张感。孩提时代大部分人都会撒个小谎来保护自己免受惩罚,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有必要认真地指出来,或者急于纠正他们。不是大原则的问题家长不必上纲上线,或者焦虑不安地想到孩子因此要犯多大的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害怕惩罚是本能,有时候他们会用点小聪明来对付父母,危害不是很大的,家长就放他们一马。这乍一听似乎和教育的目标相悖,但是我们说预防危机的时候,的确要让孩子有一点犯错的空间,有改正的时间。这样他们就不容易在犯错后感到无路可走,只有死路一条了。比起对错,生死更大、更重要不是吗?对错有一辈子去纠正,而生死却没有机会重来。
2、懒惰一点
很多父母比较大包大揽,凡事都替孩子想好了,对自己要求十全十美,无形中也传递给孩子一种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的心态,或者是另一种结果,父母的大包大揽会养成孩子听任安排、无法独立思考的个性。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引发孩子心理危机的风险。前一种情况下,孩子内心仿佛有声音在不断催促自己,一定要好上加好、永不满足,遇到一点挫折和失败就容易一蹶不振,甚至想到一死了之。第二种情况下,孩子的自我被压缩,当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往往推卸责任给父母,容易引发冲突,父母也容易失望,感觉孩子和自己雷厉风行的风格完全格格不入,有意无意地会传递对孩子的不满和抱怨,加上孩子潜意识中对独立的需要,在青春期容易激起孩子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极端事件。所以家长懒惰一点,孩子就勤快一点;家长懒惰一点,孩子就轻松一点,尤其是在生活中,家里要有一种允许家庭成员放松、散漫、懒惰的氛围,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回家来可以安安心心地调整自己。想想家长自己,是不是也希望有这样一个家庭氛围呢?
3、快乐一点
家长要能充分让自己快乐。养育孩子肯定不是随时都能让自己快乐和有价值感的,甚至更多的是不断挑战自己、颠覆自己、突破自己的困难和痛苦,当然最终会得到非常深层的快乐,但是养育孩子的日常琐事中大部分是有压力的。另一方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充满各种变数和挫折的,这才是常态,他们自己内心就要承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压力和挫折,“快乐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或者是一句大家自欺欺人的美好幻想。认清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很自然地接受孩子的不快乐,如果我们的快乐很容易被孩子的状态影响或者彻底被孩子的不快乐带走,那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每个父母除了肩负养育孩子的责任,除了体会与生俱来的亲子感情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管孩子怎样,自己都要有放松减压和找回内在力量的能力,不然很难承托孩子成长的压力和痛苦。分页标题
给学校及老师的建议
1、组成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小组,形成管理机制,定期培训和演练。
2、鼓励学校危机管理小组吸纳家长代表参与;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定期对所有家长进行教育,家长发现学生心理危机风险及时与班主任沟通。
3、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有警觉,了解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例如:吃不好睡不好、疲乏无力;难以完成日常任务,比如上学;不愿意去找朋友或家人;平时喜欢的事也不想去做了;和家人朋友冲突很多;不能控制情绪,并且情绪已经影响到了和家人朋友的关系;感觉没有希望;想伤害自己或别人;麻木或感觉不到有问题;感觉到糊涂、健忘、担忧或恐惧;不明原因的腹痛、头痛或肌肉痛等。
4、发现上述问题后要有策略地联系家长,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但是切忌不要猜测或武断地给出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建议,不要传递歧视、恐慌、孤立或排斥的态度,而是以关切、体谅和积极寻求支持的态度帮助家长和学生,鼓励他们去寻找专业渠道让学生得到早期支持,例如学校心理辅导老师、青少年社工机构、公立医院心理科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等。
5、平时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年龄的成长规律,避免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消极的评判,对学生进行惩罚时也要有风险意识。

 儿童|对错有一辈子去纠正,而生死却没有机会重来
文章图片
儿童、青少年自杀的高危信号
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诉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
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
