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_本文原题: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本文插图
点击音频收听
作者:王正忠
配音:汪丽珍
今年初夏 , 我去池州采访 , 顺便去看了我感兴趣的“活的祁门红茶博物馆” 。
在主城区西北角池口路33号 , 一片现代化的住宅区后面 , 保存着一座完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老厂房――老贵池茶厂 。 厂区被一片绿色笼罩着 , 参天大树高耸挺拔 , 尽情地舒展着枝叶 , 一片片绿叶遮住了火辣辣的太阳 。 绿色跳动的空隙 , 闪露出一幢幢精美的“苏式建筑” , 这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风格与标志 。
老茶厂有近七十年的历史 。 时光的烙印刻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上 , 向世人讲述着她那传奇般的身世: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茶业公司受命选址建设大型茶厂 , 生产祁门红茶 。 1950年2月 , 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筹建贵池茶厂 , 次年按照著名茶学家提出的祁红品质要求和加工仓储规范 , 陆续新建了一大批高水准的祁红制茶车间、祁红木仓、手工拣场等建筑群 , 诞生了新中国祁门红茶第一厂 ,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欧洲、苏联等国外建筑技术所建造的工业建筑佳作 。 根据中苏贸易协定 , 第一批祁门红茶单独出口苏联 , 让喜爱喝红茶的苏联人喝上了纯正的祁门红茶 。
路旁的两层质检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 古朴幽静 , 花式栏杆虽然被青苔覆盖 , 但琉璃一般的色彩依然流露出当年的精美 。
我们来到制茶车间 , 轰鸣的机器声伴着茶香扑面而来 。 这轰鸣声 , 曾是一代匠人凭着赤热的匠心 , 开启了这个小城市最早的工业文明 。 车间完全由立柱支撑 , 看不到一块隔断墙面 。 坡顶是棕红色的 , 由垂直的玻璃墙与斜坡的瓦面组成 , 顶部的天窗朝北 , 保证光度 , 避免日照 。 立柱很粗 , 一人抱不过来 。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茶工告诉我 , 立柱共有56根 , 空心的 , 雨天排水 , 建厂以来从未堵过 。 令我惊讶的是 , 一条条传统的生产线仍然在慢悠悠地转动着 , 斑驳的铁皮机器像一个个陶醉的艺人摇摇晃晃 , 里面散发着浓浓的茶香 。 随着传送架的缓缓运转 , 厚厚的茶渍告诉人们这座活态遗产的价值 , 这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木质联装祁门红茶生产线 。 老茶工自豪地说 , 从这条线上生产出来的祁红 , 品质好 , 香味醇 。
至今完好保存、国内罕见的祁红木仓 , 外观为青砖墙体、里面为六面原木包裹 , 建筑风格明快 。 进入木仓 , 顿觉凉爽 , 一股木质的香味与茶叶的香味沁人心脾 。 我抬头望去 , 屋顶为三个“人”字形坡顶并联 , 长廊居中 , 内有大型老式地磅 , 顶部设有亮瓦自然采光 , 两则分别是10个尺度统一的既独立又并联的库房 , 这代表了当时茶产业的最高水平 。
《三联生活周刊》茶专栏作家刘姝滢博士在整理资料时发现 , 这个老木仓是由上海恒达营造厂建造 。 她在《老木仓中的祁红老味道》一文中写道:这个老木仓如今竟成了世界三大高香红茶——祁红没有断代味道的唯一保存地 , 也因此有幸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而被更好地保护起来 。 建筑的保存并不稀奇 , 可贵的是历经时间沉淀在建筑中的茶味 , 像一枚已经由树脂化为琥珀的有机宝石一样 , 留存下祁红未断代的味道 。
公司董事长殷天霁告诉我 , 这个木仓承载了祁红的传承工艺 , 房顶、四壁、隔断、地板全部采用大兴安岭木板 , 隔热性和透气性好 , 温度稳定 , 可以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微生物菌落环境 , 适应优质红茶的醇化 。 他说 , 每一块木板里都积存着近70年的浓郁茶香 , 使得木仓如同一把历经茶水浸泡的紫砂壶 , 在她的怀里孕育数月 , 茶叶口感会更为协调 , 苦涩味会渐渐转化变得醇厚 , 留下迷人的岁月陈香 。 这抹雅香 , 便是中国祁门红茶内在的风韵 。分页标题
这使我想起日本茶学专家山西贞的评价:祁红香是玫瑰香和木香的混合香 , 那仿佛就是森林里优雅的岁月味道 , 抑或是百年茶仓的馨香 。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打开两侧的库房 , 每一间都是木板铺地、木壁环绕 。 一道阳光从高窗洒入 , 落在一袋袋堆放整齐、装满茶叶的麻袋上 , 墙壁上隐约可见工人们记录的数字 , 空气中弥漫着温润而浓郁的茶香 。
茶仓虽旧 , 但她是中国茶叶界现存最古老、规制最高、目前仍在使用的红茶储藏木制仓库 。 殷先生说 , 进仓贮存的都是上等祁红 , 这才保证了祁红的品质 。
路上 , 一阵微风吹过 , 送来浓浓的茶香 。 迎着这香味 , 我们走进了手工拣场 。 这是“精制工艺”阶段的生产场地 , 采用的是双层木梁结构 , 下层空间宽敞 , 四壁是高大的玻璃窗 , 采光明亮 。 中间用拼接好的木条斜撑 , 尽显结构的轻盈 , 简洁内敛 , 有一种装饰性的美感 。 斑驳的白墙、老式的吊灯和风扇、厚重的拣板和条凳 , 让人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感 。 此时 , 这里有几十个女工在操作 , 拣茶的沙沙声 , 仿佛在述说着茶文化的传承 。 当年 , 这个可容纳近6000担茶叶的茶厂 , 使得周边方圆数百里的茶园保留下来 , 这是老茶厂的历史贡献!
