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有医院称少挣5亿,医生4月份工资卡收几百元,公立医院能挺过去吗


 公立医院|有医院称少挣5亿,医生4月份工资卡收几百元,公立医院能挺过去吗
文章图片
进入7月,武汉协和医院的肿瘤科床位已经爆满,患者住院需要排队,疫情的影响正在淡去,医院又像以前一样忙碌,但前几个月的亏损已经难以弥补了。
2020年7月7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1月—4月,全国公立医院就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2.7亿。往日最为拥挤的三级医院受影响也最大,诊疗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1.6亿。
病人减少,医院的整体收入也随之下降,“今年的绩效工资可能只有同期的三分之二。”西南某地级市二甲医院副院长告诉《财经》采访人员,其实医院从前几年就已经开始面临收入压力,只不过疫情后,压力更大了。
回想4月工资卡上收到的几百元,一位武汉三甲医院医生感慨那不能算是绩效工资,只是辛苦费。受疫情影响,4月医院恢复门诊之初,病人一直不多,每天都很清闲。
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都由两部分构成,财政拨款支付的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部分则由所在医院自己承担。如安徽淮南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基本工资是2002元,加上科室的奖金和绩效,约5000元-6000元,各科室因收入不同,标准也不同。
有同样压力的公立医院不在少数。2020年7月1日,国家卫健委通报《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2398家三级公立医院有22.65%收支结余为负数,约三分之一的医院资产负债率大于50%。
一位接近国家卫健委的人士告诉《财经》采访人员,这次考核中暴露出了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指标上的一些短板,比如盲目扩张、管理粗放、负债多、人员费用占总支出不高等,因此启动专项行动。
7月1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启动,为期一年,指出医院的发展模式要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模式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湖南省脑科医院院长王枭冶对《财经》采访人员说,疫情暴露出医院管理的一些问题,让一些迟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提上日程。
重重压力下,公立医院将如何挺过“紧日子”?
武汉医院,阴霾渐散
医生黄东,在武汉市最忙的三甲医院之一工作,整个华东地区的患者常到此求医。“现在除了外地来看病的比较少,其他基本恢复到了同期的水平。”黄东说。
在疫情刚刚稳定的4月,医生比患者还多,成为“特殊”时期同行之间的自我调侃。即便领导抓的很紧,黄东所在科室总工作量只有去年同期的30%。全科室医生的营业收入只有几万元,这在往年只是一个医生的工作量。
那时黄东每天要在线上工作群里,汇报接诊病人数量等工作细节,病人数量少的科室汇报起来感觉压力很大。提升收入迫在眉睫。
令黄东大失所望的是,之前业内有一个预测,武汉医院将有全面“报复性”反弹,但这没有在预期时段发生。原因一是患者都避免去医院,二是去看病太麻烦,入门诊大门既要测体温,还要登记各种信息。如果住院,还得提供两次核酸、CT等检测结果。
因为担心CT室感染风险大,就连黄东的亲戚到医院看病时都问他:“能不能不做CT,那都是新冠病人,会不会被传染?”
