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殇

青春之殇回忆录《大圹圩农场十二年》一 , 难忘的日子一九六四年五月七日 , 刚刚十六岁的我 , 和三十多名男女年轻人一起 , 背乡离井 , 从皖西六安来到皖东天长 。 在天长县杨村镇一个叫后家湖的地方 , 开始了我漫长的知青生活 。时光如逝水 , 回首一瞥 , 今已悠悠五十年矣 。城市知识青年 , 包括社会失业青年下放农村和支边去新疆建设兵团 , 并非是文化大革命开始 。 实际上从一九六二年就已经开始 。 再早点 , 从一九五八年知识青年支边、支内 , 就已经开始 。当时 , 知识青年下农村的先进典型代表人物 , 有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人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走革命的道路 , 当革命的接班人》 , 其副标题是《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 , 紧接着《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相继报道宣传董加耕回乡务农的事迹 , 强调“董加耕所走的道路 , 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 。 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 。 ”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 , 凡是知青和社会青年 , 都要“上山下乡”去农村插队落户 ,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当权者将知青下放这一政策和规模 , 发展到极致 。 而且几乎都是强迫执行 , 只有极少数城市青年可以幸免下放去农村的厄运 。我在一九六四年初 , 参加了一次六安东大街街道举办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 。时至今日 , 记忆犹新 。当时 , 街道干部在动员大会上大体是这样说的:“现在 , 我们国家很困难 , 大家刚刚能吃上饭 , 这是幸事 。 目前 , 政府最重要的事情 , 就是要解决人的吃饭问题 , 别的事情都不重要 。 我实话告诉你们 , 我们六安 , 三至五年内 , 一切厂矿单位都不招工 。 你们这些青年人 , 大学你们考不上 , 当兵你们大部分人不是政审过不了关 , 就是身体不够条件 。 你们以后指望什么吃饭?你们要是不去新疆 , 不去农场 , 那你们将来就没饭吃 , 就是死路一条 。 ”这与报纸上的言论大不相同 , 但很实在 。事实上也是如此 , 人要活 , 就要吃饭 , 就要选择一条活路 。 亲眼目睹过前几年大量饿死人惨象的我 , 深知吃不上饭的可怕 。我必须找个饭碗 , 以维持我的生命 。一九六三年我听说去新疆建设兵团 , 能管吃管穿 , 他们来六安招员 , 我报名参加 。 因年龄不够 , 他们不要我 。一九六四年五月初 , 安徽省国营大圹圩农场来六安地区招人 。 我隐瞒年龄 , 谎报是十八岁 , 终于被通过招收 。没料到的是 , 这一走就是十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