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 儿童|对错有一辈子去纠正,而生死却没有机会重来】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
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冷漠的人,自杀前突然变得敏感又热情;
无故送东西、送礼物给亲人或同学,无来由地向人道谢或致歉;
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学习或工作效率骤降。
发现儿童、青少年自杀的高危信号怎样应对
1、不要对青少年自杀的想法感到震惊,但需要认真地谈一谈。
据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的取样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3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有自杀想法的孩子不在少数。如果孩子们认真想过的事,也值得我们认真和他们一起面对,而不是震惊,更不去指责。指责孩子们脆弱,感叹教育失职,或者痛惜社会压力巨大,都无济于事,真正有效的事就在当下,立刻有用!那就是稳定自己,从容面对。
2、相信你的怀疑,青少年可能会自杀,说你很担心,然后倾听他。
大多数有自杀想法的孩子都希望能和周围某个人,特别是成年人聊聊自杀的想法,他们可能表现得比较隐晦,如果你心里有怀疑,不要犹豫!告诉孩子,你很担心他,这样可以让处于危机中的青少年感到温暖,愿意诉说。当他开始诉说的时候,风险也慢慢在降低,所以无论他说什么,都不要着急去劝告、教育或者打断他们,耐心地、不带评判地倾听,能让他们平复情绪。
3、直接提问是否有自杀想法,如果有,继续询问是否有自杀计划。
不要回避自杀这个词,对于真正有自杀想法的青少年,直接提问会让他们感到有人真正地关注和想要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如果没有自杀想法的青少年,并不会增加青少年自杀的风险。不要用隐晦的说法去提问,这样问本身就反映出提问者对自杀话题的震惊、恐惧和不接纳,是不利于继续沟通和提供帮助的。
4、不能承诺对青少年的自杀想法和计划保密。
要告诉他们,这是关系他生命安全的事情,不能替他保密,但是会陪他一起面对,和他商量找到合适的人陪伴他帮助他。如果青少年非常抵触和担心自杀的想法让别人知道,甚至用“如果不保密就立刻自杀”来要求保密,可以温和地倾听他的想法,陪伴和倾听能让他觉得受到了尊重,平静下来之后再让他慢慢理解。
告诉危机中的青少年自杀状况很紧急,但迟早会过去,不要盼望马上过去,解决办法是一步一步、一天一天进行的,你随时可以提供帮助,任何时候自杀想法变得强烈,要以直接的方式求助。很多人不敢承诺随时可以提供帮助,担心自己应对不了,风险太大,担心青少年会随时打扰自己,就好像有自杀想法的人把生命都交付给自己一样。其实不用过分担忧,首先,自杀危机干预没有人可以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尽力而为后每个人都不会留下遗憾,毕竟是一条生命。其次,对于想要自杀的人,周围人这样诚恳、专业、用心地承诺,告诉他“随时可以求助”本身就是一种很强大的心理支持,在他们心灵的黑夜里会像烛火一样闪烁而温暖,在生死挣扎的时刻,可能成为他们心中唯一有温度有力量的声音,在内心将他们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5、如果你认为青少年自杀随时会发生,要让合适的人守护。
要确保能够保护孩子的成年人陪伴危机中的青少年,比如以前帮助过孩子的老师、心理咨询师、救援人员,或危机干预中心的专业人员等。在把危机中的孩子交给家长时,最好是父母亲或长期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成年人,如果没有合适的家长,最好联系青少年保护的机构和社会资源提供保护。对于有明确自杀计划的青少年,至少72小时守护,危机解除后依然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分页标题
6、提供清晰、简单、明确的转诊资源。
比如危机干预中心的电话号码,所在地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等信息,让守护青少年和他们的家人随时可以求助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疫情后有不少热线电话可以求助。
注意避免哪些言辞和行为?
●不要对他们自杀的想法感到震惊
●不要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争论、辩解
●不要和他们讨论自杀的对错
●不要认为让他自杀的问题是小事
●不要用让他感到内疚或威胁的方式预防自杀
●不要说这些空泛的安慰,如“别担心”“振作起来”“你还拥有很多”“一切都会好起来”
●不要讲你自己的经历
●不要用你的肢体语言传递出消极和缺乏兴趣的态度
●不要激将他,比如说“想怎样就怎样吧”
●不要回避用“自杀”这个词,直接表述有助于讨论
自杀现场怎样进行紧急疏导?
●要本着尊重生命的基本原则,不要区分真自杀还是假自杀,无论真假,只要是自杀,都要去干预,诚心诚意地去救助。
●有专人管理好现场,清退无关人员,避免起哄造势和媒体渲染。
●使用开放式提问有助于引导其愿意说话,并获得更多信息。
●耐心地倾听就可以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在疏导的初始阶段进行干预的重点不是如何劝说,而是引导其倾诉,积极地倾听。
●试图自杀的孩子倾诉得越多,其郁闷情绪宣泄得也越多,心理也会越平静,有利于施行救援。
●要了解到他们在现实中的具体困难,想方设法为其寻找资源和途径解决具体困难,让企图自杀的孩子看到这种解决办法的可行性。
●疏导快要成功时,要让企图自杀的孩子自己离开险境,避免过早拉、扶、抱引起对方的抗拒或激动而踩空、坠落或采取冲动性自杀行为。
监制:皮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