来医院做核酸、抗体和CT检测的人多了,但是消化内科、耳鼻喉科、中医理疗等科室门可罗雀,只有像心血管、肾透析这类没办法拖延的病人才不得不来医院。
黄东所在医院的另一科室约百张床位,在5月只有不到十位病人,也是因为要避免传染风险,一些检测项目还没开放。如内镜检查,科室有八个镜子,以前每天可做300多人次的内镜检查,减少到每天只做八个人,做完以后立即送去消毒。
黄东理解医院和科室的难处,2月份全院都没有收入,医院仍按照去年12月标准发放了工资。
武汉另一家三甲医院管理人员告诉《财经》采访人员,“我们前三个月,同期收入减少了五个亿,但绩效支出并没有减少。”
一位武汉卫健系统知情人士告诉《财经》采访人员,这家武汉三甲医院一个月的绩效工资大约花费6000万元。如果以三个月计算,在几乎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医院共支出约1.8亿元绩效工资。
不仅在武汉,全国的医院在一季度都受到影响。根据广州艾力彼特在3月的一项医院调查显示,在疫情期间,94.1%的医院出现现金流的同比下降,其中76.6%的医院下降幅度超过20%。有88.6%的医院存在资金压力,其中压力非常大的医院占比21.7%。此次调查316份问卷覆盖26个省市,其中公立医院204家。
好在疫情的影响正逐渐在消退,安徽省一家三甲医院的胃肠镜检查项目遇到病人反弹。其消化内科主任医生告诉《财经》采访人员,以前胃肠镜加起来也就20人左右,4月、5月每天有40人—50人。
自5月5日起,北京市医院放开门诊、住院限制。“第一天挂号就爆满了”。北京一家三甲专科医院医生告诉《财经》采访人员,“后面的收入情况不担心,但是前几个月的亏损也不能补回来,因为平时医院就是满负荷运转,没有提升的空间了。”
5月15日,国家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国医疗服务整体上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5%,部分地区已经完全恢复。
大医院先恢复
一些医疗机构早已存在的难题,随着疫情的平复又浮出水面。
广州市越秀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下滑早已开始,该中心骨干医师张华从2019年下半年就已经没有了绩效工资,奖金也全无 ,“今年前4个月诊疗收入减少不止一半,更难了”。张华说。分页标题
该中心一名治疗师月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基本工资只有3000元—4000元,余者皆来自绩效。医院营收下降,员工工资只能靠吃医院的“老本”来维持,这时拼的是谁的家底厚,支撑的时间久。
张华在越秀区的一个医生群中不时看到有人离职的讯息,“另一家社区中心的四层病区直接关停两层,医护人员都走了”。
陕西省咸阳市妇幼保健院因业务严重萎缩,裁员计划在2019年11月就已制定,因疫情延后到2020年4月执行,一次性裁员40名编外医护人员,将原来十多个科室和病区,最终合并为四个门诊。虽然之后,咸阳市卫健委调查认定,此次裁员违反相关法律。这批医护人员最终收到返岗通知,但这家保健院未来如何盈利还是一个问题。
随着疫情的平复,医院的日常诊疗逐步恢复,最先缓过气来的还是知名大医院。“我们是县里的龙头医院,其他的医院门诊量没有我们恢复得快。”一位河南省三甲医院副院长对《财经》采访人员说。
因疫情,人们往来各地非常谨慎,依靠外省患者的医院,日子会不如以前滋润。正常时段,北京的三级医院中,外来病人约能占到三分之一,如天坛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外地病人比例更高。
一位河北患者年前就预约在北京301医院做肿瘤切除手术,因疫情多次推迟。直到5月初,他第三次接到北京301医院通知,先在当地做基础的身体检查和核酸检测,到301之后再做一次核酸,可不用隔离直接就医。
猝不及防,新一轮疫情在6月又悄悄潜入北京。自6月11日北京出现首例本地新增确诊患者后,6月16日北京市将急响应级别由三级升至二级,医院的防疫措施也随之升温。
“5月放开后,患者量很快恢复往日水平,但现在又开始限制了,我们也没办法,要谨慎。”北京肿瘤医院一位医生对《财经》采访人员说。
好在这轮新疫情很快得到控制,至7月3日,北京市当天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而今年秋冬疫情是否会再次出现?医院开始思考防疫常态化下的发展模式。
“成本再压缩一些”
既然要过“紧日子”,就得从省钱开始。