2017年12月 , 贵池茶厂老厂房和大庆油田工业建筑群、茅台酒厂酿酒工业遗产群等16个工业遗产项目一起 , 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工业类目 , 这是中国茶业界的唯一入选 , 成为中国茶行业最宝贵的历史记忆 。
50开外的殷天霁 , 对红茶充满情怀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就来到这家老茶厂工作 。 2003年 , 贵池茶厂整体改制为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 。 后来 , 他成了这家企业的董事长 。 他告诉我 , 对工业文化的传承 , 其实就是对传统工业文化的一种尊重 。 祁门红茶老厂房中的生产工艺和红茶品质 , 承载了深厚的传统工业文化 , 必须保护好 。
在休息室 , 主人沏了一壶红茶过来 , 倒在透明的玻璃杯里 , 汤色红艳明亮 , 一股兰花的甜鲜香气扑鼻而来 , 令人沉醉 。 我呷了一口 , 隽永醇厚 , 称得上红茶中的上品 。
池州也生产祁门红茶?殷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疑问 , 他告诉我 , 清朝光绪年间 , 祁门红茶的创始人余干臣在皖南山区 , 形成了一个以祁门、东至、石台、贵池为核心区域的祁门红茶产区 , 这一带生产的红茶统统简称祁红 。 1915年祁门红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
我们在厂区边走边谈 , 打量着眼前一幢幢老厂房 , 我感慨万分 。 我们城市的记忆在哪儿?我们城市的文化在哪儿?我们城市的历史在哪儿?这些记忆 , 这些文化 , 这些历史 , 最直观地镌刻在城市的建筑上 , 建筑是城市记忆、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的载体 。 可是 , 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和冲击 , 很多企业处境岌岌可危 , 有太多的老厂房为盘活资金被推倒 , 机器、资料等被贱卖 , 抺去了生活在那个城市人的记忆 , 也失去了精神生存的根!
绿阴下是凉爽的 。 初夏的傍晚 , 我已感觉到了夏天的味道 , 这味道比春天更有陈韵 。 看着路边的绿已成墨绿 , 完全脱掉了鹅黄的底子 , 变得成熟而洒脱 , 浓浓的把生命的层次极尽展现 。 我忽然感到 , 这老厂房不正如这夏天的绿吗!她让建筑获得了灵魂 。
这时 , 一阵凉爽的风吹来 , 我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 树上的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 , 仿佛在朗诵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
“每个世界遗产地都不止一个重要的故事来说明其历史:它们是如何被建造的或如何被破坏的 , 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 , 曾经发生过的活动和事件……”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本文插图
老贵池茶厂内的厂房 。 (资料图片) 分页标题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本文插图
无人机拍摄的老贵池茶厂 。 (资料图片)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本文插图
老贵池茶厂内的制茶车间 。 (资料图片)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本文插图
老贵池茶厂内的祁红木仓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端 摄)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本文插图
工人在老贵池茶厂内的制茶车间生产红茶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端 摄)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本文插图
工人在老贵池茶厂内的制茶车间生产红茶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端 摄)

祁红|一座弥漫茶香的建筑
本文插图
工人在老贵池茶厂内的制茶车间生产红茶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端 摄)
END
来源:***
编辑:施立平
总编辑:赵 琴
监制:杜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