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窑|亥窑


_本文原题:亥窑

亥窑|亥窑
本文插图
福建屏南 。新华社 图
文/ 吴建国
在福建省屏南县的几个古村落里住了多日后 , 我们到了寿山乡的硋窑村 。 硋窑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亥窑瓷窑址的所在地 。
山和村落 , 似乎都飘浮在透明的空气里 , 过分明亮的阳光让人的眼睛有些恍惚 。 亥窑是民窑 , 屏南县志记载:亥窑创烧于北宋时期 , 停烧于清朝初期 , 而硋窑村的名字是政府最新核定的 。 从地域位置上看 , 这里离瓷都景德镇不是十分遥远 , 更近的还有浙江的越窑、龙泉窑等名窑 , 相比之下 , 亥窑没有名气 。 村民老高介绍说:亥窑瓷窑址呈弧形状分布在村庄的后山坡上 , 匣钵堆积遍布四座小山岗 。 跟着老高在山上走了一圈 , 山坡上长满了竹子和各种杂树 , 根部都有露出泥面的瓷片 。 在村民家中 , 我们看到的亥窑产品有碗、盘、碟、瓶、罐等 , 但大多是有残次的 。 这些瓷器都是青白釉色 , 薄薄的 , 仿佛能看到瓷器的胎底 。
由此分析 , 在长达700年的岁月里 , 亥窑始终烧制青白釉一个类型的产品 , 几乎没有器型的变化和技术改进 , 这有点不可思议 。 青白釉的发明在宋代 , 那是石灰釉的成熟用法 。 但同在这个时代 , 不远处的龙泉窑 , 就用石灰碱釉替代了石灰釉 。 因为石灰碱釉在高温中黏度大 , 不易流釉 , 这样可以使釉层施得更厚一些 , 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更加饱满滋润 。 那个时代 , 粉青釉、梅子青釉都是龙泉窑使用石灰碱釉的典型代表作品 。 而价格可能几倍于亥窑的产品 。
民用和低端的产品 , 也能让亥窑的窑火旺了700年 。 当地的民谣说:棠口铜锣响天下 , 亥窑瓷器出琉球 。 棠口在亥窑的近边 , 就铜锣而言 , 在宋元年代 , 这里铜的冶炼和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当时 , 日本等国都使用亥窑瓷器 。

亥窑|亥窑
本文插图
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 。新华社 图
静下来一想 , 中国的南方 , 历来是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富有生机的地域 , 这里的百姓吃苦耐劳 ,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 , 创造、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 亥窑700年窑火不熄 , 体现的就是这种智慧和持之以恒的力量!在闽东北的山区里 , 建有一条茶盐瓷的通道——这条通道就在亥窑旁边 。 当年挑夫把瓷器运到宁德莒州的金钟渡口 , 再由船只辗转出口海外 。 在今天看来 , 亥窑和当时中国大多数窑口 , 走的都是出口的道路 , 是外向型的经济模式 。 这个认知对于今天仍然有意义:经济是全球化的 , 中国人认识和实践经济全球化 , 西边有丝绸之路 , 东边在亥窑的年代里是用瓷器实现的 。
亥窑的关窑停火在清朝 , 700年的窑火在这个朝代里熄灭了 。 努尔哈赤取得政权后 , 在围剿明朝残余势力的过程中 , 亥窑周围的降龙村、白云村等很多村庄 , 都变成了无人区……
亥窑兴旺在大山的皱褶里 , 衰落沉静在树木竹子的阴影下 。 村民们每天挖掘寻找着瓷器 , 为的是人生存的最低标准——当年窑场的残次品 , 都是被击碎后掩埋在地下的 , 一件比较完整的器皿已经十分难得 。
但亥窑的价值 , 应该在于文化和对后人的启迪 。
站在亥窑瓷窑址上 , 用什么样的比喻都是不恰当的 , 它可能像一个伤疤 , 揭开了 , 就会让爱她的人心里流血 。
(本文刊于2020年7月5日解放日报朝花版)
这是“朝花时文”第2350期 。 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 。 投稿邮箱hw038@jfdaily.com 。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 , 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 , 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 不接受诗歌投稿分页标题【亥窑|亥窑】 。 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 , 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 。 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