湖南省脑科医院的库房里一下子多了十几台打印机,院长王枭冶告诉《财经》采访人员,这都是“省”出来的。疫情导致医院2月份收入直接腰斩,一季度减少20%,为了节省成本,医院全面实施无纸化办公,大家干脆把打印机退回来了,闲置在库房里。
可这样的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医院,上述二甲医院副院长就遇到难题,“我们之前也讨论过无纸化办公,但这样又要新买很多电子设备,也需要资金。最后算了一下,还是用纸办公更省钱。
医院必备的水、电、氧气消耗也是省钱的重点环节。湖南省脑科医院调查了每一楼层近三年的用电情况,制定新的节能方案,把用电开关划分为红绿蓝三个颜色,按不同标准管理。“类似的方案以前就有,但一直都没有严格执行过,尤其是公共区域没人省电。疫情凸出了成本问题,4月份的电费就直接降低10%”。王枭冶说。
医院的需求已经受到关注,解决方案被直接送上门。“有一些公司会主动找到医院,说可以帮我们节约用电。比如医院去年电费50万元,他们的方案就是医院给公司支付40万元,然后公司通过一些措施把医院的用电量降下来。”上述二甲医院副院长说。
但这个方案最终没有被接受,“很纠结。如果和这个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电器、照明的使用万一不能让患者满意,是不是得不偿失?”这位副院长坦言,其实这几年,内部也一直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比如换用节能灯,但是现在还是想把成本再压缩一些。
从行政挖钱补给医护人员也是方案之一。王枭冶将行政经费直接砍掉六成,裁撤了行政部门的五名卫生员。“这省几十万、那省几十万,凑一凑就几百万,尽量补医护人员的收入。”
为节省开支,上述河南三甲医院副院长还取消了医院新一年的大型设备采购,基建项目招标暂停,“但这样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没有及时更新设备,医院在接下来几年的竞争力是下降的,最终影响的还是收入”。
医院将压力也传导给上游企业,比如,拖延回款周期。“有些医院现金流出现问题只能拖欠药品、器械供应商的钱,于是医院欠款压力最终转给了企业消化,也可能是裁员。”上述河南三甲医院副院长说。
现金紧张,可从上述医院问卷调差窥视一角,有50%的医院现有资金支撑不够两个月,其中24.4%的医院现有资金只能支撑一个月。这其中,公立医院中,现金流可以支撑2个月以下的,占公立医院调查问卷比重的45.1%。
【 公立医院|有医院称少挣5亿,医生4月份工资卡收几百元,公立医院能挺过去吗】医院也得突出“特色”
节流不是长远之计,“开源”才是对公立医院真正的考验。
虽然收入压力出现,但是多地医生表示并没有过度开药、多做检查的空间,“医保现在检查非常严,不合理用药、检查都不行,医生都已经非常适应在这样的标准下诊疗。”一位河南三甲医院科室主任对《财经》采访人员说。
王枭冶认为,疫情暴露出医院管理的一些问题,让一些迟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提上日程。
如降低药品、耗材占比的需求,在疫情期间就尤其迫切。按现有医保政策,一名患者在看病中,医院提供的技术服务费占比越高,能转化为医院收入的部分就越高,“药品、耗材的使用医院是不赚钱的,所以我们尽可能往下压。”王枭冶说。分页标题
上述二甲医院副院长也想转变经营思路,把门诊收入提高,“住院的话,会占用医保额度,可提高收入的空间不大,要努力做一些有专科特色的门诊”。
“特色”做起来并不容易,这家二甲医院所在的地级市已经有5家三级医院,留给他的空间有限。
“我们希望做大门诊,摆脱对医保的依赖,这几年都在探索做老年病专科,但还没有做起来。高血压、糖尿病这些老年患者,是需要常年服药,但这些药还是得依赖医保。”上述二甲医院副院长说。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也在调整结构,以做强“特色”吸引患者。“我们已经把几个科室都在诊疗的抑郁症整合到一个中心,提高效率。在另一个优势领域,脑卒中治疗上加大宣传,希望把筛选出来的高危人群从早期开始管理,这种管理在之前几乎是空白”。王枭冶说。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活粒,活粒为《财经》杂志 科技与健康团队 的新媒体项目,坚持独立、独家、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